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译是古籍整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百多年来,成果丰硕,取得了很大成绩,已成为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手段。对今译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今天的古籍今译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
关于翻译,学界历来有直译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我认为没有必要将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有些文体宜于直译,有些文体宜于意译;有些语句宜于直译,有些语句宜于意译。最好是“应文制宜”:该直译的直译,该意译的意译。
鲁迅是主张直译的。他说:“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所谓直译,是基本上按照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的方法,但并不绝对排斥为了符合现代汉语表达方式,有些句子的语序也可作适当的调整。如果说由于中外语言结构相差悬殊难以进行逐字对译,而古今汉语语言结构基本相似,许多句子是可以进行逐字对译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郭沫若是主张意译的。他说:“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所谓意译,要求译者先把原文的意义正确地领会,然后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意译同样要求忠实于原文,同样要求译者了解原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与直译不同的是,它忠实的不是原文中的一个个的字,而是由字组成的语意,它所强调的是要求传达原作的风格、神韵。意译之所以必要,第一,由于古今汉语表达方式存在差异等十分复杂的原因,有些句子,至今还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译,只能凭译者的水平,领会其含意,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第二,一些文艺作品,如赋、诗、词、曲之类,讲究韵律、平仄,用词造句更为灵活,如果采用直译,往往字到意不到,死的字面顾到了,活的神采反而失落了。郭沫若把意译称作“译诗的正宗”。他在1953年今译《屈原赋》时又强调:“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
试卷第1页,共12页
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有时候他不能逐字逐句的硬译。他可以统摄原意,另铸新辞。”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把“信”放在第一位,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就文体来说,直译适宜于用来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用来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就具体语句来说,直译适宜于翻译古今汉语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的句子,意译适宜于翻译古今汉语表达方式不相同的句子。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有些句子,一般译者觉得无法直译,而高手却直译得很好。这说明关键在于译者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二者各自易于出现的偏向。直译要防止过于拘泥于原文的结构、语序,不可译得生硬、死板、味同嚼蜡;不然,就成了呆译死译。意译由于带有某种主观性,易犯随心所欲的错误,译者一定要严格遵守忠实于原作的原则,切不可为“达”而达、为“雅”而雅;否则,就成了胡译、乱译。
(摘编自管敏义《略论古籍今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译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益于普及优秀传统文化。 B.鲁迅在翻译中坚持直译,连语句的前后次序都不颠倒,以保存原书的口吻。 C.郭沫若认为翻译要兼顾原文的意义和气韵,为了气韵,有时可以偏离原意。 D.译者的水平决定了其选用翻译的方法,高水平的译者采用直译就能翻译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肯定古籍今译的价值的基础上,对今译的方法展开论述,以指导今译工作。 B. 文章从直译派和意译派的争论引出论点,即古籍今译“该直译的直译,该意译的意译”。C.第三段和第四段采用引用论证等方法,分别论证直译和意译的内涵及其合理性。 D.第五段根据“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对直译和意译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各有其所适用的文体。 B.中外作品翻译,由于两种语言结构差异较大,很难做到逐字逐句的对译。 C.以诗译诗是郭沫若对翻译诗的要求,在翻译中意译比直译更能满足此要求。
试卷第2页,共12页
D.古今汉语有一致处,也有差异处,因此古籍今译不可能单一采用直译或意译。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发展林下种养。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推进划区轮牧。科学划定限养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 (摘编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材料二:
*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这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营养提供了遵循与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居民营养健康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过去30年,全球摆脱饥饿的人口中有2/3在中国,中国是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二(零饥饿)的发展中国家。2020年,我国营养不良率下降到2.5%以下,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至30.2%;蔬菜、水果、肉类消费量增长迅速,居民膳食结构向高能量、高蛋白转变。与此同时,我国在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农业生产增速减慢,未来农产品增产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贡献的增速在放缓。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我国面临越来越大的水土资源短缺的现实约束,高肥力耕地比重低,农田土壤污染率上升,加上由于气候变化引致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增加,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面临的限制越来越多。
我国仍面临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与膳食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大量居民存在维生素A、铁、锌和钙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情况,尤其是城乡低收入家庭、婴幼儿、育龄妇女和高龄老年人。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
试卷第3页,共12页
年居民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这些与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相关的疾病带来了高额的健康和经济成本。
(摘编自龙文进 冯晓龙《为什么大食物观如此重要》)
材料三:
我国大水面资源丰富,通过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和深远海鱼类养殖,可以获得数量可观的优质蛋白食物资源。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一些沿海省份正积极探索。山东海岸线35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海洋资源丰富。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山东依托这些“蓝色粮仓”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类野生养殖。
践行大食物观,一些地方向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坚果、野生浆果、优质食用菌等资源丰富。如今,木耳等食用菌类成了大产业,当地多家企业专门从事食用菌种植、菌种研发,有效满足市场对食用菌的多样化需求。
设施农业是利用工业化生产理念和工程技术手段,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设施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可以有效缓解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在蔬菜总产量居全国首位的省份山东,以“中国蔬菜之乡”寿光为代表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利用物联网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山东还提出,要着重推动日光温室宜机化、塑料大棚标准化、连栋温室规模化、菇房与培养房智慧化。 (摘编自《树立食物消费新观念,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新华网2023年2月10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B.C.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现代畜牧业、大水面生态渔业、食用菌和藻类产业等都是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的有效举措。
B.我国粮食安全和居民营养健康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也面临诸多挑战,树立大食物观具有现实必要性。
C.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优质食用菌资源,当地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试卷第4页,共12页
D.发展设施农业,为作物创造适宜生长的环境,可以摆脱农业发展依赖自然资源的限制,保障粮食安全。
6.材料一“大食物观”的相关内容摘编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为什么践行大食物观能促进乡村振兴?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是城墙,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看得见红日头,——这是指西山的落日,这里正是西城。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
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爱得觉着自己是一个小姑娘,清早起来辫子也没有梳!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爸爸担着水桶在林子里穿来穿去,不是把背弓了一弓就要挨到树叶子。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天狗真个把日头吃了怎么办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天狗的日头,吃不掉的,到了这个时分格外的照彻她的天,——这是说她的心儿。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
试卷第5页,共12页
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橘露到 院子外,——橘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阿毛如果道得出她的意思,这时她要说不称意罢。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地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她站在树下,抱着箩筐,看爸爸摘桃,林子外不像再有天,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是这个树吗?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桃花她不见得怎样的喜欢,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她还丢了一块石头到井里去了哩,爸爸不晓得!……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阿毛,今天一天没有看见你吃点什么,老是喝茶,茶饱得了肚子吗?” “不要什么东西吃。” 慢慢又一句: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这时月亮才真个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凳脱草鞋,——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你想橘子吃吗?” “不。”
阿毛虽然说栽橘子,其实她不是想到橘子树上长橘,一棵橘树罢了。她还没有吃过橘子。
“阿毛,你手也是热的哩!”
