201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 附加题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
(对应学生用书109~112页)
1. 分析文本材料的层次,对相关层次内容的要点进行概括性提取。
2. 对文本材料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材料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 3. 结合文学作品阅读的知识,答好材料鉴赏题。
●常见易考的文学常识(三)
1.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所作杂剧达60 多种,今存14 种,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2. 王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 5 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3.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所作杂剧15 种,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
4.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5.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学生,曾共同从事创作。传有17 种通俗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全书120 回,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
6. 于谦:字廷益,钱塘(浙江)人,明朝爱国将领、诗人。官至兵部尚书,谥忠肃。有《于忠肃集》。《石灰吟》为作者12 岁所作,选自《古代诗歌选》。
7.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江苏)人,明代小说家。40多岁中贡生,官仅至县丞,因耻于折腰而罢归。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不满。晚年著成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既寄托了他济世匡时的愿望,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其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高峰。
8.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60 岁中进士,官任南京太仆寺丞。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代表作《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 9.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称《还魂记》)。剧作多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10. 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长州(江苏)人,明代文学家,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11. 徐宏(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江苏)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质学家和游记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记》,该书是日记形式的游记散文,是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书中作者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被称作“古今纪游第一”。 12.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芙蕖》节选自《李笠
- 1 -
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种植部”。代表作《闲情偶寄》。
13.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山东)人,清代文学家。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14.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礼部右侍郎,为桐城派创始人。散文多为经说、序跋、书信、应酬之作。
15. 吴敬梓:字敏轩,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说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共55 回。
16.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籍丰润(河北),生于南京,清代小说家。他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又名《金玉缘》)的创作,全书未成,病而卒,后40回为高鹗(è)所续,全书共120 回,属于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17.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曾任知县,辞官后于江宁(南京)小仓山下修筑随园定居,自号仓山居士。《祭妹文》选自他的《小仓山房文集》,还著有《随园诗话》。
18. 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他是继方苞、刘大櫆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阐明儒家的“义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其中“雪中观日”一段,尤为后世称道。 19. 龚自珍: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官至礼部主事,后辞职南归。深于经学、文学和史地学,为“今文学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运动先驱之一。己亥年(道光十九年)归途中写了315 首绝句,总题为《己亥杂诗》,表达对国事的感慨与生平经历的哀乐。
20. 刘鹗:字铁云,笔名(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镇江)人,清末小说家,通数学、医术、水利等,他的《老残游记》是我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21. 吴趼(jiǎn)人:号沃尧,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广州)人,因居佛山镇,又自称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说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22. 李宝嘉:号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清末(近代)小说家,他的《官场现形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23. 曾朴:字孟朴,江苏常熟人,近代小说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24.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戊戌维新的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少年中国说》《谭嗣同》出自《饮冰室合集》。 ●常见易考的文化常识(三)
1.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 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 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 六畜:马、牛、羊、猪、狗、鸡。 5.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 岁寒三友:松、竹、梅。
9. 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10. 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 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 12. 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 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 2 -
15. 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 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2)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3)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17. 《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 “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20. 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 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五更3~5点。
25.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 星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 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 “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 无事不登三宝殿: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31. 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2. “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1. 大段摘抄,不会概括作答。
