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甘肃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甘肃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来源:锐游网
甘肃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叶金波

【摘 要】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in recent years, most villages in Gansu are clean and civilized, 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govern the village according to law,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for the villagers, raise funds and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village renovation, improve infrastructu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protect forests, rivers, parks and monuments, and jointly govern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villagers, and build beautiful homes.%经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甘肃大部分乡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但问题依然很多.要依法治村,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村容整治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保护山林、河泊、古迹,政府和村民共同治理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8(037)002 【总页数】3页(P90-92)

【关键词】甘肃;乡村;生态环境;治理 【作 者】叶金波

【作者单位】陇南师专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陇南 7425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05

一、甘肃乡村生态环境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甘肃大部分乡村变得村容整洁、乡风文明,道路宽敞,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些村庄连成一片,村民住在一起,村里建起了公用设施,甘肃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并不落后,有些村庄甚至比中部还好。与此同时问题也来了,村民集中在一起,村里环境污染、废水处理、垃圾排放等均需要解决。城中村和偏远的乡村情况不完全相同,城中村耕地少,村民靠打工、城里经商、房屋出租来养活生计,对山林的破坏比较小,但村里环境问题突出。离城比较远的乡村,村民种地来养家糊口,村民还会把山上的树砍了种香菇木耳,或者生火做饭,对森林造成破坏。要使人民过上宜居、更高水平的生活,要让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势在必行,需要全民共同参与。 二、甘肃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一)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依法治村

村容整洁,既要靠村民有自觉性,讲道德,同时要有法律、村规,按照规矩来治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地方性法规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禁止随意倾倒,村上建立垃圾池,村民不得乱扔垃圾,由村上统一对垃圾进行处理,谁家拆房子或建房子产生的废弃物要自己处理,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生活垃圾处置场所要妥善选择,并且一旦建立后不要轻易拆除。村里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在会上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规矩,谁家乱扔垃圾一次要罚多少款,在村民大会通过后正式告知,以法律、村规来治村。环保部门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种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二)强化对村民的环保意识教育

如今城里的外卖行业产生了大量塑料,严重污染了环境,乡里同样也遭受了塑料、

方便袋等垃圾的污染,对村民开展教育势在必行。告诫村民要少用塑料袋,减少对方便面、外卖食物的购买,不要朝池塘扔垃圾。树立节约意识,节约用水,尤其洗衣服对水的消耗大,而且衣服在反复清洗时产生的脏水流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净化,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节约。树立循环意识,平时喝过的矿泉水瓶、啤酒瓶,撕开的包装纸等卖给废品收购站,不仅仅是卖点钱,更重要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尽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我国每年消费450亿双一次性筷子,砍伐木材166万立方米,对村民不断进行教育。 (三)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村容整治力度

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从2013年来,整合资金275亿,造就了500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895个县级示范村和5461个“万村整洁”村,到2016年底,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2.28亿,完成了1900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典型的康县城关镇凤凰村,陇南市整合各类资金520万,建设成为生态旅游精品村[1]。

甘肃省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培养了一批典型、示范村,村民也要筹措资金、投入人力对对自家房前屋后环境进行整治。除了村上统一购买的垃圾箱、建造的垃圾池,村民家里购置垃圾桶,做到垃圾不落地。容易处理的垃圾自行处理,方便袋、塑料袋在自家田里焚烧,减轻村上统一处理的压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稻草、麦草、秸秆拉回家作饲料、燃料,也可以在地里作肥料,既充分发挥了资源的用途,又遏制了污染,保护了环境。农民承包的堰塘,在岸边栽上树,美化环境。 (四)利用国家扶贫政策,改善基础设施

近年来国家在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力度大,从省市机关抽调干部到村上任第一书记,各个机关事业单位和行政村结成了帮扶单位,村上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资金,改善村里交通设施,对道路进行硬化;改善照明设施,对农网进行改造;建造水池、水塔,引用自来水,让村民喝上干净水。

由于资金缺口大,我省3年内将安排1000亿元贷款,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各市县政府负责选择有条件的市场化运营公司运作[2],各乡村要把握这一机会,对主巷道进行硬化,饮水安全进行提升,搭建文化广场,提升村里整体水平。

(五)鼓励农户自行改善硬件设施

在国家财力有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情况下,村民要自筹资金,改善硬件设施。比如村民把自家的地挖成鱼塘,可以养鱼,也可以在天早时浇灌庄稼;在干旱地区建造雨水蓄积水窖,为自家提供饮用水,为农田提供灌溉用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几家联合起来打井,引用自来水。有些路段,政府、交通部门难以对道路进行硬化时,村民出资拉上几车沙、水泥,成本也不是太高,对道路进行硬化,既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他人。鼓励村民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能“等、靠、要”。

(六)保护山林、河泊

甘肃省生态脆弱,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禁止在保护区内乱砍乱伐、采矿、挖沙等破坏环境的活动。由于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树木生长周期长,在非保护区内仍然要保护树木。中部的省份像湖北省近年来山林破坏比较严重,湖北省把山都承包给村民到户,农户具有使用权,农民把树木砍了烧柴、种香菇、发展食用菌,放眼望去山上的大树都被砍光了,只剩下小树,但湖北省自然环境好,山上的树今年砍了明年树苗又发出来了。甘肃和湖北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显然不能像湖北那样由村民来管护,对山林要实行严格的保护,按照《甘肃省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依法管理。

农村的许多河流过去常年河水流淌,如今已经干涸、断流,对河泊要实施保护,自觉不往河里倾倒垃圾、废物,保持河流畅通,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3]。 (七)爱护古迹,不乱拆乱建

甘肃有许多古老的村庄,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这些东西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毁掉,不能破坏乡村古朴的风貌。甘肃陇南徽县郇庄村是一个典型的村庄,该村是距今4000多年前夏朝人居住过的地方,村里有宋代砖塔一座,清代道台古居一处,道台古井一口,一棵树龄5000年的银杏树,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村庄,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今天村里在投资扩建,修建文化广场,但古老的东西不能破坏掉,不能大拆大建。

甘肃许多山上有小庙,有山神庙、土地庙、古寺庙,在南方的山上已经见不到了,这些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过去年代的回忆,我们要倍加珍惜,广大村民要爱护这些古迹。 (八)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每年春天,号召全民栽树,各机关、事业单位到乡村荒地植树,与乡村结成友好单位,划定责任林,增强责任感,每个单位管护好自己的责任林。农民在自家荒山里适宜的地方种上核桃树、苹果树、桔子树、杨树等,增强环境意识、主人翁意识。 三、结语

甘肃乡村建设近几年来政府投入力度较大,许多农民也在盖新房、翻修房子,美化环境,到农村走一走,整体改观比较大,很多村庄建起了广场、农家书屋、体育设施,乡村建设成就是巨大的。乡村环境治理今后要持续不断进行,不能松懈,依法治理,同时要多方筹措资金,改善硬件和基础设施,对山林、河泊、古迹进行保护。只要大家都来关心乡村发展,关注农村的环境,人人都出一份力,农民的日子就好过,乡村环境建设就容易进行,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乡村环境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朱宇鲲.甘肃省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纪实[N].甘肃日报:2017-06-15. [2]周者军.着力改善农村设施和人居环境[N].甘肃日报:2018-01-08,(1).

[3]陈明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利,2013,(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