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
学院:商学院 班级:经济学一班 学号:1115124008 姓名:康箐芸
案例一:
2009年大蒜价格暴涨,2007年暴涨的猪肉价格。当年飞涨的肉价,曾经引得各路资金跟进,甚至有房地产商改行盖起了猪圈的。不过,市场掀起的价格泡沫很快就在一轮养猪热中灰飞烟灭,只隔了不到两年时间,肉价一度又回落到07年的起点。涨跌轮回之间,受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养猪农民。 分析:
市场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这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形容为“看不见的手”,市场可以自动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但上面谈到的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的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案例中猪肉、大蒜价格疯涨可以看做是一件“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商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他当然有利用各种方式以提高利润的动机。由于和农民相比,商人们占尽信息、活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利用垄断等方法炒热市场,抬高价格方面更加有利可图,因此商人必然会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抬高市场价格牟利。也就是说,如果放任市场运作,这样的事件将“此起彼伏”,“看不见的手”在制止这个问题方面,是完全无力的。
在本案例中,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当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生产,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从而丧失市场效率。本案例中以大蒜为例,因为在2008年由于大蒜种植面积普遍的增加,造成了市场的供大于求,使农民和中间的经销商还有出口商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非常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的种蒜积极性降低很多,大蒜的种植面积就是降低了30%。这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减产,但是客观上助推了不法商人操控市场。一方面种植面积的减少使得今年的大蒜产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商人囤积居奇,这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大蒜的价格。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信息,信息不充分成为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在看到肉价蒜价上涨时由于不了解实际情况,担心进一步上涨而继续购买导致价格持续上涨的恶性循环。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又给投机炒作提供了机会,市场得不到清晰的价格信号,只能根据各种传言忽冷忽热。猪肉的供应商认为升值空间存在,不断买进肉品,而不明信息的农民则增大供应,最终泡沫破灭导致了他们的损失。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政府的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立法和行政手段;二、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三、财政手段,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具体到这个案例里,要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
严厉打击那些哄抬物价的投资者,严重可给予行政处罚。同时在生活上要提供公共物品,给老百姓提供大蒜来缓解人为造成的供给不平衡的问题。 案例二:
(1)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变动情况
年份 财政支出 总额 (亿元) 1950 1960 1970 1980 1985 1990 1992 1993 1995 1997 1998 2000 2001 68.1 654.1 649.4 1212.7 1844.8 3452.2 3742.2 4642.3 6823.72 9233.55 10798.18 15886.5 各类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经济建设 支出 25.5 70.4 60.5 55.3 48.5 44.8 43.1 39.52 41.85 39.5 38.71 36.18 34.24 社会文教支出¨ 11.1 13.2 8.0 16.4 22.1 21.4 25.92 25.38 25.73 26.74 27.14 27.6 27.58 41.1 8.9 22.4 16.0 10.4 8.4 10.1 9.17 9.3 8.8 8.66 7.6 7.6 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 支出 19.3 4.8 4.9 6,2 9.3 12.O 12.38 13.66 14.6 14.72 14.82 17.42 18.58 2.9 1.O 4.2 3,7 7.5 7.9 8.5 12.26 8.47 10.24 10.68 11.19 11.97 其他支出 (2)中国的“再就业工程”
(一)历史的沿革。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近年来每年新增人口2100万,全国人口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4亿增加到12.8亿。中国虽然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但人均经济资源拥有量极低,劳动力相对其资源大量过剩。于是,在转轨过程中,社会必定有一部分人处于从原有就业岗位退出和寻找新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短期失
业状态。 从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或登记失业率曾先后出现三次高峰。
(二)严峻的形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中国城镇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1.农村剩余劳动力2.社会登记失业人口3.新成长的劳动力4.下岗职工。在进行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下岗职工逐年增多。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失业压力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不管是下岗职工,还是无法找到工作的新生劳动力大军,大规模失业洪水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治理失业、解决就业问题是中国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个重大的宏观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与社会的稳定与否、人民生活能否得到改善密切相连。
(三)再就业工程的出台及实施。再就业工程,是劳动部推出的转变就业机制,运用失业保险金的经济杠杆激励、调节、促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工程\"。该工程于1993年起在全国30个城市进行试点后,1994年初见成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对象是失业6个月以上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职工和6个月以上无基本生活收入的企业富余职工。在城镇,实现新增就业4000万人,力争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并根据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在农村,就地就近开发就业门路,向非农生产转移4000万农业劳动力。再就业工程实施以来,在各个阶段的成效显著。帮助140
万长期失业者和企业富余职工实现了再就业。通过多种途径,1998年当年共有609.9万国企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50%。 分析:
