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期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 论韩非的法制思想 李太斌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610213) 摘要韩非,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建构起以法为主,术、势相随的新的法家思想体系;在“性恶 论”的前提下,提出人人都“自为”的观点;提倡以“参验”论作为检验真理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韩非 法、术、势 性恶 参验 中图文分类号:B226.5 文献标识码:A 韩非(约公元前280一公元前233年),战国 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 末期韩国人,出生于贵族世家。他与秦始皇的宰相 一、法、术、势三结合的集法家之大成 李斯都是苟况的学生。韩非在对旧中国诸子百家学 韩非集先秦法学之大成,在他的思想中,除尚 说和法家各派学说进行总结批判、吸收综合的基础 法外,最大的特色是继承并发展了申不害“言术” 上,提出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适应大一统 和慎到“崇势”的思想,且将它们推向极端,综 帝国统治学说。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合出一套以“法”为主,“术”、“势”相随的建 记载,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筑君主集权制的统治术。 其主要著作有《五蠹》、《孤愤》、《内外储》、《说 所谓法,说的是治国要有法,行法要有刑有 林》、《说难》、《显学》等五十五篇十余万言(保 赏。就是商鞅在秦国所推行的新法,即公布于全国 存于《韩非子》一书中)。秦始皇看到韩非的《孤 臣民共同遵守的法令。法不分贵贱、刑不分等级, 愤》、《五蠹》之书,十分欣赏他的才识,曾慨叹: 要重刑少赏。他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 “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并设 所加,智者不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 法将其招至秦国。但不久即为李斯、姚贾等人谗言 赏善不遗匹夫。”I2 又说:“重刑少赏,上爱民、民 陷害,被罗织莫须有之罪状人狱。当秦王后悔并意 必赏”。 因为,在他看来,天下很少有“自直之 欲赦免韩非时,韩非已被迫自杀而死。 箭,自圆之木”,L4 也很少有“自善之民”。l5 所以, 综观韩非的学说,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 治国必须抛弃儒家德治、仁政的仁爱之说和“刑 理论为中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要 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宗法等级制度,一定 求。他在政治上提倡“法令面前人人平等”的思 要“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 而且历史的 想;在哲学上对“人性本恶”作了具体的演绎; 经验已清楚地声明: “楚不用吴起(法家)而削 对苟子的“参验”论,也作了继承和发展,尤其 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ET] 在社会历史观上达到了先秦哲学中的较高水平,为 所谓术,说的是君主要“用人有术”。即君主 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 驾驭群臣进行统治的权术。韩非继承了申不害所提 【收稿日期】2009—05—10 【作者简介】李太斌(1965一),男,四川通江人,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工会主席,副教授。 49 论韩非的法制思想 出的术论。而又加以发挥。他说。治国要有方术, 好比造父驾车一样。造父是驾车的好手。有一天, 他在田里耕种,看见一对父子驾车经过,马因惊恐 而不肯前进。造父前去帮助,只见他检视辔头,拿 起马鞭,马撒腿就跑起来了。(《外储说右下篇》) 所以,没有方术治理国家,只能又劳苦又混乱。有 了方术,则又安逸又获功绩。 君主用术的原则,就是要亲自掌握刑赏的大 权,要知人善任,用人之智,使人之能,这样才能 治民防奸。例如,他主张君主要多设耳目,发动人 民告密,然后听言察实,赏罚严明。 “匿罪之罚 重,而告奸之赏厚”。-8 这样可以辨别群臣的忠奸、 功过和能力,提防各种事端和阴谋,以利于中央君 主集权。 这种权术,与公开的法令不同,它深藏于君主 胸中。君主的本事,就在于权术的高明。“君无术 则蔽于上”,受群臣蒙蔽而不“知奸”。_9 法令为 “名”,依据法令的赏罚为“刑”。l】 韩非认为,君 主的权术在于以名定刑,刑必合名。“人主将欲禁 奸,则审合刑名”。这可谓“刑名之术”。所以术 是君主根据“法”,用以控制群臣和独揽政权的手 段。他认为君主政权的主要危险来自周围的大臣、 公子、后妃、宦官等,所以君主必须有一套权术, 时时刻刻考察大臣以及周围接近他的人的情况,才 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所谓势,说的是权势,即指政权,韩非继承了 慎到的势治理论,认为行法、用术,都靠权势。权 势是由君主的地位而自然取得的,如同虎之有爪 牙。但“乘势”(掌握政权),不能君臣共权。他 提醒君主,要防备“奸劫弑臣”。他说:“一栖两 雄,其斗颜颜。豺狼在牢,其羊不繁。一家二贵, 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o[11]也就是说, 君主必须独揽权势。韩非主张“不养恩爱之心, 而增威严之势。”[1 实行君主专制的暴力政策。