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来源:锐游网
2015年7月第24卷第7期 Vo1.24 No.7.Ju1.2015 中国胶粘剂 CHINA ADHESIVES 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刘康,傅和青 510640)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摘要:介绍了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原位聚合法、溶胶一凝胶法、层间插入法和共混法等制备方法, 综述了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PSA(压敏胶)的研究进展[如二氧化硅(si0 )改性、蒙脱土(MMT)改性、 碳材料改性和其他纳米材料改性等]。最后对无机纳米材料/聚丙烯酸酯PSA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压敏胶 中图分类号:TQ433.436:TQ43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O4—2849(2015)07—0043—06 0前言 1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原 位聚合法、溶胶一凝胶法、层间插入法和共混法等。 1.1原位聚合法 压敏胶(PSA)是一类不必借助溶剂、热或其他 手段,在短接触时间内施加较小压力,即能对被粘 物形成良好粘接的黏弹性材料“ 。丙烯酸酯PSA具 有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耐光老化性优、耐候性佳、 耐水性好和光学透明等优点,因而其在包装胶带、 压敏标签、医用材料、电子产品和一次性用品等领 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聚丙烯酸酯的直链分子 因缺少交联而导致其耐热性、力学强度等较差,故 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原位聚合法就是将纳米粒子与单体混合均匀 后,在适当条件下引发单体聚合。原位聚合法既可 在水相中进行,也可在油相中进行;单体既可自由 基聚合,也可缩聚反应。由于聚合物单体分子较 小、黏度较低,表面改性后的无机纳米粒子易均匀 近年来,无机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耐热性、增 强增韧性、光电磁性质、微观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 效应等优势而得到迅速发展,将无机纳米材料与有 机聚合物结合起来提升聚合物性能的方法已引起 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具 分散在上述聚合物中,故体系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及 各项物理性能 。刘国军等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 成功制备了纳米SiO (二氧化硅)/聚丙烯酸酯PSA 乳液,并将纳米SiO:粒子以2种不同方式(预乳化 法、釜底法)引入到乳液聚合体系中。研究表明:乳 液聚合的稳定性与纳米SiO 粒子的引入方式关系不 大,2种引入方式均能使纳米SiO:粒子以纳米尺度 分散在体系中,并与聚丙烯酸酯进行原位复合,而 釜底法在工艺上更易实施。 1.2溶胶一凝胶法 备有机聚合物自身的一些优良性质,而且还具有纳 米材料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性质,同时又 具有无机物的刚性及介电性能,故相应的复合材料 具有良好的力学、光、电和磁等功能特性,并且在胶 粘剂、涂料、油墨、光电磁材料和生物材料等领域中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将无机纳米材料掺人到聚丙烯酸酯中,结合两 溶胶一凝胶法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 作前驱体,在液相中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 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 胶经陈化后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了三维空间网络 者各自的优点制备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 PSA的研究,也将是未来高性能丙烯酸酯PSA的重 要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14-07—28;修回日期:2015—06—09。 基金项目:广东省产学研结合项目(2011B090400337)。 作者简介:刘康(1989一),湖北洪湖人,硕士,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E-mail:liukangO915@163.com 通讯作者:傅和青。