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
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
来源:锐游网
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 和5,-R社会建设 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 李 乐 (中共高陵县委党校 陕西高陵710200) 【摘要】本文概述了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生存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留守问题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对现阶段健全农村“三 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提出建议: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三留守”人 员关爱服务体制;加快建设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阵地;加快组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队伍;大力开展农村“三留守”人员 关爱服务活动。 【关键词】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 农村“三留守”人员,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是我 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一起壮大的是农 村“三留守”人员的数量。长期留守的现实让这一群体在生活、教 育、心理、安全等方面表现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影响到农村 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农村留守儿童、 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当前破解农村 “三留守”难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留守问题仍将长期存在情 况下,现阶段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已成为一项非 常迫切的任务。 一一(1)生活压力沉重。留守妇女除了要照顾孩子、赡养老人,还 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尤其是农忙时节,留守妇女必须独自承担 高强度的劳动,其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2)精神生活匮乏。大部分留守妇女的娱乐活动单调,与丈夫 交流的次数较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精神空虚、孤独苦闷。婚外情 和“第三者”面足导致留守妇女婚姻面临严重危机。 (3)安全面临风险。由于男性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家庭的安全 防范能力大大减弱,加之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居住分散、治安 薄弱,留守妇女面临安全风险。留守妇女家中失窃、受到性侵害的 案件时有发生。 3、留守老人问题 留守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 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就 、(1)身体脆弱。留守老人除了要照顾孩子,还要从事繁重的体 力劳动,使得脆弱的身体再次承受更大的压力。农村医疗条件比较 是将城市与农村割裂开来分而治之,城乡分治集中体现在户籍制度 上,就是将户口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从而使依附于户籍制度 上的各项政策都呈现二元化。如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公共服 务方面,原则上流入城市的农民不能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待遇。 虽然近些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但他们没有完全融入 城市,农村的妇女、儿童、老人基本上也都被户籍制度限制了。二是 农村贫穷不得选择外出打工。大量的农村青壮年为改善家庭生存 生活条件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加之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需要 大量的劳动力,在这种双重驱动下,导致农村出现了大规模的、集群 性的留守现象。据统计,我国的贫困县目前已达592个,其中2/3以 上的贫困县分布在西部的山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岭——大巴 山区和四川盆地边缘山区是我国贫困县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贫困 县也是留守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三是维持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 的双重任务。在农村,大部分妇女因为要维持农业生产、照料老人、 抚育孩子不得不留守在家,当然也有不少农村年轻夫妇都外出打 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老人既要照看孩子又要务农。 二、农村“三留守”人员的问题及表现 落后,导致很多患病老人只能小病扛、大病拖,最后给家庭带来更加 沉重的负担。 (2)孤独寂寞。由于思念儿女,缺乏陪伴,大多数老人孤独感 非常强烈。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诱发抑郁、焦虑等精神类疾病的发 生,甚至自杀。有的地方就曾报道过“农村空巢老人自杀三天被发 现,孤独寂寞成自杀原因”的事件。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留守 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家庭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三、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 在留守问题还无法短期解决情况下,针对上述农村“三留守”人 员存在问题及表现,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 爱服务体系,应包括: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形成关爱服 务体制、建立关爱服务阵地、组建关爱服务队伍、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1、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农村 社会管理机制 是从长远来讲,首先要逐步加大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或 一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6100万以上,留守 就近就业。其次,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 妇女约4700万,留守老人约5000万。长期留守的现实导致农村“三 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 留守”人员的问题变得日益凸显。 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尽量从源头上减少农村“三留守”人员的产 1、留守儿童问题 生,这是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的治本之策。二是对已经产生和 (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只能交给祖父母 形成的农村留守人员的基本情况和问题进行摸底汇总并建档造册, 经常性地做好留守妇女、儿童、 照顾,由于祖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满足不了其学习、教育和管理 建立农村留守人员动态监测信息库,的需求。重养轻教的隔代监护只会溺爱和放纵孩子,严重影响他们 老人突出问题的排查工作。三是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存在的苗 的健康成长。 头性问题和突发事件要进行及时干预。特别要对受到侵害的留守 (2)性格缺陷严重。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1年回家1次,有 妇女和儿童及时进行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让其早日摆脱心理阴 的2~3年才回家1次。