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No.4
Apr.2019
HEILONGJIANGMEDICALJOURNAL
385·医学影像·
64层螺旋CT在足跗骨隐匿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宋
杰,刘
栋,蔡
崧
无锡
214071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苏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足跗骨隐匿性骨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足踝部外
伤后数字X线摄影检查未见明确骨折而临床疑诊跗骨骨折的病人,经64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薄层重建及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图像后处理,比较不同后处理方法对跗骨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结果骨折29处。结论骨折的检出率。
关键词:跗骨;隐匿性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9.04.034学科分类代码:320.1140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2
结果
77例足部外伤患者中共检出81处骨折,3例病人出现多发骨折;其中跟骨骨折9处,距骨骨折16处,骰骨骨折14处,足舟骨骨折13处,楔状骨骨折29处(内侧楔状骨骨折15处,中间楔状骨骨折6处,外侧楔状骨骨折8处),见图1-图9。81处骨折按骨折类型分为线样骨折56处,撕脱骨折25处。CT薄层共检出隐匿性骨折76处,VR成像检出隐匿性骨折69处,MPR成像检出隐匿性骨折79处。不同后处理方法对跗骨骨折的检出率见表1。
表1
CT各方法对81处足跗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率情况
足跗骨骨折数(处)跟骨距骨楔骨899141516242827足舟骨111311骰骨检出率(%)12141385.1897.5393.82经CT检查后发现77例骨折,
共累及81处骨折,3例病人出现多发骨折;其中跟骨骨折9处,距骨骨折16处,骰骨骨折14处,足舟骨骨折13处,楔状骨
64层螺旋CT薄层图像及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能对跗骨隐匿性骨折做出准确的诊断,可明显的提高隐匿性
随着现代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户外运动和健身造成的运动损伤开始增加,此外机动车的增多,车祸伤也越来越常见;这两类损伤中,足踝部的损伤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足跗骨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常规的X线检查由于各骨相互重叠而无法很好的观察,使得中后足部的骨折很容易漏诊,不仅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1]。本文回顾性分析77例足踝部外伤后X线平片检查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骨折,后经64层螺旋CT检查病人的影像资料,探讨64层螺旋CT在足跗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11.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收集自2015年1月—2018年3月间因足踝部外伤来我院就诊的病人共77例,其中男性42名,女性35名;年龄10~92岁,平均年龄51.77岁。均进行了X线摄影检查未见明确骨折。外伤原因包括运动损伤、车祸伤、坠落伤以及足碾压伤等。1.2
检查方法
X线检查采用岛津数字摄影系统拍摄足正斜位片。CT检查应用SiemensSOMATOMDefinitionAS64层螺旋CT机,仰卧位,足先进。扫描范围从踝关节上方至足底部。扫描参数:扫描层厚3mm,螺距1.0,管电压110KV,管电流70mA。扫描后采用骨算法进行重建,重建层厚为0.75mm,并将重建数据传入syngovia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MPR根据病变的位置进行冠状位、矢状位、轴位及任意斜面的重建,VR则根据感兴趣部位进行切割及旋转观察。上述薄层、MPR及VR图像由2名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作出诊断,并以共同意见作为最后诊断结果。
通信作者:蔡崧,E-mail:caisong07@sina.com。
后处理方法VRMPRCT薄层3讨论
足跗骨包括舟状骨、楔状骨、骰骨、距骨及跟骨,在
解剖上属于短骨和不规则骨,是构成足的重要结构,承受着人体大部分的重量,起到支撑和行动的作用[2]。日常生活中,足部的骨损伤在外伤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X线摄片常常是初诊首选的检查,但是在平片上利用常规体位摄片往往由于跗骨互相重叠无法很好显示,极易造成对跗骨骨折,尤其是前中列跗骨骨折的漏诊。使患者没有及时采取制动措施造成骨折程度的加重,并对骨的愈合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退行性骨关节病、局部骨质坏死和软骨缺损等多种后遗症的发生。64层螺旋CT相较于普通CT扫描的速度更快,患者由于创伤疼痛的原因常常无法很好的固定体位,扫描速度的加快可以减少在扫描中产生运动伪影的机率,更好的观察足跗骨的解剖结构。同时由于采用断层扫描,不受骨骼重叠的影响,图像的密度分辨率高,能够