E-mail:fuhq@scut.edu.on 一44一(404) 中国胶粘剂 第24卷第7期 结构,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 片/导磁压敏胶) 。研究表明:当W(Ag—NanoG)= 胶。凝胶经干燥、烧结固化后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 亚结构的材料。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的有机/无机纳米 复合材料通常是高度透明的,有机和无机组分相互 40%(相对于丙烯酸酯PSA基体总质量而言)时, Ag—NanoG/PSA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其180。剥离 强度为0.25 kN/m、剪切强度为0.133 MPa和电导率 为2.5×10一 S/era;当W(Ni—NanoG)=20%时,Ni— 掺混成紧密的新形态,尽管各组分的相分离程度可 有较大变化,但微区大小均在纳米尺寸范围内,有 NanoG/PSA的综合性能相对最好,其180。剥离强度 时微区尺寸减至分子复合的水平。马国章等 以 为0.62 kN/m、剪切强度为0.81 MPa。 3一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三缩丙二醇双丙烯酸酯 为原料,首先合成了丙烯酸酯三乙氧基硅 2无机纳米材料改性丙烯酸酯PSA研究进展 烷(APTP),再用溶胶一凝胶法对其水解缩合制备纳 2.1 纳米SiO 改性聚丙烯酸酯PSA 米SiO:/丙烯酸酯预聚体(HAPTP)。研究表明:与 纳米SiO:作为无机纳米材料的一种,具有刚性 APTP涂料相比,在相同的uV(紫外光)辐照时间 高、强度高、硬度高以及热稳定性良好等特点。将 内,HAPTP涂料的C—C双键转化率稍有降低,但涂 纳米SiO 作为功能组分引入丙烯酸酯体系中,可有 料固化膜的热稳定性能提高,铅笔硬度从4H提高 效提高聚丙烯酸酯PSA的耐磨性、耐水性和耐热性 到5H,磨耗降低了50%以上。 等性能,形成性能良好的胶粘剂产品,具有较好的 应用价值。然而,纳米SiO 存在粒径小、比表面积大 1.3层间插入法 和表面能高等特点,并且其表面富含羟基,故其处 层间插入法是利用层状无机物(如黏土、云母 于非热力学稳定态,表现为纳米SiO 粒子容易团聚, 等层状金属盐类)的膨胀性、吸附性和离子交换功 形成带有若干弱连接界面的尺寸较大的团聚体,从 能,使之作为无机主体,将聚合物(或单体)作为客 而影响了纳米粒子的实际应用效果。因此,在制备 体插入于无机物的层间,制得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 和应用过程中,通常需对纳米粒子的表面进行改 米复合材料。插入法大致可分为熔融插层聚合、溶 性,以减少或阻止其团聚。 液插层聚合、聚合物熔融插层和聚合物溶液插层 刘国军等u们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 4种方法。材料经插层复合后不仅可大幅度提高其 SiO /聚丙烯酸酯复合PSA乳液。研究表明:纳米 力学性能,而且还能获得许多特殊功能,优良的性 SiO:的引入能显著改善聚丙烯酸酯PSA乳液的流变 能使这类材料能替代聚合物材料应用于更广阔的 性和粘接性,其在组分之间的界面作用力可增韧增 领域 ' 。Kajtna等 通过加入不同量的改性和未改 强PSA胶膜,故PSA除初粘力略有下降外,持粘力和 性MMT(蒙脱土),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无 180。剥离强度可同时提高(后者能提高30%以上); 溶剂型uV交联的纳米复合丙烯酸酯PSA。X射线衍 由于纳米SiO 粒子的界面作用使其易于富集在乳胶 射(XRD)法、动态力学分析(DMA)法检测结果表明: 粒表面,透射电镜(TEM)检测结果表明纳米SiO 粒 10A和15A型MMT在聚合物基体中是剥离型结构, 子呈现出“草莓”状的微观形貌。 95A型MMT在聚合物基体中是插层型结构;MMT的 Pang等 先用3一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 加入使储能模量(G )增加、损耗因子(tan )减小。 基硅烷(KI-/一570)对纳米SiO 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使 其带有双键,同时溶剂型丙烯酸酯共聚物也用 1.4 共混法 GM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进行改性;然后将改 共混法首先是合成出各种形态的无机纳米粒 性后不同含量的纳米SiO:粒子与丙烯酸酯共聚物用 子,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与有机聚合物混合。 球磨机混合,制备uV固化的纳米SiO:/聚丙烯酸酯 共混法大致可分为溶液共混、乳液共混、熔融共混 复合PSA。研究表明:改性后的纳米SiO:粒子在丙 和机械共混等。