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笔者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建议。
标签: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高校贫困生是我国高等教育收费体制改革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国家对资助政策的调整和完善,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困境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困境,由经济困境而导致心理健康、就业困难等问题的贫困生也急剧上升,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地方高校心理健康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准确地把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及解决好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对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搞好高校德育工作,建设和谐校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大多数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自卑、抑郁、偏执、敏感、依赖等方面。
1.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大部分贫困生有融入集体的强烈愿望,由于经济上的困境,害怕与同学交往,甚至拒绝与他人接触,把自己封闭起来。
2.自卑。自卑心理是自我认知偏差等原因形成的自我轻视和自我否定的情绪感受。由于贫困生与普通大学生在经济基础、特长、见识,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失去了主动、积极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退缩的应对方式,消极地对待人生,导致自卑心理的出现。
3.敏感。由于经济方面的落后,贫困生往往更看重自尊,对任何事情都比较敏感,表现在容易动怒、多疑等方面。看到周围的一切好像是在讥讽、嘲笑自己,别人真诚的关心当做是施舍,对于贫困的话题总是试图掩盖或者逃避,这种内心的敏感,给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
4.依赖。由于自卑和悲观,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一直是一种消极状态,遇到任何事情,总是顺从他人的意志,不能单独作重大决定、过度容忍、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严重缺乏独立性。
二、高校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经济的影响。地方高校的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城镇父母下岗职工的家庭,他们背负着家人的美好希望,父母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出人头地并改善家庭贫困的现状,这些过高的期望值,容易使贫困生在求学过程中产生经济和心理上的双
重压力。长期生活在这种生活的重压下,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或者变态心理,导致自卑、痛苦、焦虑、忧愁、抑郁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交往、正常的学习以及正常的生活。
2.学校环境的影响。一是学校环境的变化使贫困生难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明显不同于中学阶段。由“填鸭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由家人老师的照顾转变为自我照顾,大学里师生关系疏远使贫困生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知所措时,也不愿或者也不曾想到要寻求老师的帮助,问题易被积压、留置,时间长了难以疏通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二是大学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在中学阶段学习好一切都好,而在大学里衡量人才的标准时多元的,除了学习,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能了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山区,没有什么特长,不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团活动,无法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去,顾影自怜。长期生活在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中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他们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学习能力下降等。三是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大,使他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极度敏感,任何细微的言语和行为都能触动他们脆弱的心灵,他们主动缩小与人交际的圈子甚至不与人交际,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理想的世界里,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感到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他们往往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或者是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
3.社会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在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里形成了一套生活习惯及与人交往的方式,有些对城市生活相对陌生的学生就会感觉到与这个新环境格格不入,有时会遭到嘲笑,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伤害。加上一些不良的社会气氛,给贫困生也造成了严重的困扰,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的冲击着他们积极的主流意志与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产生了叛逆情绪、顾虑多疑,甚至出现了道德的滑坡,如考试舞弊、恶意欠贷等。
4.个体因素的影响。贫困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时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这个时候在生活和学习中,如果遇到不愉快或者不顺利得事情更容易产生错误的心理认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不能正确的看待自身贫困形成的原因,往往将自身的贫困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这种认识的偏差,加剧了贫困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不少贫困大学生对自己定的目标高,面对挫折的忍耐力又偏低,因此就出现了一种消极的生活学习态度。当然也有许多成功的贫困大学生,他们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生活不会永远这样,他们选择在生活和学习上自我完善和发展,以便使自己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5.心理教育的力度不够。虽然高校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尤其是地方高校对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的心理辅导还远远不够。
三、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业、反差巨大的生活方式、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使一些贫困生产生了自卑、沮丧、敏感、自我封
闭、不与人交际,常常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会造成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1.建立健全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源于经济困境的影响,因此物质资助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一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扩大贷款比例,延长还款时间,通过助学贷款的形式,培养贫困生的社会、国家的责任心和感恩品质;二是完善各种奖学金制度,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力争上游、争取高额奖学金。奖学金的设立,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一部分全面发展的贫困生得到了资助,并依靠奖学金顺利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培养他们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是提高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的力度,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是资助贫困生的有效途径,切实解决一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好好学习,立志成才,将来回报国家和社会;四是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可以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依赖性,培养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们意识到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心,可以有效的改善他们的自我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建立完善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是形成良好品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消除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开展“一对一”的咨询,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疏导和帮助,及时的消除去心理障碍;二是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及时地解决心理问题;三是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变化,进行相对应的心理辅导,同时建立详细的贫困生心理档案,关心贫困生的内心世界,准确地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和心理素质,做好贫困生的调查、登记和资助等工作,对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特别的关注;四是开展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培训工作。
3.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学校要倡导一种平等、关爱、和谐、健康的文明校园氛围,要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二是加强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发挥各类群体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努力。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开展集体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营造一种平等、友爱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消极想法,增进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友谊。此外,还要加强班级、宿舍等小环境的建设,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4.提高贫困生自身的综合能力。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贫困生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化解主体,贫困生在这方面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需要贫困生自己能树立正确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贫困我是我们的错,我们无法改变,把目前的贫困看做是对我们人生的一次考验,要用我自己的双手改变这种状态,当我们获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后,要知道感恩,成才后回报社会;二是积
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和各项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建立广泛的社交圈和人际关系;三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养成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习惯,有事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形成开放外向型的心理性格。
总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十分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妥善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物质困境和心理困境,引导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贫困、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使贫困生们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的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