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读民歌中的科尔沁草原

解读民歌中的科尔沁草原

来源:锐游网
—2009 年(第万卷J第三期(总第二十一期) 懋 《廷 §i ’ 解读民歌中的科尔沁草原 乌兰杰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北京100081) 摘 要:从蒙古族音乐史的角度来看,科尔沁地区的民间音乐品种最为齐全,时代脉络比较清晰,堪称蒙古族传 统音乐的博物馆。军旅歌曲传递着历史文化信息,宴歌是草原生活的教科书,既有娱乐功能,又有教育功能。科尔沁地 区传统民歌的特点之一,便是清晰地保留着与国内其他民族之间音乐交流的历史遗迹,是难得的“活化石”。 关键词:蒙古民歌;科尔沁草原;历史;文化信息;解读 分类号:j6o7.“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09)03—0013—06 民歌伴随着历史,承载着文化,形成蒙古族草 长调民歌《珠辉山高》,是一首典型的武士思 原文明的渊薮,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绿色圣典。民 乡曲。值得注意的是,歌词中明确提到了成吉思 族音乐学的通常方法,讲求所谓“社会中的音乐, 汗,应该是蒙古汗国初期的歌曲。其歌词云: 音乐中的社会”。当然,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 珠辉山高山路长, 的。我们倒是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即实事求 云雾缭绕白茫茫。 是,通过民歌来解读科尔沁草原。看一看民歌中 永远永远的居住呵, 展示的科尔沁草原究竟是怎样的?史籍中所记载 多么美好的地方! 的科尔沁部落情况,是否与民歌有契合点? 车里湖水在荡漾, 武士牵马饮湖旁。 一、军旅歌曲传递的历史 长途征战脸色黑呵, 文化信息 多么酷热的骄阳! 我军回师登路程, 在科尔沁民歌中,有不少反映军旅生活的歌 鞍马劳顿鞭子重。 曲,其中有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从题材上看,军 归心似箭路更长呵, 旅歌曲中既有从军出征歌,也有战马赞,还有口头 何时才能回故乡? 传递信息的“把话”歌曲。但更多的则是武士思 河湾深处有鹿群, 乡曲,表现古代军人长途远征、厌倦战争、怀念家 回师途中狩猎吧。 乡亲人的深切情感。从其产生时代来看,军旅歌 成吉思汗当朝呵, 曲几乎贯穿了整个蒙古族历史。自蒙古汗国时代 让我们平安的生活吧。 起,经过元、明、清三朝,直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但从其曲调来看,其年代似乎没有那样古老,恐怕 时期,都有军旅歌曲产生,时间长达700多年。 是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较大变化。 收稿日期:2008—12—18 作者简介:乌兰杰(1938一),男,蒙古族,吉林省镇赉县人,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研究员。 13 e 密 JtO UR・N紊AL TOF- A 善RTCOLEG誊EOFj牲INNE学眨RMONG 拿OLAI ̄JN鼻!y.E R ̄!TY 《阿尔达克钦柏之歌》则是一首短调民歌, 《丙寅》杂志版本叫做《阿莱钦柏之歌》,是一首著 名的武士思乡曲。布里亚特民歌《白色砾石》,则 是它的另一种变体,歌词中提到了窝阔台汗。由 此可以推断,《阿尔达克钦柏之歌》产生的年代, 问题: 我们是哈萨尔的子孙, 可汗君主的至爱近亲。 捍卫国家是光荣职责, 钢铁般坚强的科尔沁人! 应不晚于13世纪4O年代,与《金帐汗国桦皮书》 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长弟拙赤・ 属于同一时代,反映了蒙古军征讨金国的战争生 合撒儿,亦称哈布图・哈萨尔,是一位骁勇善战的 活。 神箭手。12世纪初,他在成吉思汗统帅下,带领 科尔沁民歌中的军旅歌曲,远远多于内蒙古 精锐的科尔沁军团,投身于统一蒙古的战争,南征 其他地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一独特的音乐 北战,攻城略地,为建立蒙古汗国立下了赫赫战 现象,传递出怎样的历史文化信息呢?留心观察 功。 