张帆等 以膨胀石墨(EG)为原料, 烯酸酯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优于未改性体系;随 首先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得纳米石墨微片(NanoG), 着纳米SiO 粒子含量的不断增加,PSA的凝胶含量 然后采用化学镀法制得镀银纳米石墨微片(Ag— 增大,热稳定性变好,同时在橡胶区的玻璃化转变 NanoG)和镀镍纳米石墨微片(Ni—NanoG),最后采用 温度( )和G 值显著增加;剥离强度和探针初粘力 溶液共混法制备Ag—NanoG/PSA(镀银纳米石墨微 随改性纳米SiO: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 片/导电压敏胶)和Ni—NanoG/PSA(镀镍纳米石墨微 Wang等u 先用溶胶一凝胶法制备了平均粒径约 第24卷第7期 刘 康等 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405)一45一 为125 nm的纳米SiO:粒子,然后用KH一570对纳米 SiO 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带有双键,再通过半连 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以改性SiO:粒子为核、 聚(丙烯酸丁酯一丙烯酸)为壳的核/壳结构型复合 PSA乳液。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 光电子能谱(XPS)检测结果表明:KH一570成功改性 了纳米SiO 粒子,当w(KH一570):4%(相对于SiO:总 质量而言)时,改性效果相对最佳。为比较复合乳 液和其他乳液在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等方 面的差异,在相同聚合条件下制备了以聚(甲基丙 烯酸甲酯一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为核单体、聚(丙烯 酸丁酯一丙烯酸)为壳单体的复合乳液及以聚(丙烯 酸丁酯)为核单体、聚(丙烯酸丁酯一丙烯酸)为壳单 体的复合乳液。研究表明:以KH一570一SiO:为核单 体的复合乳液之耐热性及持粘力远远优于其他乳 液PSA,其持粘力约为其他乳液PSA的5倍,并且剥 离强度和环形初粘力没有显著变化。 2.2 纳米MMT改性聚丙烯酸酯PSA MMT是天然膨润土矿物的主要成分,是由一些 被称为结构单元的基本粒子聚集而成的,而基本粒 子则是由若干个硅酸盐晶层紧密堆积而成的,片层间 仅通过范德华力结合,没有氢键,因而结合力较弱 。 在实际应用中天然MMT的性能往往不够理想,需要 对其进行一定的改性处理(较常见的是有机插层改 性),以提高其使用性能。MMT,聚合物纳米复合材 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在无机MMT含量远少于常规 填充复合材料的情况下,即可使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 的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热稳定性等。根据硅酸盐 片层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状态,MMT/聚合物纳米 复合材料可分为插层型和剥离型纳米复合物。 Li等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钠基 MMT改性的丙烯酸酯PSA复合乳液。研究结果表 明:MMT以插层和剥离结构的形式共存于聚合物 PSA基体中;MMT的加入能阻止乳化剂向PSA表面 的迁移,其原因是MMT片层产生了一个较长的迁移 路径,使乳化剂分子迁移至PSA表面变得困难, MMT较大的表面积及其对乳化剂分子的吸收阻止 了乳化剂向PSA表面的迁移;MMT的引入显著改善 了PSA的G 和内聚强度。综合考虑,当W(MMT)= 3%(相对于单体总质量而言)时,复合PSA的粘接性 能达到良好的平衡。 Oh等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和机械共混法分别 制备了聚丙烯酸酯/纳米黏土复合PSA乳液。研究 结果表明:纯的钠基MMT由于有晶体结构存在,故 其衍射峰出现在20=7.3o处,层间距(d)=12.1 nm; 物理混合的PSA一黏土复合乳液的衍射峰出现在 20=3.47。处,d=25.4 nm,说明钠基MMT在PSA基体 中是插层型结构;通过机械混合的PSA一黏土复合乳 液中的黏土在PSA基体中有序插层,而通过原位聚 合的PSA一黏土复合乳液中的黏土在聚合物基体中 是剥离型结构;当温度>0℃时,原位聚合和物理混 合的复合PSA乳液的G 比纯PSA有明显提高,并且 原位聚合的复合PSA之G 较机械混合的相对更高; 原位聚合的PSA复合乳液的粘接性能总体优于机 械混合的复合PSA乳液,尤其是持粘力。 Kajtna等 通过加入不同种类、不同含量改性 或未改性的MMT,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聚 丙烯酸 ̄/MMT复合PSA。研究结果表明:胶粘剂的 凝胶含量随MMT加入量的增加而减少,这是因为 MMT粒子的加入阻碍了聚合物分子的缠结所致;加 入3种改性过的MMT至聚合体系中,初粘力和剥离 强度均随MMT含量增加而逐渐减小,而持粘力显著 增加[当W(MMT)=1%时,持粘力相对最大1;当加入 未改性MMT至聚合体系中时,胶粘剂的初粘力、剥 离强度和持粘力均随MMT含量变化而基本不变。 