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现状及对策

来源:锐游网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现状及对策 口李庆 l|al | | 囊 _毫 稳 i _ 罨萼§毫a§| ' l l鼍 畿≥夏 苯炙设 皋 各 金融爽 至!要砥。莞晴 :| 证 凝表权蛾 各礁经融走辑麓 王叉瓠 囊设魄道羲 m | 需要 遂 蔽 瓤斌各 经融媳现扶;簧艮凝电洼 强长{1 墩曼美现浪 _l漫贰 b lj 翻l:强强强 l 囊毫t矗 E|∞ %毒  ' l‰ 强 镪 §I装键 权斌各 整融i |表蛾谯硪社 聚呔秉l 藿 |l =一囊邙霭 獒 § 曳橡坻 强 | l '_¨' _|l | 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当前。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 节。要积极适应“三农”发展新变化。按照“三农”发展新需求, 就必须积极的寻求合理的县乡治理模式。加快构建贴近“三 农”、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大力培育多层次、广覆 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因为建立农村金融市场成 本高、风险大、收益少。在市场引导的原则下。自2000年以来, 国有商业银行在逐利的动机下纷纷撤离农村。甚至中国农业 银行在2006年7月被叫停前。也在悄悄撤出部分县域。所以 就现阶段来看,在农村发展合作金融组织是一种必要的也是 最优的选择。 一、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合作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 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还是发 展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资金投入一般由财政和 金融机构来承担,与当前农村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财政投入 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的大量资金还是 需由金融机构来承担。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农村 金融需求的主体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农户、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大部分为私营或民营企业)和 农村政府。其中个体工商户与农户的金融需求是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总量中占比很少.农村政 府的金融需求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内。在此条件下,我们可以把 农村金融需求总结为农户金融需求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一)农户需求。 根据资金的用途。农户的金融需求可以分为三类即发展 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农户金融需求的侧重点就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需求主 要在发展需求上.经济发展中等地区则发展需求与生活需求 并重.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金融需求则大多集中于生活需求。 (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 据统计.我国农村企业2004年就达到了2931万户,吸纳 劳动力人数为1亿5千万人,占当年农村总劳动力的27.94%。 农村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45621亿元。它们当中绝大多数是中 小企业.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中 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主要包括信贷、储蓄、结算、汇兑等方面。农 170 I决策&信息(下旬刊) l2009年第3期总第51期 村的发展最终还是决定于非农产业的发展,从发展趋势看,现 今农村的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将处于与农户金融需求同等重 要的地位,并成为未来农村金融需求的主流。如何解决农村地 区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下,只有 较好的发展合作金融,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户需求和中小企业 需求。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中小企 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才能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合作金融.合作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中也将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 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唯一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它是按照农村合作金融原则设立的是以为人社农户成员服务 为宗旨的。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具有合作 金融组织所具备的特点,代表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我 国的农信社面临着以下几点问题: 1、农信社面临历史债务包袱沉重。一些农村信用社甚至 发生支付风险。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动用存款准备金和发放 救助再贷款。化解出现的挤兑风险。 2、农村信用社产权模糊,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既不是合 作制,也不是股份制。名义上信用社为人股社员所有,由于社员 股金数额很小,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很低,而且分散在几百个、几 千个农户中,难以体现社员对信用社的所有权。信用社的内部 人控制现象严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任由联社主任任命,联 社主任由主管上级任命,与社员关系不大,没有体现民主原则。 从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中所有者的权益来看,由于农村信用社 很少分红。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证。加之地方政府又干预农村 信用社,信用社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社员大会流于形式,缺乏对 管理人员的监督和制约,信用社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 社员、职工、信用社主任和联社主任均不是信用社真正的股东, 农村信用社官办色彩浓厚。事实上。农村信用社的干部及职工 作为既得利益者已成为一个独特的利益集团。 3、经营亏损严重,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从总体上 看有较大的发展,但发展却很不衡,存在明显的两级分化。一 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状况比较好,存、贷款超亿元,实现 了规模经营,信贷资产质量优良,经济效益好,形成了良性发 展机制。但这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所占比例很小。相当大比例 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状况不佳,信贷资产质量差,亏损严 重。一些已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难以持续经营。1999年全国 亏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增加了315个。亏损面扩大了3.27个 百分点。亏损金额达32.95亿元。2004年6月的农村信用社, 各项存款余额26724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的11.6%;各项贷 款余额19585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11.5%,其中,农 业贷款余额8615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 86%,累计亏损和呆坏帐总额超过5000亿元。 三、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对策研究 通过对农村合作金融的了解,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现状 的描述以及对外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的介绍。笔者认为 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背景下.搞好农村合作金融的 发展,从而有力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在县乡治 理模式中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很好的选择。大致应该从以下两 个大的方面来努力: (一)规范发展合作金融组织本身。 构管理条例》等,对农村金融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但是有关农 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产权形式、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农村 合作基金、信用合作方面的条例等等还处于空白。