下古代蒙古部落的名称,便可以发现一个有趣 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他分封于东部 一的现象:蒙古部落中,大凡以图腾、地域、数字、体 地区,其牧地在海拉尔河流域至额尔古纳河流域 质特征、不可知古语来命名的,如克烈、巴儿忽、奈 带,向北延伸至西伯利亚。自此,科尔沁兵团的 一蛮、孛儿只斤、豁罗刺思、札剌亦儿等,其历史都比 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职业性的武装集团,逐渐转化 较悠久,且往往有自己的族谱或族源传说之类。 为部落集团。哈萨尔是科尔沁部落的杰出首领, 反之,那些以职业名称来命名的蒙古部落,如喀喇 该部落的统治阶级和贵族,均为哈萨尔的直系后 沁、乌拉特、乌珠穆沁之类,其历史则相对较短,先 裔。因此,科尔沁蒙古人对他加以顶礼膜拜,编创 民多为蒙古宫廷使役者,且由不同部落人员混合 歌曲来专门歌颂他,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成,大都形成于蒙古汗国至元朝时期,距今尚不 足千年。我们所说的科尔沁蒙古人,即属于这样 一在科尔沁民歌的长调民歌中,宴歌是其中的 重要内容。题材方面,科尔沁宴歌有狭义和广义 之分。大凡在宴会上演唱的歌曲,其内容是直接 不算是宴歌,但可以在宴会上演唱,如婚礼歌、思 个新兴的部落集团。 蒙古的战争。 科尔沁部落形成的历史,发端于成吉思汗统 表现宴会的,属于狭义宴歌。另外,有些歌曲虽然 一则属于广义宴歌。可谓科 我们知道,科尔沁一词的词根为“豁儿”,蒙 乡曲、宗教赞美诗之类, 古语为箭筒之意。“豁儿”的后面加上一个后缀 尔沁长调民歌的主体。“赤”,变成了豁儿赤,意为佩带箭筒的人,泛指古 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主要是通过口头方 代蒙古士兵而言。科尔沁则是“豁儿赤”一词的 式,而不是依靠文字。蒙古族积累自己的文化财 复数,系指成吉思汗麾下强大的科尔沁军团。由 富,更是靠歌曲来记录的。蒙古人十分重视宗教 此可知,科尔沁这一部落名称所传递的历史文化 仪式和民俗礼仪,举行周期性的公共集会。元朝 信息,无疑是与战争有关。因此,科尔沁蒙古人所 大臣王恽说过:“国朝大事,日蔸狩、日宴飨、日征 创造的部落文化,包括民歌在内,也带有鲜明的战 伐,三者而已”(《中堂记事》)。足见宴会在蒙古 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蒙古人的集会 争烙印。 和仪式,总是和盛大宴会联系在一起。每当举行 二、《哈萨尔颂歌》对科尔沁部落的 特殊意义 宴会,人们必须一起高唱宴歌。蒙古族宴歌高度 发达的秘密,恐怕即在于此。 宴歌是草原生活的教科书,既有娱乐功能,又 有教育功能,寓教于乐,是教育青年人的重要手 科尔沁民歌中有一首长调歌曲——《哈萨尔 段。科尔沁蒙古人通过演唱宴歌,宣扬道德信条, 颂歌》。根据蒙古族的习俗,每当举行各种仪式或 歌颂真善美;协调长幼、尊卑、亲朋之间的人际关  盛大宴会时,必须先唱“礼仪三首歌”,其中第一 系,达到和谐心灵,增进团结的目的。宴歌能流传至今,且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没有 首便是《哈萨尔颂》。那么,科尔沁蒙古人为何如 此敬重哈萨尔呢?其实,歌词中已经回答了这个 陷入彻底失传的厄运,其秘密在于,宴歌的命运是 14 C —2009—年(第,、卷 第 (总第二十一期)  -_ Jtl 国 ‘ 簪 淌’  同仪式联系在一起的。科尔沁地区的长调民歌衰 乐形态方面,抑或是音乐风格方面,都非常相近,落的历史表明,大凡在民俗仪式和宗教仪式中演 可以看作是同一首曲调的不同变体,这又是怎么 唱的民歌,往往具有超常的稳定性,自我修复和抵 御风险的能力极强。比起情歌等民歌体裁来,往 回事呢? 《蒙古秘史》记载,贝加尔湖沿岸的山林地 往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对于草原游牧文化来 带,生活着不里牙惕(布里亚特)、斡亦剌惕(卫拉 秃马惕等部落,被蒙古人统称为“林 说,民俗仪式和宗教仪式,具有周期性、社会性、普 特)、巴儿忽、遍性特点,像一只金色保险箱,是保护民族文化遗 木中百姓”。他们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包括民歌在 产最为稳妥而可靠的方式。蒙古族千百年所积累 式才得以传承下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尔沁长调民歌中,情歌数 内,与蒙古人存在着较大区别。