386黑龙江医学第43卷2019年Vol.43
第4期No.4
Apr.2019
HEILONGJIANGMEDICALJOURNAL
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片说明:图1-图3:女,40岁,左足扭伤肿胀来院就诊,平片未见明显骨折;矢状位MPR重建及CT薄层显示左足舟状骨小片撕脱骨折。图4-图6:女,10岁,车辆碾压伤,左足肿胀;MPR图9:男,及VR52图像示第岁,右足被重物砸伤肿胀,平片及1楔状骨局部皮质不连,呈裂隙骨折。图VR图像均未见到7-明显骨折线影,MPR示第3楔状骨可见线样骨折,断端移位不明
显。
发现骨质细微的变化,对足踝部的隐匿性骨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3.1
64层螺旋CT各种后处理方法对足跗骨隐匿性骨折检出的比较
薄层CT图像能避免各跗骨的重叠影响,可以直观清晰的显示骨折线,能够检出大多数足跗骨的隐匿性骨折;但是薄层图像由于空间定位较差,不易确定具体的骨折部位,同时因骨折线与扫描线平行而造成漏诊
[4]
。经过后处
理的图像能够显示更多的细节,VR图像有多种针对不同环境下的预置模板,还能自由调整阈值,得到清晰完整的解剖结构,并且可以针对感兴趣区域进行任意切割,多角度旋转观察,具有良好的空间定位能力,对于足跗骨的撕脱骨折显示效果更好。但VR图像仅能观察骨折表面情况,对骨折内部的细节显示不如MPR,不明显的骨折易漏诊,因此在本研究中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并不是很高。MPR图像不仅可以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的重建,还可以根据骨折线的走行进行任意平面的重建,能够检出细微的骨折;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MPR图像的窗宽、窗位,在骨窗及软组织窗之间进行切换,观察到骨折的更多细节,如骨折线的走行、数目及位置,显示骨碎片的大小及移位方向。虽然有学者认为MPR在空间定位上有缺陷
[5]
,但是笔者
在研究中利用的西门子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将MPR和
VR图像进行关联,能够将MPR中任意一点在VR中进行标注,从而弥补了这一缺陷。本次研究中,MPR图像对足跗骨的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最高。在临床工作中诊断足跗骨的隐匿性骨折应将CT薄层图像及后处理方法联合运用,
综合诊断,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漏诊。3.2
足跗骨隐匿性骨折漏诊原因分析及鉴别诊断
足跗骨的隐匿性骨折以线样骨折、撕脱骨折和裂隙骨折较为常见。线样骨折及裂隙由于骨折断端没有相对移位,在X线平片上因密度分辨率低而难以观察,在本研究中此类型骨折最多见;撕脱骨折的骨折断端有小骨片移
位,由于骨片体积相对较小,在平片显示中被重叠而无法显示,此类骨折容易漏诊。外伤后病人由于疼痛使临床医师的查体定位不准确,摄片部位选择不当而导致骨折被漏诊。X线摄片的曝光条件、投照角度及DR图像的后处理均可以影响骨折的显示。由于足部的解剖结构复杂,存在较多变异,籽骨、副骨较多,因此需要注意与副舟骨、独
立的距骨后突(三角骨)、腓骨肌籽骨等正常解剖变异相鉴别[6]。足踝部的变异多位于相对固定的位置,骨皮质光滑,表现为部分硬化的骨性密度影,有时可为双足对称;而隐匿性骨折往往具有临床外伤病史,骨折端皮质毛糙,周围软组织肿胀等影像改变。
综上所述,64层螺旋CT在足跗骨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后处理方法综合运用,结合横断面薄层图像能够清晰的多方位、多角度显示足跗骨的细微骨折,减少对足跗骨隐匿性骨折的漏诊和误诊,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肖树凯,吴春慧,朱宇慧.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足踝部
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8):1236-1238.
2]O’DELLMC,ACHAUVINN,A,JARAMILD,etal.MR
diologyimaging,features2018,48of(cuboid5):680-685.
fracturesinchildren[J].PediatricRa⁃
3]王荣品,翟茂雄,唐斌,等.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
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5):426-428.
4]朱国强,孟令平,张桂龙.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
骨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学,2012,21(1):47-49.
5]CHRISTINARoll,JOHANNASchirmbeck,FRANZMüller,
ettureal.Valueof3DreconstructionsofCTscansforcalcanealfrac⁃1217.
assessment[J].FootAnkleInt,2016,37(11):1211-6]BRUNNERA,HEERENN,ALBRECHTF,etal.Effectof
abilitythree-dimensional[J].FootAnklecomputedInt,2012tomography,33(9):reconstructions727-733.onreli⁃
[收稿日期:2019-01-28](编辑:刘健)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