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特征分析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特征分析

来源:锐游网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特征分析

邹小园;姚欣宏;吴辉城;黄燕苹;陈文昕;郑大睿;周爱国

【摘 要】通过收集我国近13年报道记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利用SPSS17.0和Excel软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导致事件发生的水产品类别、名称及具体因素等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共收集整理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172件,涵盖我国27个省、直辖市,近85%发生于沿海城市,其中以福建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主,占比50%以上.在不考虑事件发生规模的情况下,分析数据显示2006-2010年发生较少,2011-2014年发生率逐年上升,而后几年呈现下降趋势,但总体情况较2010年之前仍不乐观.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水产品主要为河豚、鱼类、贝类、虾蟹鲎等,事件发生的结果多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食物中毒,中毒因素有河豚毒素、鱼胆毒素、贝类毒素、甲醛、孔雀石绿、副溶血性弧菌等. 【期刊名称】《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年(卷),期】2018(000)004 【总页数】7页(P85-91)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安全事件;特征分析

【作 者】邹小园;姚欣宏;吴辉城;黄燕苹;陈文昕;郑大睿;周爱国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州5102;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广州5102;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广州510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2;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广州5102;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广州5102

【正文语种】中 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正在逐步改变,水产品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质感细腻而备受消费者的青睐[1],成为人们饮食结构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据近几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显示,我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2016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高达49.91kg[2]。由此可见,随着人们对水产品营养价值的认识,水产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例逐年上升[3~4]。与此同时,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也频频发生,由水产品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5~6]。根据我国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舆情监测分析显示,舆情信息在数量上与同类信息比较最大的类别为 “违禁农兽渔药及农兽渔药残留类”,占27%,较上一年增加约10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广大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有所侧重,主要表现在重点药物和重点品种上[7~8]。为了解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发生地点、时间、水产品类别、名称、具体因素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现状,对收集整理的近13年我国发生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分析,尝试为消费者科学安全食用水产品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文主要通过新闻报道和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2006-2018年发生并记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首先,通过中国知网和google学术等近13年来的文献库人工检索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文献,包括学术期刊、会议、报纸、年鉴、博硕士论文等,以此通过相关已有研究成果了解我国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从而逐步确定通过新闻报道收集相关事件信息的方向和具体细节,并拟定以 “河豚”、“鱼”、“鱼胆”、“虾”、“蟹”、“贝”、“织纹螺”、“中毒”、“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中由于以 “水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关键词搜索时,相关报道较少且不全面,故

按各类水产品或具体因素作为关键词逐一检索获取较为丰富全面的数据[9]。搜索过程中主要使用搜索引擎百度和谷歌进行人工搜索,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各省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网、网易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腾讯新闻、凤凰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中国水产养殖网等新闻网站以及各地新闻网站和报刊的报道记录。最后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剔除重复、基本信息不完整的数据。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针对收集的数据,详细记录每一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主要水产品名称 (含具体因素)、发生原因 (事件经过)、产生的影响、消费者应对行为、应对策略、事件链接、小贴士等信息,并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其中前3项为必填信息,其他按照事件报道记录的详细情况而定。进行数据分析时,首先通过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审核、有效数据的筛选以及统一数据的分类和文字描述;此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利用 “分析”工具中的 “描述统计”获取分别以时间、地点、水产品类别及相关具体因素等为变量的频数分布表 (“频率-统计量”)和交叉频数分布表 (“交叉表”),并利用 “图形”工具中的 “条形图-复式条形图”对部分统计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图表分析,从而得出近13年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二、结果分析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各地区分布情况 通过统计分析,2006-2018年我国沿海城市与非沿海城市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数分别为146和26,近85%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于沿海城市。如表1所示,福建、广东、浙江、江苏4省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依次为福建省 (17.%)>广东(12.87%)>浙江省 (11.11%)>江苏省 (9.36%),其他地区除山东省在5%左右之外,占比均在低于5%。

(二)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间分布情况 我国2006-2018年的13年间,水产

品质量安全事件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从表2中可见,在不考虑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规模(事件发生影响的人群规模、时间跨度、区域范围)的情况下, 2014年发生的数量最多,占总数18.60%,其次为2013年(13.37%)和 2015年(12.21%)。

表1 2006-2018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各地区分布? 表2 2006-2018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间分布?

(三)发生质量安全事件的水产品统计情况 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发生质量安全事件的水产品分为6类 (见表3),分别为河豚、鱼类、贝类、虾蟹鲎、海鲜以及蟾蜍。其中以河豚数量最高,占总数的35.67%;鱼类的比例紧随其后,达到32.75%;贝类和虾蟹鲎占比分别为17.%和10.53%。相比之下,海鲜和蟾蜍这两类水产品导致质量安全事件的概率较小,均不足3%。从表3来看,河豚类水产品导致的安全事件中93.44%是由鲜河豚导致的,其余的6.56%则源于河豚干;鱼类中以草鱼 (25%)、银鱼 (12.5%)和石斑鱼(10.72%)为主。1/3的贝类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由织纹螺导致,10%为福寿螺导致,由螺导致的安全事件占比超过40%,其余60%的贝类安全事件包括了贻贝、毛蛤、鲜贝、扇贝、蚬子、牡蛎、海虹、蚝、鲍等近10种贝类产品。此外,虾蟹鲎中,近95%的事件由多种虾和蟹导致。

表3 2006-2018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导致因素情况?

