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的发展变化十
滁州的发展变化十
改革开放30年来滁州人民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怀着强烈的发展理念追寻奋力崛起之走过了奋进三十载、辉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回顾30年来滁州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找出一条符合滁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谐发展新。
(一)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滁州人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符合市情的发展道,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按照党中央三步走战略, 通过不懈努力,己提前完成了前两步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大战略”,瞄准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追赶跨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显著增加。2007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443.93亿,比1978年增长18倍(按可比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0.7%全市生产总值己由1978年的全省第12位跃升到第7位;人均GD达到10814是1978年的12.9倍;全市财政总收入为45.49亿,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15%。随着财力的大幅增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0.83亿增加到2007年的59.8亿,累计支出319.6亿,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增加。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提前实现“翻两番”。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 59.4:22.4:18.2调整到2007年的25.9:40.2:3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3.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7.8、15.7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提升了二、三产业实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2亿增加至2007年的156.12亿,增长79.92倍,年均增长l6.4%,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由1978年的18.1%提高到 2007年的35.2%,上升l7.1个百分点。2007年生产家用电冰箱204.2万台,占全省的23%,彩色电视机 72.5万台,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也率先尝到体制创新的成果。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9亿增加到2007年的201.5亿,增长49.6倍,年均增长6.3%。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其中粮食、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省l7 个市前3位油料产量居全省前5位确立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全省龙头地位。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我市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服务业
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华联、苏果、麦当劳、商之都等大型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纷纷落户滁州,红太阳装饰城等一批大市场、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开业。伴随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催生旅游、房地产、物流、金融服务和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基础投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1978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000多万,而且全部是基本建设投资。30年来,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社会事业等领域进行了有步骤、分层次、大规模投资和改造。特别是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一批重点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亿,2005年达到114亿,2007年达到236.75亿。2001年以来7年累计完成投资763亿,相当于前22年的1.2倍。
工业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工业投资规模实现快速增加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为增强并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防洪、排涝、灌溉等能力大为改善。交通运输己基本形成以公为骨干,铁、水运组成的综合运输络。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3、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温饱到小康跨越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到发展的成果逐步增多,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总
体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跨越。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04,比1978年增加21.7倍,年均增长11.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1,比1978年增加34.7倍,年均增长1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8.97亿,是1978年的14.1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5增加到5406.8;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29.1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4.4平方米“楼上楼下,电灯”己是普通农户生活。
4、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招商引资成果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调整,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90年代初期全市才有零星的进出口贸易,年贸易额不足千万美,直到 2002年才首次突破一亿美,其后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翻一番,达到2.23亿美,2007年又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 4.75亿美。经济外向度由1992年的0.5%提高到2007年的8.1%, 居全省第6位,出口
贸易国家和地区达到132个。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发展内力不断增强。198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仅为50万美,1996年突破千万美,2006年起连续2年过亿美其中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3亿美,为1988年的386倍,年均增长36.8%。从2003年起招商引资连续突破20亿、40亿、70亿、100亿和200亿大关2007年达到208亿长三角地区成为引进境内省外资金主体。世界500
强企业德国西门子、美国麦当劳、国际纸业等落户滁州,江苏万翔集团、浙江玻璃、湖南长丰汽车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来滁投资兴业。
5、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0年来,滁州经济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建立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4个, 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3 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27家技工贸总收入达76.4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环境、生态保护受到重视生态建设规划出台并实施。社会福利、保障事业较快发展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稳步推进,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旺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回顾我市改革开放坎坷征途一串串脚印还依稀可辨。我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开始已整整30年除与全国改革同步进行之外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天长秦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天长、凤阳为代表的个体民营经济迎头赶上为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在1993年滁州撤地建市后首次编制《滁州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以“加快中心城市——滁城建设”为重点的战略思想。三是在“九五”时期提出“科教兴滁、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三大战略实现两个转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经济
国际化的发展目标。1993年3月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开发区。四是在“十五”时期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大力实施“科教兴滁、城镇化、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
息化的发展思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是在“十一五”时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纵深推进“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近年来滁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革命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此我们仅选取两个重要领域来回顾我市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
1、农村改革发展基本历程
纵观我市农村30年改革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放权搞活解决“生存吃饭”问题。我市全面实行以农业“大包干”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两权分离”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僵化体制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值得骄傲的是1978年冬我市小岗村农民冒着巨大风险悄然实行的农业“大包干”责任制正是小岗村的“破冰之举”掀起了中国农村的一次巨大
变革。
第二阶段(1985年——l998年)多业并举解决“发展增收”问题。我市积极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由传统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农民快速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l990年我市建立了由县、区、乡镇三级“六站一公司”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1993年至l998年我市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村劳动力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跨区域流动城乡二结构格局被突破。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多予少取放活解决“农民富裕”问题。以建立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农业和农村长效发展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民小康发展目标。1999年来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我市终结了种地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实行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321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之一。
30年来的农村改革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市场经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
2、国企改革发展主要历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主要经历了“放
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战略性调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放权让利拉开了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序幕。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从行政管理体系入手围绕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进行松绑、放权、让利。“放权让利”作为一种浅层次的经营体制的变革是对企业自主经营权的第一次松绑激发了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1984年我市创立第一个企业集团——中国扬子集团扬子从此走向全国名扬四海。
