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8期 隐性外债的成因探讨与监管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12支行张宜杨俊松张园园 ’‘ 麓t薯 l一 j摘要:隐性夕 债的影响彳 生活娥影响。起跳基斌上;姥‘ 隐性外债产生的成因,并分析l了。隐性外债对我国经济金融’ 莎势下如何有 和监控隐性外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l尊t-| j蠢 \ 关键词:隐性外债资本唾 | 汇管理 _曩謦 | 近年,我国的外债规模呈逐年快速增长之势,截止2007 年12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3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506亿美元.同比增长l6%。据初步测算,2007年末我国债务 于外债监测之外。第二,外债管理政策存在缺陷。我国虽然提 出“全口径”的外债管理思路。却没形成周密、系统的外债管理 办法,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就是外债统计监测系统跟不上外汇 管理发展需要,从而造成部分外债游离于监管之外。第=三,外 债指标管理过于严格。我国对外债实行“投注差”管理方式,对 率(外债余额与货物和服务贸易外汇收入之比)为28%,负债 率(外债余额与GDP之比)为11%,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 例为694%。各项指标虽均处于同际标准安全线之内,但实际 情况并不乐观,我国外债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一是短期外债 比例很高。2007年末,我罔的短期外债存总外债余额的 比 为59%,大大高于2O%的国际经验安全标准。二是忽视了隐 性外债的客观存存。我国的外债统计口径还不完善,隐性外债 游离于外债统计龄测系统外,其客观存在无疑会增加我闷的 实际外债规模。而且,隐性外债多以短期外债形式流入.其流 出也在偿付金额、期限、方式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某些行业的企业如房地产企业甚至限制其借用外债 金融机 构的短期外债指标也在小断缩减.这就使得部分急需外汇资 金却无外债指标或指标不够的企业通过隐性渠道举借外债。 第四,隐性外债监管仍处于政策肓区。我国当前对隐性外债仍 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监控管制办法.而且隐性外债的违 规成本相对较低,对违规者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威慑力。第五, 某些法规相互矛盾,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外汇管理条例》规定,不允许中方保证外方同定投资同报的变 相融资,但《中外合作企业法》规定,可以用契约形式约定投资 回报和利润分配条件。由于各部门缺乏信息沟通和互相协调, 造成实际操作无所适从。也正是由于这些漏洞的存在,使逃避 外汇管制和外债监管的隐性外债得以存在。 (j)闰内信贷环境闪素。我国的金融乍态还不健全,国内 金融服务仍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当前,我冈的金融体 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占上导地位.其业务也主要以国有大、中 型企业为服务对象。而且,我国的征信系统目前尚处于建设 中.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对借款人的融资条件较苛刻,如 这都大大加大了我国的外债偿付风险。 此,对隐彤外债的管 应引起足够重视。下面笔者就隐形外债的成冈及影响进行 分析,并结合工作情况提出有效遏制和监控隐性外债的几点 建议。 一、隐性外债的成因分析 区别于显性外债,隐性外债是指处于国家监督管理之外 且不反映于我国外债统计监测系统之中的对外负债。隐性外 债的形成有其正常的冈素,如企业通过暂时延期对外付款或 预收境外货款解决资金周转 难的瓶颈;预期人民币升值,进 口企业延期1lf汇以赚取价差 出口企业预收货款减少汇差等。 但是,也存在一些“非正常” 素。 (一1资本逐利性动机。自汇改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呈单 需借款人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或担保才予放贷。因此,数量众 多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小型企业冈先天条件难以获得境内 银行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导致这些企业为求生存、谋发展 而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境外金融支持。 (四)国内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企业对境外融资需求增 加。基于防止经济增K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 结构性上 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考虑.我国今年的货币政策 适度从 边上扬趋势,至今累计升幅已超20%。在当前普遍仍存人民币 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一些企业有扩大外债规模的内在冲动,企 图通过“资产人民币化、负债外币化”来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 的好处。但由于我国对外债规模实行限额管理模式,企业举借 外债的冲动因此受到政策规定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企 业就町能利用外汇管理上的漏洞,变相引进超限额外债 而 紧过渡为从紧,仅』 半年央行就连续五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至17.5%。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意味着 国内银行回收贷款的力度将大于其贷款力度.企业在境内金 融机构融资日趋闻难。在银行信贷资金大为收紧和企业资金 需求迫切的现状之下,迫使部分企业可能通过隐性外债形式 且,自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引发国际上应对危机的普遍做法 就是降息。但我 为1r抑制投资过热和通胀加速,实行上调存 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从紧的货币政策,其结果就使得人民币 和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利差在加大,也构成了对国际游资的 巨大诱惑并择机以隐性外债形式流入我国。 向境外寻求资金支持。 二、隐性外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隐性外债之所以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譬如存一定 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不能说它一点积极作用 (二)外债管理存在某些制度性缺陷。首先,外债的定义太 狭隘。对外债的界定不够全面,造成部分实质债务性资金游离 皿Ⅲ 经济与法 都没有。但是这种逃避监管,冲击金融市场秩序的违规债务, 明显弊大于利。