(四)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具体因素统计情况 将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具体因素和相关水产品相联系,并进行一定的归纳分类后,可将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分为6类,分别为动物性食物中毒[10]、化学性食物中毒[11]、细菌性食物中毒[12]、其他食物中毒、寄生虫[13]以及其他人为因素。如表4所示,动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引起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因素主要有河豚毒素[14]、贝类毒素[15~16]、雪卡毒素[17~18]、 鱼胆毒素[19]、 蟾毒素等。其中因河豚毒素

发生的中毒事件主要由鲜河豚引起;鱼胆毒素的中毒主要是草鱼,其他鱼类造成鱼胆毒素中毒的比例也较高,不得不给予重视;织纹螺[20]是最易引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水产品,贝类毒素中毒事件中50%的事件由织纹螺导致;雪卡毒素则主要来源于鱼类,包括青衣鱼、淡水石斑鱼、海鳗鱼。化学性食物中毒中引起中毒的因素主要为甲醛,其他引起中毒的因素还有孔雀石绿、汞、组织胺、亚盐、洗虾粉、喹乙醇等。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导致中毒的因素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21],其涉及的水产品主要为贝类、鱼类和虾蟹等,其中涉及两类及以上水产品的事件分别纳入各类统计。根据收集的数据,明确由福寿螺因寄生虫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仅1起。其他人为因素导致水产品安全事件的具体原因包括水产品不新鲜(6 起,占 3.49%)、未煮熟(6 起,占 3.49%)、与蔬果混食(3起,占1.74%)以及自身原因(6起,3.49%)。

表4 2006-2018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类别及具体因素情况? (五)河豚/河豚毒素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间分布情况 由图1 A可见,从2006年至今由河豚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持续发生,其中2014年发生的数量最多,超过了10起,其次为2012年和2007年。而河豚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为河豚毒素,但从2007年的数据对比可见,河豚毒素不仅来源于河豚,也从其他鱼类中检测出河豚毒素。由图1 B可见,由河豚/河豚毒素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全年中均有发生,并主要集中在春秋冬季,在夏季的6-8月发生的数量相对较少。

(六)鱼类/鱼胆毒素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间分布情况 由图2 A统计结果可见,2010年以前由鱼类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较少,而从2011年至今基本处于逐年升高的状态。就具体因素而言,从2012年开始出现鱼胆毒素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到2015年达到最高的发生率,随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仍需给予必要的关注。据数据统计,除了鱼胆毒素外,还有雪卡毒素及其他引起动物性食物

中毒的因素,如甲醛、孔雀石绿、汞、组织胺等化学性因素,副溶血性弧菌及其他细菌性因素,以及选择的鱼类水产品不新鲜或者食用了未煮熟的鱼类水产品等人为因素。从季节来看(见图2 B),由鱼类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全年均有发生,且在1、2月发生率明显偏高,其余各月发生的频率较为均匀。在4、5、11月中均没有发生由鱼胆毒素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其相对集中于1、2月份。通过对收集的数据中其他相关因素的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由石斑鱼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共6起,均发生于第二季度(4、5、6月),且均发生于浙江省;而其他季节中发生的事件包含了多种鱼类产品和相关具体因素。

图1 河豚/河豚毒素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各年 (A)和各月 (B)的分布情况

图2 鱼类/鱼胆毒素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各年 (A)和各月 (B)分布情况 (七)贝类/贝类毒素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间分布情况 根据图3 A所示,贝类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主要集中在2006、2011、2014、2015年,且2009年开始出现由贝类毒素导致的安全事件,其他因素包括副溶血性弧菌和水产品不新鲜以及自身原因等因素。2006年主要为织纹螺和福寿螺,因细菌和寄生虫等因素导致。在季节分布上 (见图3 B),贝类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第2、3季度发生的概率相对较高,主要集中于5、6、7、8月,且造成其他月份贝类和贝类毒素分布情况差异的主要来源包括两类因素,即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性因素以及水产品不新鲜或者未煮熟等人为因素。

图3 贝类/贝类毒素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各年 (A)和各月 (B)分布情况 三、讨论

(一)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地区、时间总体分布现状 根据收集的现有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各地区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具有一定差异,其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以及江浙沿海一带,其他沿海地区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也普遍高于内陆地区。