2. 与题目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答题不到位。 3. 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
江苏高考对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与鉴赏的要求是:对提供的文本材料要点作归纳,对所论问题作分析,并就艺术性作鉴赏。
归纳:主要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概括要点。
分析:分析是“思考”,而不仅仅是“概括”,重在延伸。即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定向概括和分析推理,分析解决方法,提出建议,语言简洁,针对性强。可能涉及其他学科和社会常识。分析
- 3 -
时要联系文本内外,掌握好适当的分寸。还要注意回答的问题有的有字数限制。 鉴赏:见“文学类文本阅读”。
, 一) 逐点梳理,到位而全面地回答
“归纳题”的解题思路一般有五个步骤。① 审题,找出核心和具体要求。② 通读文本,概括核心内容,锁定答案范围。③ 分层,根据标点、关联词、具体内容,将锁定范围进行分层。④ 分析并根据核心内容筛选信息。⑤ 以具体要求为参考,合并同类项,整合答案。
“归纳题”要点有三点。① 细淘真金,去芜存精。分析文本材料的层次,从而对相关层次内容的要点进行概括性提取。一看标点,如句号、分号、冒号、顿号;二看标志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究其原因”“因此”“综上所述”“从某种角度看”“首先”“其次”“再者”“另外”“此外”“与此同时”“但是”“只有……才能”“既……又、也、还”“导致了”“这表明”等词语。② 逐点梳理,合并同类。善于在材料中寻找同类项,善于在材料中提取公因式。③ 前后联系,上下对照。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本材料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材料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以下四点。
1.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只要题干不作特别要求(“请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都应该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避免归纳的不准确。
2. 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3. 答案语言须简明。这类试题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因而要注意答案的表述要求,在文字数量方面要符合题干的要求。无论是选用文中的关键语句,还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都要删繁去冗,使答案的语句简明、准确。
4. 有的文本材料,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题目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本材料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s\\do5( 二)) 强化文本意识,注意深层意思
“分析题”答题要点有以下三点。
1. 要有文本意识。分析的依据是材料,不能天马行空,毫无约束。归纳出的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解决对策基本呈对应关系。
2. 要有分析意识。明确分析的对象,找到切分的角度,注意表层和深层的意思,看到事物的现状和趋势,有时提出的对策要有前瞻性。
3. 要有语境意识。理解词语的语境义,一是搞清楚词语的本意,二是分析这些词语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内涵。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典例1 (2014·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 依我看则大可不必。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
- 4 -
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这只是“无我”的一解。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 超凡入圣”了。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
1. 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 【答案】 愚能胜智,弱能胜强。
【解析】 本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根据介绍段誉、石破天的内容进行概括;另一方面,文段举段誉、石破天的例子,是为证明金庸的史学佛学见解在小说中的体现,因此,有关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能会融会在介绍金庸的史学佛学见解中,寻找这样的语句组织答案更有效。
2.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
【答案】 “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世界的见解。
【解析】 可以用理解“愚而智,弱而强”的方法来理解“不讲而讲”,示“愚”不是真“愚”,在“愚”中显“智”;示“弱”不是真“弱”,在貌似“弱”中胜“强”。 3. 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
【答案】 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
【解析】 文段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金庸史学佛学水平的评价;二是对金庸小说创作水平的评价;三是对金庸以佛学史学入小说的评价。找出从这三方面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句即可概括出答案。 典例2 (2013·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花间集》里,大部是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不好的不讲,做得好的,自成一种凄婉、惆怅、柔丽、细腻的风格。人几乎这样想:像《花间》这样的才是词。如其词的领域为《花间》独占,是词的不幸;要它继续发展,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四库提要》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流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又说:“(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这里关于苏、辛在词的历史上的位置,及对于他们的风格的认识,都说得很是。但是透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别格”“变调”,——言外若有微词,就不免失却评衡家无所容心的鉴赏的态度。我们固然不说新生的是“常格”是“正调”,可以抹杀旧来的;但也不说旧来的因为发生在先,故是“常格”是“正调”,而新生的与此不同,便是“别格”是“变调”。“清切婉丽”为什么是正?“慷慨纵横”为什么是变?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要能充分地鉴赏文艺,就得丢开这些无益的观念。这样,才能真切地吟味苏、辛的词,同样也能真切地吟味《花间》派的词。 (选自叶圣陶《〈苏辛词〉绪言》,有删改)
1. 文中《四库提要》描述了词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请加以概括。
【答案】 第一个阶段是晚唐五代,以《花间集》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时期,以辛弃疾为代表。
- 5 -
【解析】 作答此题,关键在审题:“《四库提要》描述了词的哪三个发展阶段”,那一定是《四库提要》里的话语,结合文本,答案应在“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不能不谓之别格”里。细细分析,此话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的——晚唐五代、至轼(北宋)、南宋,正好“三个阶段”。 2. “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一句如何理解?
【答案】 比喻的手法,把某些批评家的褊狭的观点喻为蚕儿吐丝作茧,束缚了思想,减损了艺术鉴赏力。批评了某些批评家缺乏客观公正的鉴赏态度。
【解析】 此句是针对评衡家的评论而设的比喻,答案区间是“但是透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答题的步骤是:手法+具体分析+情感态度。
3. 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说法,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 【答案】 (示例1)同意。自《花间》以来,词已形成了以清切婉丽为正宗的风格,题材以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为主。可是,到了苏、辛词,内容无所不有,风格慷慨纵横,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明显和以前不同。所以说苏、辛词是别格、变调。 (示例2)不同意。只要是词,本无所谓哪一类为正宗,只要有艺术价值即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大了词的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同样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所以,没有必要认为《花间》是正宗,而苏、辛词为别格、变调。 【解析】 此题其实是顺着文本来命制的,《四库提要》认为苏、辛词是别格、变调,而叶圣陶却不这么认为,所以,选择“同意”的,就顺着《四库提要》来答,文中有现成的答案;选择“不同意”的,就顺着叶圣陶的说法来答,但要说得具体些、明白些,还得举出所学之例来。
请使用“课后训练·专项突破八·高效精练(三)”活页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