第二阶段(1987年——1992年)两权分离开始了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的过渡。我市通过承包租赁促进国企改革在大中型企业中实行承包在小企业中实行租赁。中国扬子集团经历辉煌发展的5年走出一条全新的改革发展道到1991年扬子集团已经成长为中国家电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扬子冰箱的市场占有率一度名列中国冰箱行业第2位。
第三阶段(1993年——1997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启动了为解决企业深层次矛盾进行的制度创新。自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后我市开始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要目标的国企改革探索之。1996年3月中国扬子集团冰箱和德国西门子公司成功合资成为当时全省引进外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合资企业从此滁州多了个洋。1997年我市实施了国有集体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此次改革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触及企业产权关系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从客观上讲此次改革虽然不尽成功但它唤醒了滁州人民改革意识。同年我市又争取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运用了相关的优惠政策甩掉了部分国企包袱为后来企业改革改制、资产重组提了条件。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战略性调整积极探索企业改革新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此后我市加大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力度采取关闭破产一批、资产重组一批、优化股权一批、承租经营一批使我市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取得了新进展。1998年10月全椒柴油机作为我市第一家国有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为我市企业改革探索出一条新。
30年来的国企改革提高了我市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盘活了存量资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明晰了产权推进了政企分开;拓宽了职工安置渠道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当前改革开放中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取得
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经济规模小发展速度慢人均水平低
除农业改革外我市其他方面的改革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明显开放度不高纵向比让人欣慰横向比令人惭愧。十年前江苏省扬州市和滁州无论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均旗鼓相当可目前发展水平我们落后太多。2007年扬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1亿、财政总收入213.6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5亿;而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43.9亿、财政收入45.5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8亿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远远低于扬州。2007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90和532。据今年6月份统计数据表明我市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增速均居全省倒数第四。
2、农业发展慢工业水平低三产发育差
农业增长慢。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少农产品就地转化率低仍处于农业弱市的境地。1998年以来我市粮、油等主产品产量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却出现徘徊农民增收仅靠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增长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活已成为制约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
工业规模小。就工业而言简单加工制造业比重较大高科技企业少工业经济缺少大型企业支撑;企业规模不大产品集中度低整体效益不高;名牌产品少竞争力不强;个别大企业在占用我市大量资源和优惠政策后纳税很少。
三产发展滞后。按照国际惯例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第三产业比重要达到40%以上。2007年我市人均收入达到1480美第三产业产值149亿占GD总量仅为33.9%。三产比重差距明显服务业仍为传统服务业态以金融、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没有形成气候;旅游业开发不足水平不高。
3、城镇化水平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二矛盾较为突出统筹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不够平衡。天长经济一枝独秀市直经济增速比县域经济落后明显。滁城作为中心城市经济首位度低拉动聚集作用弱。我市各级财政仍然较为困难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不强城乡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4、国企改革艰难就业压力增大
国企改革任重道远。2007年底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尚未改制高达158户平均资产负债率约108%涉及职工4万多人。资产质量差历史遗留问题多加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产权关系复杂随时间推移改革成本增加改革难度加大。
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据统计2007年我市约有1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进入城镇。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大量工人分流进入社会新增有效就业岗位不足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
5、社会事业发展不快保障制度推进较慢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建设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扩面不到位农民养老保险尚未起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商品房过高经济房和廉租房建设不足加之部分居民收入偏低导致困难群众住房难。
6、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我市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建设缓慢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力度不够企业安全生产存在隐患。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效能建设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机关办事效率较低服务质量较差制约经济快速发展。
(四)改革开放前景展望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已到了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更加注重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文化进步、社会和谐。
1、弘扬“大包干”精神坚定改革开放信念
“大包干”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激发了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彪炳史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大包干”精神赋予时代特色推动滁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正在全国掀起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正如省委书记王金山所说解放思想要把自己摆进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视现实增强危机感激发全社会
谋发展、追跨越的热情;要敢于冒险敢于负责敢于胜利打破陈规抓住机遇发扬自我负责精神树立自信坚定必胜信念。“大包干”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运用好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深入头脑里结合实际处运用全局中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实现追赶中的大跨越。
2、推进三大战略加速经济腾飞
突出工业强市。要狠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着力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主攻大项目不断提高规模企业个数和体量。做好产业规划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提高入园项目投资强度和科技含量着力打造经济发展平台继续培植经济强镇加快县域经济崛起。
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大滁城”建设全力推进“131”战略组团扩展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打造经济繁荣、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州。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规划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群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
实施东向发展。东向发展作为滁州方向性战略应将泛长三角地区作为区域合作的新目标、主战场敞开东大门建好桥头堡在基础设施、体制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实行全方位对接使滁州成为泛长三角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把滁州建设成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原料基地。加速南京都市圈一体化进程最大限度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增强经济活力。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农村综合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多领域。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的
改革重点是: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加快农村小型水利产权改革探索集体资产有效实现形式;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加快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体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市场化水平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4、构筑“五大”保障体系改善民生各得其所
狠抓就业再就业促进劳有所得。要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继
续实施阳光工程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群众就业问题。完善保障体系做到贫有所济、老有所养。要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标准。积极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实现病有所医。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学有所教。要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保护青少年健
康成长。增加各类住房量促进住有所居。要加快商品房开发加速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缓解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统筹解决城乡残疾人、农村低收入家庭无房、危房问题。
5、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大整合力度健全协调机制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速国企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机关作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6、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事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先进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正气。加强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与整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学艺术和体育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7、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突出问题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重视自然生态和饮用水源保护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境内河流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建设进度改善水环境。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天然气等清
洁能源使用
和城市集中热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市改革开放充满希望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坚信在中共滁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弘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