因 为“势者,胜众之资也”0[13]他把权势的威严,看 作君主专制的资本和工具。君主如果“有才而无 势,虽贤不能制肖”o[142因为老虎之所以能制服狗, 全凭其有爪牙,假若老虎失去了爪牙而让狗使用 50 它,老虎就反被狗制服了。 所以,韩非特别强调君主不能与臣共用威权。 如果威力被人臣分去,国家就难以治理了。例如王 良与造父都是天下善于驾车的人,但如果同驾一辆 马车,让王良握着左边的辔头,鞭策马匹向左,让 造父握着右边的辔头,鞭策马匹向右,那么马再有 能耐也走不了十里路。又如,田连与成窍是天下善 于弹琴的音乐家,但如果两人同在一架琴上弹奏, 让田连向上挑拨,让成窍向下按压,必定弹奏不成 任何曲调。(《功名》)所以,手艺再高超,步调不 一致就不能共事,人君又怎能和臣子共掌握权力去 治理国家呢? 总之,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不可无一, 皆帝王之具也”,【】 提出了“以法为本”,三者结 合的法制学说。尽管这种个别君主掌握某种统治术 就能统一全中国的主张不但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 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但在当时的条件下,韩非 这种思想确实反映并适应了当时封建社会发展的历 史趋势,而且这种把“法、术、势”三者联系起 来看问题的方法,无疑渗透着辩证发展的观点,是 值得我们借鉴的。后宋朝王安石“三代子百姓公 私无异财。人王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 我,兼并乃奸目”“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 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湮 埃。”[】 的三代之治就源于韩非这一高度君主专制 的思想。 二、韩非法制思想的基础…一“性恶论” 韩非像他的老师苟况一样相信人性是恶的。但 又有所不同,荀况强调人为,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 段,而在韩非看来,正因为人性是人性的原样,法 家的法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 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下; 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即 人为的善这个前提下。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好逸恶 劳,这种好逸恶劳的人性,即社会性争乱的本源。 而且,人是天生的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 关系,即使是在人际关系最亲密的家庭中也是如 此。 论韩非的法制思想 战国民间有一种溺女婴的习俗,韩非对此进行 了分析。他说:同样是父母所生。生男就相互庆 义认识论,认为君主要虚心静听,不动声色,“听 言之道,溶若其醉”。l】副也就是说,君主听察言论 的方法要像喝得大醉一样,装糊涂地仔细听。因为 贺,生女就将其杀掉,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父母从 自己的利益出发,认为男孩长大后对父母有用,以 言必为名,名必有形。君主可以根据有形之事来思 考和检验有名之言,这就叫“形名参同”。 韩非批判名家“坚白”之辩是“以文害用” 后要靠儿子赡养送终,而认为女儿长大后要嫁人, 对父母没用。父母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尚且“计 算之心以待”,何况社会上的人并没有这种血肉关 的华而不实的文风,赞扬墨子的“言多不辩”,主 系呢?所以,人与人的关系只是建立在利害关系之 上的。他又举例说,做轿子的舆人,总是希望人们 富贵;做棺材的木匠,则是希望人们天死。并不是 舆人仁厚而木匠狠恶,而是因为人不富贵,轿子就 卖不出去,入不天死棺材也就没人要了(《六 反》)。以此类推,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也只能建立 在利害对立的基础上。 韩非意识到,人民是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君主 的统治,他们之所以被君主利用,只是因为君主的 权势。因此,君主不能期望会有不靠赏罚来制约的 “自善之民”。韩非鉴于此,提出君主对人民要实 行强制,用威严之势,弃仁爱,忍用法的观点。 三、注重“参验”的哲学思想 韩非的法制思想体现在哲学上,就是其重实际 验证的“参验”论。他继承了苟况的“明于天人 之分”和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 的,人的认识能力是天然的一种属性。他讲的 “天”指“自然”,“人”指“人为”。他说:“聪 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 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0[17]这 里的“天明”、“天聪”、“天智”,指的是人天然 的视觉、听觉、思维等认识器官,是自然形成的, 这是继承和发挥了苟况“天官”、“天君”的唯物 论思想;而眼视、耳听、思考的动静思虑,则是人 为的,这是可知论思想。 他批判了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 见天道”的先验论,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他 在《解老》中说,在没有接触客观事物和认识事 物的道理以前,就主观地没有根据地随意猜想,这 叫“前识”,是先验论。 他批判了儒生空谈“法先王”之类的主观主 张以功用为认识的目的和标准。比如,拿一枝箭随 便乱射,总可能射到插针之处,并不能判定为善射 好手。因为射点并非事先确定的目标。