1207年,“林木中 元、明时期,科尔沁部落的游牧之地,恰好与“林木 中百姓”相毗邻。因此,科尔沁部落和“林木中百 下来的文化财富,主要是通过民俗仪式和宗教仪 百姓”臣服于成吉思汗,归人了蒙古汗国的版图。 量非常少,但在短调民歌中,情况却截然不同,情 姓”之间,产生密切交往,彼此通婚,相互学习,从 歌的比例相对较高。从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民歌艺 而出现了蒙古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交流高潮。由 术的普遍规律来看,情歌总是占民歌总量的绝大 此可知,在科尔沁民歌中存有与布里亚特民歌相 多数,鲜有例外。 应该和其他地区一样,情歌占据绝大多数。真正 的悲剧在于,情歌——作为同人民生活密切联系、 最具群众性的民歌体裁,反而更早地退出了历史 近的歌曲,甚至于有同一首民歌曲调的不同变体, 其实,时光倒流100年的话,科尔沁长调民歌 应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四、“走避嫩江”的历史记忆 科尔沁部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规模迁 徙的事例。这在科尔沁民歌中可以找到表现长途 迁徙、进入陌生领地的歌曲。如《迁营歌》《凉爽 的杭盖》等。 我们牧人迁来游牧, 真是一块好地方。 清早起程回头眺望, 舞台。反之,脱离生活较远、超脱于群众之上的仪 式宴歌,却能够保留下来,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三、科尔沁民歌与“林木中百姓” 元明时代,科尔沁蒙古人是“毡帐之民”,从 事畜牧业生产劳动,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 活。布里亚特蒙古人则是“林木中百姓”,当时以 狩猎和采集为生。然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有些 古老的科尔沁民歌,诸如《长尾红马》《辽阔富饶》 《水中荻花》等,竟和布里亚特民歌十分相似,甚 至被人们误以为是布里亚特民歌。 《小黑马》 骑上你的小黑马, 远处一片雾茫茫。——《迂营歌》 烟雾缭绕笼罩山梁, 杭盖牧场多么凉爽! 漫不经心的度日呵, 迂到这遥远的地方。 《凉爽的杭盖》 山路崎岖不算艰难。 这两首民歌的歌词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迁 徙,而这是一段史实。 科尔沁部落曾驻牧之地,是在海拉尔河流域 至额尔古纳河流域一带,200多年来一直没有什 爱情的火焰胸中燃烧, 我的帐篷不算遥远。 《花翎山雀》 花翎山雀空中飞翔, 么变化。然而,到了“北元”中期,蒙古可汗和瓦 剌部经常发生战争,草原陷入了灾难。《蒙古游牧 记》记载,明洪熙元年(1425)前后,哈布图・哈萨 尔的十四世孙、科尔沁部落首领——奎孟克・塔 斯哈ctr4,为了远离战乱,便“走避嫩江”,率领所部 15 婉转歌唱声声啼唤。 远在他乡思念父母, 心中悲伤肝肠欲断。 《小黑马》和《花翎山雀》这两首歌,无论是音 南迁,跨越大兴安岭山脉,进入现今的松辽平原。 当然,科尔沁部落南迁的原因,并非如《蒙古 例如,《玛利扬旃丹》《本宾希里》这两首长调民 游牧记》中所说那样简单,而是同中原王朝的一场 歌,即是从另一首民歌《哈尔干图岭》演变而来。 内战有关。明朝初年,燕王朱棣图谋夺权,发动所 至此,结构庞大、形态复杂、内容丰富的长调民歌, 谓“靖难之役”。1402年,他在蒙古铁骑——“兀 成为“嫩科尔沁”时期的典型风格。 良哈三卫”(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的武力支援 《哈尔干图岭》 影影绰绰地望到了, 下,打败其侄建文帝,当上了明朝皇帝。此后,“兀 良哈三卫”的势力13渐壮大,逐步向西发展,进入 长城沿线喜峰口至宣大一带游牧。“靖难之役” 结束后的13年,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部南迁,进 入松嫩平原。由此可知,科尔沁部落之所以南迁, 并不单纯是为了“走避嫩江”。更重要的是,因为 莫不是哈尔干图岭? 骑马颠颠地跑过来了, 莫不是我年迈的母亲? 我们不难发现,《哈尔干图岭》篇幅短小,结 构对称,缺少华彩性“诺古拉”,是一首典型的“准  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所以才趁势果断地 长调民歌”。