法制的不健 全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合作金融的培育和发展,因此, 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l、明确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农村信用社产生于农村,发 展于农村,并深深的植根于农村。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农村信 有社有网点优势、人员优势,并与农民、农业、农村建立了非常 密切的关系.从国外银行的发展情况看.即使是服务于弱势群 应加快制定和颁布《农村合作金融法》、《农村信用社合作条 例》、《农村合作基金条例》、《农村私募基金管理条例》、《农村 民间借贷条例》等相关法律和制度。 3、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政府解决“市场失灵”的途径之一就是要以政策引导、法 律监督、经济词节等方式对参与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进行规 范。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上,政府一方面要尊重农村金融各市 体,也有利盈和发展空间,现实也表明,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 潜力很大的市场:而且只要具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市场机制, 在农村金融市场也大有可为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是农村信用社深化 改革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结 合合作制特点。进一步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 主任的组织框架和工作制度,提高了独立运行的水平。 3、提升经营水平。在满足广大农户基本的生产、生活资金 的基础上,树立现代“大农业”的观念,集中资金推进“企业+农 户”、“公司+农户”和“市场+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模式。提 高信贷资金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通过业务创新,进一步提 高服务“三农”的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结算、票 据流通、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更高的要求。要改善 贷款服务,贷款期限上要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特点及借款人的 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贷款方式上上要在稳妥开展小额信用贷 款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合制社组织打包货款等 形式,最大限度满足“三农”融资的需要;在贷款程序上,在符 合风险防范的要求下,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推广贷款证 等方式,方便农民贷款。 (二)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的外部支撑体系。 农村合作金融要健康快速发展,即需要内部加强管理,规范 发展: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应着力建立健全以下体系: 1、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它又具有先天的弱质性,因 此,世界上不少国家普通对农业采取了支持和保护政策。据有 关专家分析,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对农 业提供的财政支持可达到农业GDP的25%.即使印度这样的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也达到了农业GDP的10%。近年 来,我国不断增强对农村、农业、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减免农业 税,减轻农业负担的基础上,财政投人也不断加大。 2007 年,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提高财 政支农力度。初步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 土配方施肥等专项资金88.7亿元,安排5亿元用于设立棉花 良种补贴。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 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通过,文件提出未来农村 改革中的六项关键制度建设: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赫然在 列,这主要着眼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加强农村金融的法制体系建设。 要实现农村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加快农村金融的立法进 程。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适切解决 的问题之一。金融法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有关金融的法律法 规;二是对金融机构内部有约束力的章程和制度。目前己有的 金融法规,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外资金融机 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促使金融 这一行业在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银监会“允许设立村镇银行 等金融机构.允许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发起设立为 人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 并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必然对促 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 金融服务体系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管管理不力,就会扰 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引发更深层次的金融风险。为此,一是监 管当局应坚持“严监管”就是强化监管措施,其次对新机构从 设立开始.就要实行严格盯住式的监管。密切关注其经营的合 规性和风险性。善、相关指标要求达不到标准的,要实行“刚 性”市场退出约束。对确实经营管理不净化农村金融市场。二 是建立农村合作金融的自律组织。由于农村合作金融规模小、 数量众多又是独立法人的特点,会使监管当局监管成本大大 提高.监管成效也不明显。因此应尽快成立相关的行业自律组 织.分层次的设立行业协会。明确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充分 发挥其自我监督、协调、指导、培训、服务等多方面的职能。三 是充分发挥基层政权,如村委会等的作用,明确其对社区性资 金互助组织的监督职能,在合作性金融的初级阶段就跟进监 管.形成农村合作金融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总之.要认识到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现在农村合作金融的现状,合理地借 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寻求一种合理的县乡治理模式,实事求 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这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 的生活水平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口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r1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浙江社会科学.2005(4) 『2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调研组.农村金融改革值得探讨的几个 理论问题.金融研究.20o6(8). f31陆磊.丁俊峰.中国农村合作金融转型的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6- . 『41张雪春.政府定位与农村信用杜改革.金融研究.2006(6). 『51谢安等.德、美、日三国农村信用合作制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理 论与实践.2000(4). 官兵.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制度解释.农业经济问题.200500). 【7】张立中,王鹏.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启示.世界农业. 2006(6). 『81常戈,王哲.以全新政策视角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研究.2006(8). f9保清津.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几点思路.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 f10]杨智勇.合作金融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浙江金融.2ooo( ̄o). flU姜柏林.资金互助破解农村金融改革难题.银行家.2006(6). n2】李玉虎.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现代经济探讨.2006∽. [13障刚.建立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合作经济与科技.20o6(5). 『l4]龙明芳等.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探讨.商业研究.2o06(20). 决策&信息(-FCgta1) 2009年第3期总第5l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