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l5岁之间,正 影,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制 是性格、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缺乏亲情关爱,导致多数留 守儿童性格孤僻、自卑、任性,有的甚至存在暴力倾向。在目前的青 保障”的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制 少年犯罪案件中,大约80%的案件涉及留守儿童。 是各级党委要专门成立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把 (3)安全存在隐患。主要是意外事故和人身侵害。父母的远 解决留守人员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二 离使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监护,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 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的投资力度,不断拓 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性侵案件正在成不断上升趋势。 宽筹资渠道,加强资金监管,执行专款专用。三是民政、教育、文化、 2、留守妇女问题 妇联、团委等部门在组建服务队伍和开展活动方面要密切配合,形成 一一8一 《新西部》2014.14期 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 和谐社会建设 解决“三留守”问题的合力。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长 展各种游戏和娱乐活动 利用农闲时间丰富留守妇女精神文化活 期参与到对留守人员的关爱服务中来。五是完善留守人员法律法规, 动,用活动来凝聚留守妇女、教育留守妇女。二是由民政、残联、卫 加大对侵害留守妇女和儿童权益的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 生等部门牵头定期为留守老人开展生活照料、健康保健、亲情陪伴 3、加快建设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阵地 等敬老服务活动。乡镇村组要定期开展“孝顺孙子”、“最美媳妇” 是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托儿所,对留守儿童进行 等评选活动,传播正能量,营造关爱留守人员良好社会氛围。三是 集中管理,预防留守儿童各类问题的发生。高标准建设村级留守儿 司法、妇联等部门要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宣传并现场解答 童文化活动基地和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完善硬件设施,丰富农村 留守人员关于婚姻、家庭、赡养、农村纠纷、未成年人保护等涉法问 留守儿童文化生活,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二是建立 题的咨询。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加快形成紧密的互助机制,使留守妇女在生 产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安全上相 【参考文献】 互关照。三是加快农村幸福院、老年餐桌、日间照料中心等农村养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老机构建设,解决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缺乏照顾的问题,为留守 人民日报,2013.11.16. 老人提供就餐、休息、娱乐、医疗康复等服务,使留守老人享受“离 [23王维国,李敬德.农村“三留守”人员服务管理体制机 制的完善与创新[J].新视野,2012(6). 家不离村”的养老服务模式。 一4、加快组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队伍 一是“一对一”为留守儿童确定一位“代理家长”开展结对帮扶, [3]关爱:从“留守儿童”到“三留守”——石泉县关爱“三 留守”人员工作一瞥[N].陕西日报,2013.08.12. 补偿缺失的亲情,让其感受“家”的温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配备 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二是 建立驻村民警和乡镇村组干部联系农村留守人员制度,定期深入留 守家庭,梳理问题,化解矛盾。三是积极联系和协调多方社会力量和 [4] 农村“三留守”:难题如何求解?[N].农民日报, 2O14.03.11. [5]健全“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更迫切[EB/OL].中国教 育装备网.http://www.ceiea.com/html/201401/20140l16104257 6969.shtm1. 热心人士成立志愿服务队伍,为农村留守人员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 导、经济扶助等方面的服务,帮助解决个人和家庭的生产生活难题。 5、大力开展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活动 一【作者简介】 李 乐(1985.12一),陕西高陵人,本科学历,中共高陵县委党 主要从事社会问题、党史党建和县情研究. 儿童、老人开展慰问活动。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组织留守儿童开 校助理讲师,(上接第1页) [6] 马克思 2009. 是利用“三八”、“六一”、“重阳”等重要节日对留守妇女、 (上接第2页)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伟大的婚姻观运用到当前实际,在生 卷.1956. 活中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出属于新时代的花朵。 [3]宇文利.中国梦的文化意象及其表现[J].理论评论, 2O14.3.003. 【参考文献】 [1]陈呖.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 研究(理论月刊),2013.08. [2]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 【作者简介】 何娜娜(1989一)女,河南信阳人,长安大学20l3级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上接第3页) 【参考文献】 [1][2][3][4]威廉・格雷德.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 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0.47.4.416. (上接第4页) 【作者简介】 莫力(1982一)男,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市委党校教师,研 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据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状 [2][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1].北京:人民出 和具体国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和观点, 版社,1991.1308.1375.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自治理论。并以此为理论指导,为新中国创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91.1056一l057. 综上所述,不论是苏联的斯大林,还是中国的毛泽东,他们在国 [7][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 内环境恶劣、国际环境堪忧的背景下,结合各国实际,对国家的社会 版社,1999.34.371.主义政治建设道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卓越的贡献,留给后 [8](苏联)苏科院历史所编,徐桂芬等译.苏联民族——国 人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家建设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07. 【参考文献】 [1][43[5]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斯大林文 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5.94.93—94. 【作者简介】 张墨书(1990一)女,辽宁大连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新西部》2014.14期 一9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