上表(1)的数据概括了我国建国后的财政支出在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这既反映出财政支出总额的大幅度增长,也表现出财政资源配置的职能。表中从而表现出几个特点:
1、经济建设费用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主体。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比重通常在5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这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及政府逐渐从一些生产领域退出有直接的关系。其中基本建设费用支出又在经济建设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说明财政配置的机制,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了财政收支占GDP的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政府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就扩大经济建设费用,实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仅次于经济建设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项目。从财政支出比重这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3、国防费用,稳中有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支出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随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其绝对额仍然有较大增加,并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国家的基本国防建设。
4.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的开支在改革以后呈增长趋势,甚至超过了同期国防费用开支,成为中国财政支出的第三大支出。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行政机构过度膨胀的原因。
因此,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考查,反映出我国财政基本上还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主的财政。其为社会职能实现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起为经济建设提供支出仍然比较小。但是,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方式必须改变,政府应从原来经济的直接管理者和直接参与者变为经济的间接调控者,完成从直接行政管理到间接调控的转变。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进一步下降,体现公共财政职能需要的其他支出项目将会上升。
(2)中的“再就业工程”案例主要展示了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中的充分就业职能。
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与资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当劳动力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时,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是一句空话。存在大量失业时,可以想像,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不可能得到较好地解决。就劳动供给而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口政策失误是导致目前中国严峻就业形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低工资政策在收入效应作用下也是促使劳动力供给扩大的一个原因;就需求而言,传统体制导致的企业经济绩效的低下是导致劳动力需求不能有效扩张的重要原因。而通过政府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初次分配和在分配都要注重公平,是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体现。
案例三:
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分析:
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一些现象和事物。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表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财政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于案例中的几个问题,都可以通过财政的职能来实现。对于农业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加大三农投资力度,保证国家重点建设。企业经营问题可以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市场达到总需求总供给均衡情况下的充分就业,缓解失业问题。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是,财政可以
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利用财政加强乡村、西部地区的投入,可以缓解地区城乡差距。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案例四:
昨天上午,市民小王打来热线电话,讲述了自己被收费的遭遇。据小王介绍,前不久,他和未婚妻到西沽公园拍婚纱照,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当时,在公园入口处有工作人员拦截,并索要50元的入门费。大热天的,穿着婚纱、礼服本来就不舒服,小王更不想因此坏了拍照的心情,二话没说缴纳了50元后这才进园。可更让小王纳闷儿的是, 50元换来的却是一张票价两元的西沽公园门票。“本是免费入园,拍照就要收费,这究竟是什么费用?”拿着这样一张门票,小王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西沽公园办公室,工作人员翟先生则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这50元是对入园拍照造成绿地、树木等损坏的赔偿。”据翟先生介绍,西沽公园是免费公园,但由于入园拍摄婚纱照的人太多,对园内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也曾禁止影楼入园拍摄。事后,很多影楼主动联系公园,说是订单已派出,而外景多选择在西沽公园,协商是否能缴费后入园。就这样,从今年6月底,西沽公园入园拍摄婚纱照需缴纳50元。翟先生还告诉记者:“这钱是对影楼收取,每对新人50元,用于园内植被的养护。”只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很多影楼直接交由客户代付。
分析:
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西沽公园是由政府出资所建,其优美景观,休闲设施是大众共享的,不是以为某一人的享用而其他人不能使用,故其具有非排他性; 而西沽公园的草皮养护不会因为一人的增加而是养护更加困难成本大大增加,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可见其具有非竞争性; 而公园的门票是两元,其之所以收取50元的费用是为了养护草皮,而这正是由于正外部效应带来其经营成本长期得不到补贴而出现的收取相应费用,这也满足公共物品的特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判断西沽公园是公共物品。
同时由这句话“西沽公园是免费公园,但由于入园拍摄婚纱照的人太多,对园内植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也曾禁止影楼入园拍照”我们也可以看出,因为公园是免费的,具有无偿性,而且其条件又好,所以好多人都来此拍照,而且在过程中并没有做到爱护保护公共物品,这也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搭便车心理”的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公益类的准公共物品是当前存在较为普遍的,诸如收费公路,桥梁,景点等等。
而当前我国新出台的政策,博物馆免费面向社会开放,也是反映我国政府对公共物品对大众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视,是政府真正服务人民的体现,而我们也应该珍惜这种机会,爱护公共物品,让它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