不过,此歌在调式方面却颇有特色,向南迁徙。《迁营歌》《凉爽的杭盖》等民歌,正是 从A羽调式向下属方面的D羽调式离调,这是 曲折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为后人留下了科尔 沁部落南迁的珍贵记忆。 “古科尔沁”时期民歌惯用的调式手法,匈奴、鲜 卑人留给后人的音乐遗产。匈牙利人的民间音乐 中,至今尚保留着这一离调转调方法。 五、科尔沁民歌与“兀良哈三卫” 科尔沁部落大举南迁,乃是一件石破天惊的 《玛扬旃丹》 玛利扬旃丹大树呵, 你是沙丘中的珍宝。 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出,《玛利扬旃丹》这 历史事件,无论对科尔沁部落自身,抑或是蒙古 首歌的曲调,无疑是从《哈尔干图岭》这一“母体” 族,乃至于中国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科尔沁蒙 演变而来的。只是篇幅变得宏大,结构更为复杂, 古人进入松辽平原之后,其文化发展进入了“嫩科 大量运用华彩眭“诺古拉”,从“准长调民歌”转化 尔沁”时期。新的人文地理环境下,科尔沁部落的 为真正意义上的长调民歌。值得注意的是,《玛利 生存条件大为改善。不但远离了兵燹之灾,而且 扬旃丹》和《哈尔干图岭》不同,没有离调和转调, 得到了水草丰美的广阔牧场,畜牧业很快恢复和 而是单纯的羽调式,从地域性音乐风格来看,“兀 发展起来。与此相关,“嫩科尔沁”时期所产生的 良哈三卫”的民歌调式比较单纯,不同于科尔沁部 各类新民歌,多以长调为主。与“古科尔沁”时期 落和布里亚特部落。难怪,当《哈尔干图岭》演变 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诸如《玛利扬旃丹》 为《玛利扬旃丹》时,科尔沁音乐风格向“兀良哈 《本宾希里》《金色圣山》《朱色烈》等,便是这一时 三卫”音乐风格靠拢,竟然放弃了原先的离调手 期的代表性长调民歌。 法,未免有些可惜。 科尔沁部落与“兀良哈三卫”蒙古部落相毗 邻,往来密切,彼此通婚,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次 文化交流高潮。当时的“兀良哈三卫”蒙古部落,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远高于科尔沁部落,尤其是 高度发达的草原游牧文化,以及形态完备的长调 《本宾希里》 隐隐约约地望到了, 莫不是本宾希里山梁? 骑马滚滚地跑来了, 莫不是我年迈的亲娘? 民歌,使科尔沁部落望尘莫及,遂成为科尔沁长调 民歌发展的催化剂。 《本宾希里》这首民歌,是潮尔大师色拉西演 唱和演奏的。篇幅浩大,洋洋洒洒,“词少腔多”, 大量运用华彩性“诺古拉”,是一首典型的长调民 “嫩科尔沁”时期,长调民歌的产生发展大体 有两种情况。一方面,新长调民歌雨后春笋般地 歌。无论从其歌词还是音调方面来看,《本宾希 涌现出来,并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 里》是从《玛利扬旃丹》脱胎而来的。两者各方面  先那些“准长调民歌”,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在 都很相似,确实是属于同一首曲调的不同变体。新的环境中继续发展,最终变成真正的长调民歌。 e 尤其难得的是,大胆采用属方向的同主音转调,调 16 笙 垦士鱼 垒苎主 20o9年(第 卷)第三期(总第二十一期) 黪 式手法新颖,艺术上达到非常完美的程度,堪称为 蒙古族长调民歌中的珍品。 1479年,达延汗7岁登基,成为全蒙古的大 可汗。兀良哈部加以反对,起兵发动叛乱,后被汗 点。 那么,《古希班珠尔姑娘》这首歌,究竟怎样 演变成《万梨花》的呢? 察哈尔林丹汗时期,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台吉  妃满都海・彻辰率兵镇压。从此,兀良哈部的势 抗清失败,被迫投降努尔哈赤,率部归附了清朝。力趋于衰落,归入达延汗直属的“左翼三万户”。 奥巴台吉遂迎娶努尔哈赤之孙女为哈屯,开启了  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高原后,中央汗权得到了加 科尔沁部落与清朝皇室联姻的先河。康熙年间,强,科尔沁部遂成为达延汗的部属。