地处沿海的省、市一定程度上由于拥有大量的水产品资源,人们消费水产品种类更多、频率更高,相应的其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也相对更高一些。在不考虑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规模的情况下,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2014年发生的数量最多,其次为2013年和2015年。总体看,2006-2014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数量基本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后从2014年至今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水产品质量安全态势较2010年以前仍不乐观,需要广大消费者进一步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同时,应加强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监管力度,以有效缓解当前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二)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成因分析 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水产品类别主要为河豚和鱼类,其次为贝类和虾蟹鲎。河豚引起的安全事件中绝大部分由鲜河豚中的河豚毒素导致,这也是近年来河豚毒素中毒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鱼类中草鱼、银鱼和石斑鱼为主要导致安全事件的水产品,但不可忽视的是,此外仍有超过15种鱼类可能导致安全事件,其总占比超过了1/3;导致鱼类引起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为鱼胆毒素,其主要来源于草鱼;同时还有雪卡毒素及其他引起动物性食物中毒的因素,副溶血性弧菌及其他细菌性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特别引起注意的是,甲醛、孔雀石绿、汞、组织胺等化学性因素仍有发生,其中不乏有国家明文禁用的违禁药品。由此可知,还需进一步加强违禁药品的监管和执法力度。贝类中超过40%的安全事件由织纹螺或福寿螺导致,其中,织纹螺作为一种有毒生物,已被国家卫生部明令禁止销售经营;而福寿螺作为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食用时未充分加热易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其余60%的贝类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主要因素为贝类毒素,其他因素包括副溶血性弧菌、寄生虫、水产品不新鲜以及自身原因等。虾蟹鲎中近95%的事件由多种虾和蟹导致。由此可见,人们经常食用的鱼类、贝类和虾蟹类水产品因其引发事件的种类范围广且涉及因素多样而存在较强的危险信号,消费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三)主要类别水产品时间分布情况分析 从时间看,2006年至今由河豚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持续发生,其中2014年发生的数量最多,从2014年至今有下降趋势,但整体情况仍不乐观。由鱼类引起的安全事件在近8年中发生较为频繁且没有明显下降趋势,由鱼胆毒素导致的安全事件到2015年达到最高值且高发,需引起广大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重视。贝类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近几年相对变得更加频繁,且近10年贝类水产品安全事件主要因为贝类毒素,其时间分布情况和由贝类水产品引起的事件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总之,近10年内发生质量安全事件的水产品和具体因素较广泛,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仍不乐观。

从季节来看,由河豚和鱼类导致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全年均有发生,其中河豚/河豚毒素引发的事件主要集中在春秋冬季,这可能与3-5月是河豚的性腺成熟期和产卵期,此时河豚毒素的毒力比同年其他时期强[22]。鱼类在1、2月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偏高,由鱼胆毒素引起的安全事件也相对集中于1、2月,但总体而言可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水产品涉及的种类多样,产生的因素繁多,且在全年各季节均有分布,广大消费者应时刻保持警惕和重视。贝类/贝类毒素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季节分布情况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进一步表明贝类毒素是导致贝类水产品引起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应强化安全意识,做好防范措施,消费者也需予以高度重视和警惕,以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茵,卓真.浅析福建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与管控 [J].福建水产, 2014, 36 (6): 490-494.

[2]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17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3]李祥洲.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关系的思考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6 (4): 3-8. [4]林华,娟陈晓,路垚.广东省由天然毒素导致的水产安全问题分析 [J].海洋环境科学, 2013, 32 (3): 475-480.

[5]钱永忠,王芳,高山,等.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探讨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 (1):13-15.

[6]宋怿,黄磊,穆迎春.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0 (6): 19-21.

[7]旭日干,庞国芳.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8]宋超,胡庚东,孟顺龙,等.中国淡水养殖品中污染物和药物的迁移转化机制与安全控制策略 [J].农学学报, 2017, 7 (9): 58-61.

[9]孔媚兰,袁宝君,朱谦让,等.水产品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J].江苏预防医学, 2014, 25 (1): 22-25.

[10]戚舟燕.食物中毒的类型及防止措施 [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10): 14-15. [11]邵兵,张晶,高馥蝶.化学性食物中毒因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3):9-19.

[12]王世杰,杨杰,谌志强.1994-2003年我国766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分析 [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3): 22-26.

[13]黄艳,余新炳.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研究与发展方向 [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5,33 (6): 44-50.

[14]李学闻,张翔宇.河豚毒素中毒死亡法医学鉴定1例[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8 (1): 106-107.

[15]陈雨,张菁,江天久.广东省沿海脂溶性贝类毒素的分布特征 [J].海洋环境科学,2018, 37(2):161-167.

[16] Thomas K M, Beach D G, Reeves K L, et al.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for quantitation of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reference materials [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409(24): 5 675-5 687.

[17]顾佳韵.别吃超过三斤的深海鱼,当心雪卡毒素[J].康复, 2017 (12): 30-31. [18] Derian A, Khurana S, Rothenberg J, et al.Intractable seizures and rehabilitation in ciguatera poisoning [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rehabilitation,2017, 96 (5): e-e92.

[19]李春荣.鱼胆中毒15例救治分析 [J].临床荟萃,2009(18): 79-80.

[20]刘伟成,姜蒙蒙,黄晓林.织纹螺的生物学特征及毒性分析研究进展 [J].水产科学,2012 (3):61-66.

[21]陈瑞英,鲁建章,苏意诚.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检测与预防控制 [J].食品科学,2007(1):319-325.

[22]蒋政纲,秦立强.海安县人群安全食用河豚鱼的KAP调查 [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24): 38-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