评论真伪、 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不在虚辞舌辩,而在功 用。如秦伯嫁女于晋,陪送七十个漂亮的婢女,结 果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 谓善嫁女也”。L】 又如楚人把一颗珍珠卖给郑人时, 将珍珠装在一个又香又美的柜子里,结果郑人买了 柜子,退还了珍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 鬻珠也。”故日:“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 按形,不能谩(瞒)于一人。” 2 好比空言难使马 肥一样,如果管马的人老是嘴上说给马吃饱,而实 际上只给马吃一点点,这样不让它瘦它也会瘦的, 关键在功用,而不在虚词舌辩。 他批判孔墨显学不参加实践而论是非,提出了 “观其行而求真功”的素朴唯物论的实践观,以 “参验”论作为检验真理的主要方法。用他的话说 就是,要“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 辞。”【2 意即以名实是否相符来断定是非,用实事 为依据判定人们的言辞。他举例说,大家都睡觉就 不知谁是瞎子,大家都沉默就不知谁是哑巴。醒昏 让他们看,提问让他们回答,真相自明。只听人口 头上说,就无法区别大力士和庸人。给他们一个大 鼎,看谁能举起,马上就看出谁健壮谁无力了。因 而,选拔人才一定要先试用一番。他说: “观容 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 伐,则庸人不疑于智愚”。 】意即只看人的外貌衣 饰,只听人的谈吐言辞,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他的 才能;给他官职试一下,考核他的功绩,就是平常 人也不会怀疑他是愚蠢还是聪明。所以韩非坚决主 张:“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 即 51 论韩非的法制思想 宰相就从地方官吏中择优提升,猛将必在士兵中挑 选。与儒家维护的“世卿世禄”制相比,这是难 能可贵的高见,而且韩非的“参验”论,不仅批 判继承了先秦各家的认识论,而且丰富发展了反映 论的基础、目的和标准,在实质上也可以说是朴素 的唯物论之实践观。当然,应该指出,韩非当时不 可能有社会实践的观点,他所谓的“参验”,仅指 个人的直观或统治者的实践来检验,并非广大群众 的社会实践。所以,韩非提倡并注重“参验”虽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 限性。 四、从韩非坚持严刑峻法的思想,看其发展的 历史 韩非在其代表作《五蠹》篇中,把古代历史 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 他通过严谨的分析,批驳了那种把社会看作一成不 变的错误思想。他说,如果中古的夏尧时再去效法 上古有巢氏,燧人氏的钻木取火,构木为巢,那一 定会被鲧,禹所讥笑;同样道理,如果在近古 “桀纣暴乱”的时代,还同夏尧一样把决河排水当 作第一要事去做,那一定会被当时的君主汤、武所 嗤笑。所以,他认为应该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适 宜的政策。 韩非为了论证他的法制思想,对孟轲的颂古非 今、鼓吹“仁政”的政治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批判了孟轲等人鼓吹的古代帝王如何仁义谦让, 现在的人们如何夺取不义,认为道德一代不如一代 的说法。韩非认为这些都是由生活条件决定的,不 能作抽象的道德比较。他说,古代尧为帝王的时 候,人们住的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屋,吃的是野菜 糙粮,穿的是粗布兽皮,而现在犯人的吃穿住都不 比他们差。再如,禹为帝王的时候,手拿火具干活 在人民之前,大小腿的毛都磨光了,而现在奴隶的 劳累都不比他苦。由此可见,古代帝王让位,实际 上是去掉犯人的吃穿、奴隶的劳苦而已。所以,那 时不以世代传位为重。可是现在生活情况不同了, 一个小小的县官就能弄到很多的钱财,过着富裕的 生活,即使他死了,子孙好几代还是有车坐,也就 52 不肯轻易让出县官的职位。这都是由于古今所获得 的利益多少不一样,权力、地位的轻重不一样造成 的。由此可见,不能说古代帝王就有谦让的高尚品 德,现在人做官吏就是品德低下。故仁义只适用于 古代,而不适用于现在。 同样,韩非认为,治理国家刑罚轻不能说是慈 爱,杀戳严也不能说是暴戾,应根据社会具体情况 而论。韩非的理论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24 就是说,时 代不同(世异),社会的事情就不同(事异);社 会的事情不同,采取的措施(备)也就应该随着 改变。总之,社会情况随时代而变化,措施则应适 合于社会具体情况。顺此一定要反对循古守旧的思 想。“是以圣人不期复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即是说,圣人不期求因循古代,不 认为有一种永远可行的法则,而主张根据当今时代 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韩非还用“守 株待兔”的寓言辛辣地讥讽了抱着旧制度不放的 顽固派。认为那些现在还在宣传“法先王”的人, 和守株待兔的农民一样愚蠢。他说: “古人亟于 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 这就是说,古 代的人在道德是竞争,中世的人在智谋上角逐,现 在的人在力量上争夺。韩非认为,这是各个时代的 不同特点。而且指出社会历史进化发展的原因是人 们的物质利害关系。他说:古代“人民少而财有 余,故民不争”,今天“人民众而财富寡,事力劳 而供养薄,故民争。”-2 这是力图从人口增殖与生 活资料多少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对社会的演化影响, 主张君主以法治国要研究人口,财物,供养等物质 条件,这具有历史唯物论因素。