从此,科尔沁 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从此,该地区 部落与中部蒙古相毗邻,经济文化方面受到强烈 的民歌进入“哲里木科尔沁”时期,延续了将近 影响。例如,“察哈尔——锡林郭勒”地区的音乐 200年。 风格,其羽调式歌曲的调式变化手法,多向属方面 清朝中期,科尔沁草原上生活的蒙古人,尚以 离调转调,刚好与科尔沁、布里亚特人相反。难 游牧生产劳动为主,只有少量原始农业,种植黍 怪,《玛利扬旃丹》演变为《本宾希里》时,恰恰采 子,以供制作炒米。卓索图盟一带的蒙古人,是 取了同样的转调手法。通过以上三首民歌发展演 “兀良哈三卫”蒙古人的后裔,长期生活在长城沿 变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嫩科尔 线。鸦片战争之后,因饱受战乱和天灾之苦,失去 沁”时期的民歌,尤其是长调歌曲,经历第二次文 了赖以生存的牧场和土地。于是,只好被迫向北 化交流高潮,明显带有不同部落音乐文化相混融 方迁徙,掀起一股移民潮,涌人科尔沁草原。当 的综合性色彩 时,科尔沁草原人口稀少,面积辽阔,民风淳朴,经 济文化相对落后,易于谋生,自然成为外来蒙古族 六、从《古希班珠尔姑娘》到 移民的理想去处。从卓索图盟迁来的移民,主要 《万梨花》看蒙古族移民 从事农业生产,筑室而居,形成星罗棋布的移民村 落。显然,《古希班珠尔姑娘》这首民歌,是由卓 索图盟移民带入科尔沁草原的。 科尔沁民歌中有一首《古希班珠尔姑娘》,是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朝对蒙占实行“移 一首兀良哈蒙古人的占老叙事歌曲,带有幽默夸 民实边”政策,大片草原开垦为农田。蒙古人失去 张的色彩。从其歌词和结构方面观之,大约产生 草原牧场,被迫放弃游牧生活,只好改事农耕生产 于“北元”时期,流传于卓索图盟一带,现当地已 劳动。这样的情况下,科尔沁蒙古人和卓索图盟 经失传。长篇叙事民歌《万梨花》,则是以此歌为 移民之间,生活方式已基本趋同,没有什么太大区 “母体”演变出来的,同样带有幽默夸张的风格。 别了。由于草原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畜牧业生产 《古希班珠尔姑娘》 基本中断,长调民歌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萨满国师图尔根台, 乃至于从社会音乐生活中退出,逐渐走向消亡,至 首寓女巫皮尔昆岱。 此,科尔沁部落的草原游牧文化,最终被村落农耕 独生女儿古希班珠尔, 文化所取代,该地区的民歌也随之进入了“近现代 举世无双真可爱。 科尔沁”时期。 我们断定《占希班珠尔姑娘》是“北元”时期 《万梨花》,亦称《宝音贺什克达喇嘛》,是一 兀良哈蒙古人的民歌,主要依据有如下两条:首 首讽刺性叙事民歌,内容表现宝音贺什克达喇嘛 先,从其调式方面看,此歌为角调式,兀良哈蒙古 与民女万梨花相爱,闹出许多笑话来。清朝末年, 人的民歌中比较多见,形成地域性的特殊调式手 科尔沁地区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残 法,其他地区则很少 。其次,从其歌曲结构和演 酷的现实面前,蒙古人民思想上逐渐觉醒,民主主 唱形式来看,此歌也颇有特色,.卜下句的乐段结 义思潮空前高涨。反映在宗教方面,蒙古人对佛 构,加上一个短小的补充乐句 之所以如此,是由 教的信仰产生动摇,甚至以民歌为武器,大胆揭露 于众人帮腔而造成的。这类带有帮腔的曲调,多 上层喇嘛的腐朽和虚伪。显然,《古希班珠尔姑 半源于占代集体舞曲,保留着“一一领众和”的特 娘》之所以演变为《万梨花》,与清末科尔沁地区 l7 蛰 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一没有被全盘扬弃,这就是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 吧! 个民族或地区,其音乐审美意识一旦形成, 便长期发挥作用,显示出稳定性特征。例如,科尔 以上事实表明,科尔沁部落和其他相邻的部 沁蒙古人从游牧过渡到农耕生活,足有lO0多年 落之问,关系一般比较密切,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 时间了。他们的草原游牧文化基本上被村落农耕 次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诚如前面所言,第一 文化所取代,这期间所产生的民歌,内容多表现蒙 次交流发生于13世纪初至15世纪中叶,科尔沁 古族农民的生活,称之为新短调。