2.3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PSA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CNTs)都是纳米尺寸的碳 材料,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以及优 异的力学性能等特性,并且在能量储存、液晶器件、 电子器件、生物材料、传感材料和催化剂载体等领 域展现出了优良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石 墨烯(或CNTs)与丙烯酸酯聚合物复合在一起,可使 聚合物除具有本身的性能外兼具石墨烯(或CNTs) 的优异性能,而且复合后还可使聚合物的性能更优 越。然而,由于该类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团聚, 在聚合物中难以分散均匀,故复合材料性能变差。 为提高纳米粒子的分散能力及增加其与聚合物的 界面结合力,通常需要对纳米粒子表面进行改性, 以提高其与有机相的亲和力。 刘丽卓等 对原始CNTs进行了纯化处理,并采 用化学镀法制备了镀镍碳纳米管(Ni—CNTs),还采 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Ni—CNTs/PSA(镀镍碳纳米 管/聚丙烯酸酯磁性压敏胶)。研究结果表明:CNTs 表面镀上了一层均匀紧凑的金属Ni,Ni层厚度约 为50 nm;.Ni—CNTs/PSA的饱和磁化强度( )随 Ni—CNTs含量增加而增大,Ni—CNTs/PSA的180 ̄ ̄0 一46一(406) 中国胶粘剂 第24卷第7期 离强度随Ni—CNTs含量增加而逐渐下降,而剪切强 度则呈先升后降态势;当 (Ni—CNTs)--3.0%(以体 积分数计)时,磁性PSA的综合性能相对最佳。 Park等 采用原位聚合法和物理共混法制备了 石墨烯改性丙烯酸酯PSA,并与物理共混法制备的 Ni粉改性丙烯酸酯PSA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原 位聚合的石墨烯在聚合物中的分散性优于物理共 混;当石墨烯不是均相混合而是作为一个单独层嵌 入PSA基体中时,剥离强度降幅相对最小,而且以 这种方式获得的PSA之表面电阻率降幅较大;当 PSA涂覆在导电纤维上作为电磁防护膜时,仅加入 0.1%石墨烯即可显著降低PSA的表面电阻率。 Pang等 先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甲 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 改性,使其带有双键,并将丙烯酸酯共聚物用GMA 进行改性;然后将两者和光引发剂一起放在球磨机 中进行混合;最后混合复合PSA经烘干涂布、uV交 联后,即得uV交联的改性GO/聚丙烯酸酯复合 PSA。研究表明:uV固化复合PSA的凝胶含量随 uv光强及GO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复合PSA的热稳 定性、在橡胶平台区的 和G 随GO掺量增加而显 著增大,而PSA的剥离强度随GO掺量及uv光强增 加而显著下降。 2.4其他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PSA 随着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面改性技术的 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无机纳米材料不断涌 现。为满足不同领域对各种高性能丙烯酸酯PSA 的需求,将无机纳米材料引入到丙烯酸酯PSA中, 将是制备改性丙烯酸酯PSA的有效途径之一。 Czech等[2ol利用纳米结晶铁的碳化制备了碳基 体中的碳化铁填料,并将其与聚丙烯酸酯进行机械 混合,制备了复合PSA。研究表明:复合PSA的初粘 力和剥离强度随碳化铁掺量增加而下降,低掺量碳 化铁填料体系持粘力较大,但当碳化铁掺量较高 时,复合PSA。无法黏附至不锈钢基材表面,故持粘 力测试无法准确进行;复合PSA的剥离强度不随老 化时间变化而变化,当 (碳化铁填料)=1.3%或 2%(相对于丙烯酸酯PSA基体总质量而言)时,该填 料能平衡初粘力、剥离强度、持粘力和可剥离性。 虽然将碳化铁引入到丙烯酸酯PSA中降低了初粘 力、剥离强度,而且高浓度的无机填料也会影响内 聚强度的测定问题,但这种纳米填料可成功用于生 产可剥离性优异的丙烯酸酯PSA中。 Lee等[211制备了一种uV固化光学透明的二氧化 钛(TiO:)/丙烯酸酯复合PSA。研究表明:随着TiO 掺量的增加,TiO:粒子聚集明显;凝胶含量随uv光 强增加而增大;当W(TiO:):0.5%(相对于聚合物基 体质量而言)时,复合PSA的凝胶含量几乎接近 100%(uV光强为400 mJ/cm ),而当W(TiO:)>0.5% 时,由于粒子聚集使凝胶含量又有所下降。这是由 于当W(TiO )=0.5%时,其在PSA基体中分散性良 好,能使初粘力、剥离强度和持粘力达到一个良好 的平衡;而当 (TiO:)=1%时,由于粒子聚集使复合 PSA的各项性能都变差。 陈凯等 采用纳米CaCO (碳酸钙)粉体对涂层 用聚丙烯酸酯乳液胶粘剂进行改性,制得应用于玻 纤布涂层的纳米CaCO /聚丙烯酸酯乳液复合胶粘 剂。研究表明:当纳米CaCO 掺量在0.2%(以质量 分数计)左右时,乳液粒径分布比较集中,聚合过程 中无粉体团聚现象,乳液粒径增加不大,乳液固含 量相对最高且黏度较小,其流变性和稳定性俱佳, 此时涂层的耐碱性、耐碱保留率也相对最好;涂层 粘接力随纳米CaCO 掺量增加呈先升后降态势,并 且在w(CaCO )=0.3%时相对最大;当W(CaCO,)>0.3% 时,粉体明显团聚,使得乳液涂层的致密性欠佳、黏 度偏高、成膜性较差且粘接力有所下降。 