试卷第6页,共12页
阿毛——心里晓得爸爸摸她的脑壳又捏一捏手,枕着眼睛真在哭。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 文本二:
三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这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石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来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地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地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地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试卷第7页,共12页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地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撮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篇交代阿毛生病了很长时间,后文王老大叮嘱阿毛回屋,让阿毛上床睡觉等,表现了父亲对女儿健康的担忧。
B.文本一第四段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了阿毛的心理活动,写出了阿毛感情细腻、敏感的特点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C.文本二中杨家碾坊的生活富庶而悠闲,因此成长在此地的三三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可以制作小笼,看鱼等等。
D.“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文本二用平淡的笔触叙述三三父亲去世之事,哀而不伤。
8.阿毛和三三都生活在田园之中,她们的形象有很多共同之处,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9.两篇小说都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虽不肖其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见说乎周。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试卷第8页,共12页
钺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郤子虎。”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郤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B.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C.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D.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中理然后动”与“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中”字含义相同。 B.“死而见说乎周”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归而因大乱之余”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臣的操行为贤明的君主所喜欢,为不肖的君主所厌恶,但忠臣这一名声,无论什试卷第9页,共12页
么君主都喜欢。
B.公孙枝请求会见晋齐两国的使者,秦缪公认为会见使者不是他的职责,也非相国的命令,于是拒绝了他。
C.通过确定官员职分来管理官员,这是秦缪公所向往的法度,因此他治国有政绩,能够称霸西戎。
D.赵衰建议晋文公奖励提出良策的郤子虎,来激励那些远离君主的人能够为君主竭尽智慧,成就霸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
(2)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②,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③,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④。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⑤,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①本句化用丈,篇末“石龙”即指此。《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和“纫秋兰以为佩”。①泠泠:指瑟音清越如流水。千古调:高山流水之调。①此句化用了《离骚》中“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①湘累:指屈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标题中“月下”交代写作的时间和环境,“醉”写出词人写作时的状态。 B.“宝瑟”两句化用典故,表达了词人满腔热忱无人可诉、无人理解的苦闷心情。 C.“水满”两句描绘眼前景色,运用反问意在突出雨岩石浪水高浪急的特点。 D.词人想要唤起屈原高歌,写出了词人因壮志难酬而对屈原产生惺惺相惜之感。 15.有学者评此词“深得屈原《离骚》精髓”,请结合词作对此作简要评述。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试卷第10页,共12页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一句写秦国将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______”一句谴责其掠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势。
(2)杜甫《登高》中,从空间之广、时间之长两个方面叙写自己的生活状况,同时抒发深沉的悲秋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马”,如“宝马雕车香满路”,以“宝马”代表优渥的生活;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班马”表达别离的不舍之情;如“______,______”,以“铁马”描绘战争场面。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在当时前无古人,即使在今天 ① 。这些诗词歌赋为小说中的人物量身定制,他们所引用的、吟诵的诗词满足他们身份地位和学识修养。这些诗词也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暗示着人物的命运,预示着家族的命运。 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才思敏捷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 ② 。 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得 ③ ,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八、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气炎热,多喝水;气候干燥,多喝水;感冒咳嗽,多喝水……一个人每天到底要喝多少水?网上流传一个说法,即每天喝8杯水(约2升)。 ① ?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显示,每天8杯水的饮水建议可能超过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水量。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
试卷第11页,共12页
的需水量。研究发现,20~35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30~60岁女性每天的 水周转量为3.3升,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到了90多岁,都下降到2.5升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水的周转量并不等于饮用水的需求量,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但是, ② ,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食物和饮水。在这之中, ③ ,也就是说对于一名20岁的成年男性来说,每天的饮水量在1.5到1.8升左右,另外一半从食物中获取。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请概述文段内容,要求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B.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C.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D.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2页,共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