然而,从音乐审 部落文化的形成时期,主要交流对象是布里亚特 美理念上来看,科尔沁地区的新短调民歌,却和汉 等蒙古部落;第二次交流发生于15世纪中叶至17 族民歌迥然不同。例如,科尔沁民歌的起兴和比 世纪中叶,科尔沁部落文化的发展时期,主要交流 喻手法,很少通过农作物,而是仍旧采用各种毛色 对象是“兀良哈三卫”蒙古部落以及中部的诸蒙 的骏马。有些抒情民歌中,甚至可以见到萨满教 古部落;第三次交流发生于19世纪中叶,科尔沁 审美观念的影子。《小龙哥哥》是抗日战争时期 部落文化的衰微时期,主要交流对象则是“兀良哈 产生的民歌,对日寇和伪满洲国在内蒙古地区所 三卫”蒙古人的后裔——卓索图盟蒙古族移民。 犯下的罪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控诉。然而,第一 科尔沁地区的传统民歌,通过上述三次大规模交 段歌词却这样唱道: 流,不断和其他部落的民歌产生碰撞与整合,汲取 太阳里面有棵松树哟, 松树枝头开满了鲜花。 憨厚老实的小龙哥哥哟, 一多元文化的长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带有 某种混融性特色的音乐风格,变得愈加丰富多彩。 我们通过《科尔沁民歌》中的某些民歌资料,可以 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从蒙古族音乐史的角度来看,科尔沁地区的 辈子相爱离不开他。 蒙古族少女激情洋溢,想象瑰丽的爱情表白, 其实是来源于萨满教的祭祀仪式歌曲。由此可 民间音乐品种最为齐全,时代脉络比较清晰,堪称 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博物馆。从中国音乐史的角 知,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音乐审美理念,其生命 力是多么顽强呵!人民不会舍弃自己所创造的任 何有价值的财富,包括精神财富,而是千方百计地 度来看,科尔沁地区传统民歌的特点之一,便是清 晰地保留着与国内其他民族之间音乐交流的历史 遗迹,堪称是难得的“活化石”。 设法保留下来。总体上说,长调民歌和萨满教歌 舞,已经从科尔沁蒙古人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 长调民歌和萨满教中某些有益的因素,诸如审美 理念和艺术方法,却在新短调民歌中得到发扬,而 【责任编辑莎日娜】 The Interpretation of Horchin Grassland in the Folk Songs WU Lan—jie (M College of Central 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Beijing 100081) Abstract:Viewing the Mongolian music history,folk music in Horchin area has the most complete varieties and the clea— rest se0uence of the times. It can be called the Museum of Mongolian traditional music. Military songs convey the historical and cuItural information and feast songs are the textbooks of the prairie life with both the function of entertainment and that of eduea— ting.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folk songs in Horchin area is the clear reservations of the remained historical vestige of the exchanges with the music of other domestic peoples and it is a rare”living fossil. Key words:Mongolian folk songs;Horehin grassland;history;cultural information;interpretation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