高建宾等 采用共混法将具有近红外光反射功 能的纳米ATO(掺锑二氧化锡)隔热材料高速分散 至单组分丙烯酸酯PSA中,然后将其涂布在PET(聚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上制得PET玻璃窗膜。这 种玻璃窗膜具有较好的光谱选择性,避免了使用昂 贵的磁控溅射工艺,使玻璃窗膜的生产成本明显降 低。研究表明:当W(纳米ATO)=6%~9%(相对于固 体胶质量而言)时,PET玻璃窗膜的综合性能较好, 其可见光透过率超过70%、近红外光透过率低于 20%。采用自制的隔热箱对其隔热效果进行了表 征,发现热平衡后隔热箱上下温差为14℃,这说明 ATO隔热型PET玻璃窗膜具有很好的阻隔热辐射 作用,即其隔热效果较好。经500 h循环老化试验 后,PET玻璃窗膜的近红外光透过率仍低于60%,说 明其还具备一定的隔热功能,其使用寿命可满足市 场需求。 3结语 (1)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PSA,结合了 有机和无机组分各自的优势,两者的协同作用赋予 PSA独特而优异的性能,既保证了PSA的粘接性能, 第24卷第7期 刘 康等 无机纳米材料改性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407)一47一 又使PSA的耐热性、增强增韧性等得到提升,同时 还赋予了PSA良好的光学透明性、导电性、磁性和 poly( —butyl acrylate—co—acrylic acid)composite latex and its pressure—sensitive properties[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9,113(5):3113-3124. 生物相容性等特殊性能。 (2)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不同领 域的应用要求,集多种特殊功能于一体的高性能丙 烯酸酯PSA的制备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 聚丙烯酸N/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保 【13】 刘静.定:河北大学,2008.  H,Yang Y K,Yu Y Z.Acrylic emulsion pressure—sensi— [14] Litive adhesives(PSAS)reinforced with layered silicate[J]. Journal of Adhe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18(15): 1759-1770. 无机纳米材料技术的Et趋进步与成熟,无机纳米材 料/聚丙烯酸酯复合PSA以其独有的优势在PSA领 域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飞.压敏胶研究进展[J1.中国胶粘剂,2007,16(12): 42-45.  a1.Adhesion performance of 【15】 Oh J K,Park C H,Lee S W,etPSA—。clay nano——composites by the in—。situ polymerization and mechanical blend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hesion and Adhesives,2013,47:13-20. [2】李丹.反相微乳液原位聚合制备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材 料【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jtna J, ̄ebenik U.Microsphere pressure sensitive [16] Kaadhesives--acrylic polymer/montmori1lonite clay nanocom— 【3】任杰,刘艳,唐小真.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的制备和性能『jJ.建筑材料学报,2004,7(1):58—65. 【4】刘国军,张桂霞,曾汉民,等.聚丙烯酸酯/纳米SiO:有 机一无机复合压敏胶乳液的制备[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 工程,2007,23(2):54—57. posite materi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hesion and Adhesives,2009,29(5):543—550. 谢利理,郑新华.航空用磁性胶粘剂的性能研 [17] 刘丽卓,究【J].材料导报,2014,28(8):91-93.  a1.The effects ofgraphene [18】 Park G H,Kim K T,Ahn Y T,et[5】马国章,闫涛,刘伟,等.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纳米SiO /丙 烯酸酯预聚物【J1.