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逻辑学
在很多人眼里,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高深的学问,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历史起源来看,逻辑学有三大发源地:希腊、中国与印度。 我国做为逻辑学的重要起源地,虽然在古代没有出现过“逻辑学”这个概念,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的逻辑学家,但在中国的政治、法律、伦理与道德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逻辑学思想。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可根据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发展的特点及国外逻辑思想的传入和影响,分为先秦、两汉至明清和近代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前两个时期属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以名辩逻辑的建立和演变为主干;后一个时期是中国近代逻辑思想的发展阶段,以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为主流。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逻辑开始形成并发展昌盛的时期。春期战国时期,论辩之风盛行,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涌现了一些着手研究名词概念和论辩术的思想家,经过名家、儒家、法家特别是墨家的总结,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逻辑体系。同时期的公孙龙关于“名”的分析,把先秦名辩思想引向纯逻辑探讨的方向,为中国古代逻辑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期墨家是一批战国中、后期的名辩思想家。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名家、儒家特别是墨子的逻辑思想,在《墨辩》中系统阐述了“墨辩逻辑”,从而使中国古代逻辑无论在理论上和体系上都达到了较为完整的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逻辑专著中的杰作。先秦时期,对中国古代逻辑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另一著名思想家是荀子,他继承、发展了名家和墨家的正名理论,使儒家的正名思想在逻辑上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但自荀子以后,由于过分强调“正名”的政治目的,对名家和墨家的思想采取排斥态度,先秦的名辩逻辑没有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两汉至明清时期 先秦以后一直到近代,由于统治阶级在学术上独尊儒家,废弃名、墨,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受到阻梗,在长达2000余年的时间里,只有极少数知识分子曾经一般地探讨过推理、论证的意义和形式以及名实关系等问题。这极大的削弱了中国在逻辑学方面的发展势头。
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西方传统逻辑的广泛传播,现代逻辑科学即数理逻辑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受到重视,出现了比较系统的介绍数理逻辑的著作。1937年,正式出版了金岳霖著的《逻辑》一书,它是3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大学教材之一,书中批判、介绍了传统逻辑,也介绍了数理逻辑。这一时期,在中国的许多大学开设了逻辑课,有讲传统逻辑的,也有讲数理逻辑的。这是现代逻辑开始在中国的普及时期。同时,在现代逻辑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总体而言,中国在逻辑学方面的建树并没有达到与它五千年的文明史相匹配高度。
从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所谓中国的逻辑思想实际上主要指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中国逻辑思想的基本特点,贯穿于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过程中,其具体表现为:
中国古代逻辑是一个以辩论形名为开端,以正名为重点,包括名、辞、说、辩为内容的名辩逻辑体系。在先秦,针对着“名实相怨”的现实,各家主要是围绕着名词概念这个中心,探讨名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正名主张。东汉的王充、唐以后对因明的研究和近代关于三种逻辑比较研究等,也都是关于推理、论证的逻辑思想。
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与语言的关系特别密切。在先秦,“名”既用以表示概念,
也用以表示语词;“辞”既具有判断的性质,又是指语句或命题。因此,墨家,特别是儒家的荀子都同时从逻辑和语言两个方面探讨了名和辞的性质、形式结构及规律性。
