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丢三落四
【成语故事】丢三落四
丢三落四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乡村,有个农户家的儿子非常马虎。他常常丢三落四,被人们戏称为丢三落四。这个故事也成了后来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丢三落四,不负责任,不认真的不良习惯。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丢三落四这个成语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叫小明的男孩。小明是一个非常马虎的人,他经常丢三落四,总是做事情不够细心。他的父母都非常着急,因为小明这种不负责任的性格,很容易让他自己遭受到一些损失。他的父母曾经多次教育他,希望他能够改掉这个坏毛病,但小明总是听一耳进,一耳出。
有一次,小明的父亲派他去买菜。小明一路上兴致勃勃的走着,一边想着去了菜市场后,还能有什么好吃的。等他回家的时候,他的父母发现他少了一些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小明才意识到他丢失了一部分钱。他非常后悔,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了。
又有一次,小明的母亲让他去拿柴火,结果他拿了一半就忘记了另一半。当晚吃饭做饭的时候,母亲发现去拿柴火的人少了一半,很生气的问小明,他才意识到自己又丢三落四了。
不过,小明并没有停止丢三落四的举动。有一次,他被父亲派去送东西,到了目的地才发现东西丢失了。他非常懊悔,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了。
父母对小明越来越失望,他们知道这样下去小明的前途堪忧。于是他们安排了一次特殊的任务,希望通过这次任务可以让小明有所觉悟。
有一天,小明的父母让他去帮助村子附近的一个老人盖新房。老人非常老实和善良,他把他自己的房子拆了,还把自己家里积攒的一些钱掏出来一起盖新房。
小明很兴奋的答应了,他觉得这次不是简单的跑腿活,而是一个责任重大的任务。他觉得这次机会可以证明自己,也可以让父母意识到他已经长大。
小明还是没能摆脱丢三落四的命运。他盖房子的时候,常常粗心的拿错了工具,或者把东西弄丢。老人看在眼里,非常生气,他对小明说:“你这个丢三落四的孩子,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你这样马虎下去,将来一定会吃亏的。”
小明被老人说的一愣一愣的,他觉得非常羞愧。他看到老人为了盖新房子已经如此辛苦,而他却一直在丢三落四。他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决心要改变自己。
从那以后,小明变得非常细心,他不再丢失东西,也不再粗心大意。他变得有责任心,做事情也非常认真,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他都做到了非常细心和负责。
慢慢的,小明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负责。他的父母看到这种变化非常高兴,他们也知道,这是老人的一番话让小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也让他改掉了丢三落四的毛病。
从此以后,小明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也成了一个非常细心和负责的人。他在村子里做事情也非常得体,村子的人们也不再叫他丢三落四,而是称赞他为一个细心又负责任的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丢三落四的成语并不是一种夸奖的说法,而是一个贬义词,因为丢三落四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不负责任和懒散的态度。在生活中,我们要努力改掉这种坏毛病,变得细心和负责,让自己以及他人都受益。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细心又负责的人,而不是一个丢三落四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