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 27(10):162—165. on the properties of acrylic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J].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2014, 20(6):4108—4111. n X,et a1.Preparation and proper— [19] Pang B L,Ryu C M,Jities of UV curable acrylic PSA by vinyl bonded graphene 【6】刘华蓉,葛学武,倪永红,等.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 研究进展fJ1_化学进展,2001,13(5):403—409. 【7】Kajtna J, ̄ebenik U,Krajnc M.Synthesis and 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 of nanocomposite UV crosslinkable 100% oxide[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3,285(Part B): 727-731.  a1.Influence of iron 【20】 Czech Z,Arabczyk W,Hetminiak A,etcarbide filler in carbon matrix on the adhesive properties solid acrylic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dhesion and Adhesives,2014,49:18-25. [8】张帆,齐暑华,张翼,等.镀银纳米石墨微片/丙烯酸酯导 of acrylic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dhesion and Adhesives,2013,40:210-214.  a1.Optical properties 【21] Lee S W,Park J W,Park C H,etand UV—。curing behaviors of optically clear PSA—_Ti02 电压敏胶的研究[J].中国胶粘剂,2012,21(4):37—40. [9]张帆,齐暑华,张翼,等.镀镍纳米石墨微片/N烯酸酯磁性 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J】.中国胶粘剂,2012,21(5):30—33. [10]刘国军,张桂霞,曾汉民,等.纳米SiO:对聚丙烯酸酯乳液 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化工新型材料,2006,34(7):73—76. [11】Pang B L,Ryu C M,Kim H I.Improvement of thermal stability of UV curable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by surface nano—composi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hesion and Adhesives,2013,44:200-208. 何晓娜,方小兵,等.纳米CaCO,对聚丙烯酸乳液 [22] 陈凯,胶粘剂性能的影nN[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27(1): 59—63. modiifed silica nan叩article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2013,178(18):1212—1218. 屈小红,陈佳琳,等.玻璃窗膜用丙烯酸酯/ATO隔 【23】 高建宾,热压敏胶的性能研究 中国胶粘剂,2010,19(12):3卜34. [12】Wang N Y,Guo Y K,Xu H P,et a1.Preparation of a silica/ Research progress of polyacrylate PSA modified by inorganic nano—。material LiuKang,FuHeqing (School of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Techn0logy,Guangzh0u 510640,China) Abstract:Some preparation methods(such as in situ polymerization,sol—gel,interlayer insertion and blending methods)of organic/inorganic nano—composite were introduced.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olyaerylate PSA(press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