但他不懂得财物、 利益冲突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关系,而看成是君主 决定的,这又是英雄史观的表现。 韩非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的历史功绩是不可麻 磨灭的。他以法家思想为主干,批判地总结、吸收 和贯通了百家之说,加以改铸、去取和发扬,完成 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理论体系和哲学理论体系, 标志着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已到了完全成熟的时期, 因而能指导秦王朝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空前统一的封 论韩非的法制思想 建帝国。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虽然综合儒、道、 佛,而以儒家思想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但实际上 但是,韩非是一个维护和巩固封建专制等级制 度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法制主张有推动历史前 进的作用,而对于劳动人民,则主张“严刑重罚 莫不吸收法家特别是韩非的法制主张,作为维护封 建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而韩非在总结以前政治思 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 强化对 于劳动人民的统治,剥削和镇压,尚力而不尚德, 过分强调暴力、斗争和对立,不重视甚至摈弃思想 想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大力提倡革新变法的精神, “法不阿贵”、“因能授官”、“量功授爵”的赏罚 严明精神,“循名责实”、注重“参验”的唯物主 义积极进取精神,以及“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的历史进化观点等等,都为后人根据各自的 历史条件和社会需要加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 伦理道德的精神建设。诚如司马迁所指导出的那 样,“可以行一进之计,而不可长用”。 秦始皇 自以为恃此足可定万世基业,“贪恨暴虐,残贼于 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结果“身在之时, 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 二世尚未传足,即 已短命而亡矣。 文化传统、政治传统、思想传统和哲学传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l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韩非子.有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4][5]韩非子.显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6]韩非子.说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7]韩非子.和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8]韩非子.奸劫弑臣[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9]韩非子.定法[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O]韩非子.二柄[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1]韩非子.扬权[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2]韩非子.六反[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3]韩非子.八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4]韩非子.功名[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5]韩非子.难势[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6]中国古代思想史.唐宋卷[M].长沙:湖南民族出版社,1991. [17]韩非子.解老[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8]韩非子.扬权[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9][2O]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1]韩非子.奸劫弑臣[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2][23]韩非子.显学[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4.][25]韩非子.五蠹[M].太原:山西吉籍出版社,1999. [26][27]韩非子.八说[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8]韩非子.奸劫弑臣[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9]史记.太史公自序[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3O]汉书.贾山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