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直接受到政治、伦理思想的制约。秦汉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独尊儒术,名、墨思想几乎灭绝,致使古代逻辑难以得到充分继承和发展。中国逻辑思想的发端和建立,虽然早于西方和印度,但在先秦以后就基本上中断了。这是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缓慢和不及西方成熟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逻辑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基本上一直处于哲学认识论的范围。在先秦辩学中,思维形式的合理性和思维内容的正确性密不可分,致使中国古代逻辑未能从中提炼出严格的推理形式,并且最终未能从认识论中完全独立出来,而只是一种具有认识论意义的论证之学,或者说是一种认识论、论辩术中的逻辑。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逻辑思想家的,一般也都是哲学思想家,包含有逻辑思想的著作也大都是哲学著作。
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具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虽然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一直受到各家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制约和影响,但由于逻辑科学固有的全人类性质和独特的研究内容,使各家在逻辑思想上自觉或自发地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
从中国的逻辑学发展历程和中国逻辑学的独特性看,其实逻辑学就隐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时候,在你不经意间,其实你就在使用逻辑学的一些原理了。比如,你吃饭的时候会在饭堂徘徊,在不断的考量自己应该吃什么,要么吃鸡肉要么吃猪肉,当然,也可以两种肉一起吃。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与逻辑学建立联系了,在你的选择吃什么的思想斗争过程中已经蕴含了逻辑学中的相容宣言命题。再者,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用打赌的方式来增加生活的乐趣。就打赌这件事上看,其实我们看中的不是输赢而是打赌的过程。比如,我们时常会赌NBA比赛中,湖人和热火谁能拿到总冠军。有人说湖人,他们的理由是“科比是全联盟最厉害的球员,要想拿总冠军就得有像科比那样的球员,湖人有科比,所以湖人能拿到总冠军”。其实,这当中已经使用到了逻辑学中的符合命题的推理。
在学习逻辑学这门课程时,我有一个很强烈的倾向,那就是,把逻辑学那顶深奥难测的帽子去掉,给它带上平民的帽子。因为在我看来,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会也不可能成为逻辑学家,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学术,而应该把逻辑学拉下学术的神坛,让逻辑学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普通大众服务。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曾听说过关于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推还是用敲呢?其实这当中就蕴含了文字的艺术,如果你不注意的话,也许你说的话大家都能理解,但让人总感觉怪怪的,好像欠那么一点火候。其实,这时候,我们的逻辑学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就拿贾岛推敲的故事来说吧,究竟是“僧敲月下门”贴切呢,还是“僧推月下门”贴切?其实,这用逻辑学的原理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作出选择了。你看到一间房子想寄宿,你就要确定房子是否有人住,所以你要采取行动。这时,你要选择一种最能被主人接受你并留你住宿的方式来和主人取得联系。不必说,肯定是敲门比直接推门更能让陌生的主人接受你。所以,这个过程就可以用逻辑学的符合命题推理解释了:礼貌的敲门能给陌生的屋主留下好的印象,给人留下好的印象的人更容易找到寄宿的的地方,所以,你想寄宿的话你就要用礼貌的敲门方式。可见,逻辑学可以教会我们行为和说话的艺术。
当然,除此之外,我觉得逻辑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可以帮你推理,让你成为
现实版的福尔摩斯,这将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惊喜。在你看书看累了,在你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在你做公车无聊的时候,在你被困在地铁里无所适从的时候,你都可以运用逻辑学来疏解一下神经,缓冲一下情绪,躯干一下无聊,安定一下内心。你可以就一道逻辑题和自己较劲,和别人较劲,运用自己学的那么一点逻辑学的皮毛在众人面前充当一回让人崇拜的侦探高手。你可以在和别人玩杀手的游戏中游刃有余,经过简单的逻辑分析就能很快的确定谁是杀手,谁是警察,谁是路人。这些,都会给你的生活增加不少的乐趣。
同时,你会发现,如果你把逻辑学的知识运用到你的工作中常常会得到超乎寻常的效果。你会发现自己说话的水平提高了不少,自相矛盾的情况少了很多,而且,你说的话也更严谨了,没有那么多的漏洞。这在商务谈判中尤其重要。是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你就不能说成是宣言命题,“只有······才能·····”与“或者······或者······”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只有你付了款我才能发货”和“或者你先付款,或者我先发货”是很大区别的。很多时候这会关系到一家企业的成败。“只有你付款了我才能发货”是一种商业交易规则,是一家企业保证现金流的措施,也是一家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而“或者你先付款,或者我先发货”这就等于是废话,形同虚设的交易规则不仅让人感觉到你的企业缺乏严谨的态度,还会造成日后众多的经济纠纷。
可见,逻辑学对我们这些“平民”来说也是可以企及的,所以,不必把逻辑学贡在神坛,让它走进我们的生活,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