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贵州省普安县新店乡建德小学 左宗林
我想大家都知道,《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所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下面就本人的一点教学心得与各位同仁谈谈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
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开展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日月潭》一课:“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月光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想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气蒙蒙细雨,日月潭好
像披上轻纱„„”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日月潭的美景就像是童话中仙境。因为北边的像太阳,所以叫日潭。南边的像月亮,所以叫月潭。让学生知道日月潭名字的来历,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特别是对于诗歌,因为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及情感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综上所述,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
异,各年级的朗读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不但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