负面影响严重。 资金收益率低的现状。 (四)改善金融生态,促进金融业务良性发展 一(一)隐瞒债务真相,加大外债风险。隐性外债处于监管范 围外.监管部门无法全面掌握其实际情况. 其规模具有隐蔽 性。而且,隐性外债的高投机性和无计划性,使其未来的不确 定性增加,一旦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发生大规模偿付,势必造成 国内经济动荡,加大外债风险。 (二)国际收支统计失真,易导致外汇政策的制定失误和 施行失当。大量依托经常项目交易的隐形外债,常造成经常项 目与资本项目的错位和混淆,导致国际收支统计上 ̄l-fE收支 种类和属性的错位,造成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不真实,影响了 是积极开展建设金融生态的宣传活动,以金融机构为 主体,借助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载体,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加 快征信建设,打造诚信社会,树立企业诚实经营的理念,构建 良性金融环境:三是加大打击力度,结合反洗钱工作,遏止破 坏金融生态的违规行为。 (五)加强外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实现监管信息共享。 应加强与海关、商务、税务及银行等部门的协作与协调,建立 起外汇市场监测和预警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沟通和反馈可疑 信息,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和对企业外汇收支的有效监管,加 外汇监管部门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判断,并产生监管错觉,可能 因此导致政策的制定失误及后期政策的执行效果。 (三)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 效果。隐性外债的大量流入是造成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大幅顺 差的原因之一,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同时,大 量的隐性外债结汇一方面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加大 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会因为央行基础货币的大量投 放而削弱了当前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四)滋生黑市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扰乱金融秩序。隐性 外债的存在,容易滋生外汇黑市交易行为,助长地下钱庄的 “业务发展”。而且为了令前期借助隐性外债形式流人的我国 的国际投机资金能较畅顺地汇往境外,可能会诱发为逃避监 管而实施的其他外汇违法违规行为,如逃套汇和骗购汇行为。 (五)助长投机取巧经营观,破坏金融生态发展。由于隐性 外债的存在,部分境内企业通过改进经营理念、完善公司治 理、提高自身信誉以取得境内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的意识不 强,不利于地方金融生态发展。 三、相关政策建议 对隐性外债的管理重点,关键在于从宏观政策和微观监 测方面人手将隐性外债变为显性外债,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 办法: (一)全面落实全LI径外债管理,重点解决隐形外债的显 形问题。一是应完善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法规体系,建立科学、 有效的隐形外债外汇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对涉及隐形外 债领域新层次问题、新业务的前瞻性研究,重新调整外债El 径,将事实上的外债均纳入统计监测范畴。同时通过细化外债 登记管理制度,并对各种形式的外债做出相应的管理规定.真 正落实外债的全口径管理。 (二)利用宏观政策和市场调整杠杆对隐形外债外汇收支 行为进行调控。充分利用本外币利差杠杆、逐步扩大汇率波动 幅度、引入税收管理等政策调控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加大热钱进出的风险和成本,减少隐形外债获取利润的空间. 以市场化手段,调整资本项目外汇资金的合理有序流动 (三)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服务水平,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 各类企业经营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国家应积极鼓励发展多种 类型和多种股权结构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从而 满足不同层次的企业筹资和发展需要。同时.金融机构应改变 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在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 原则下,积极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建设项目.通过建 立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改变当前”借贷” 大对套利资本、投机资本等隐形外债的流人、流出的查处和打 击力度。只有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提高隐性外债管理 的力度和综合效果,尽可能减少隐性外债的运作空间。 (六)加强监管力度.消除扰乱金融秩序的隐患 一是应制定具体的对变相举借外债、扰乱外债秩序的违 规行为的处罚实施细则,以使外债管理部门对违规问题的处 理与认定有据可依。同时,要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让境内机 构承担违反外债管理的违规成本:二是加大打击黑市交易的 力度,改进打击方法,构建地下钱庄经营者的刑事责任追究 制,杜绝黑市交易,切断隐性外债的偿还渠道。 f七)缩小境内外利差,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保持货币 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可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降 低境内外利差.抑制境外投机资金的大量涌入。同时不断淡化 汇率问题,降低国内国外民众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以维护人 民币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曾忠生,“隐性外债问题研究”,《南方金融》,2001年第 3期。 [2]m旭扬,“当前我国隐性外债的形式、影响及其监控”, 《上海金融》,2006年第二期。 [3]‘‘金融脆弱性分析~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 构成”,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2005年11月第1版。 (责任编辑:刘璐) ..I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