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概述
1.编年体的体例
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记叙历史的一种文学体裁形式。 纲目体是改编编年体产生的一个分支。 2.编年体的长处、价值和缺点
长处:1)编年体宜于考察一时之大势 2)编年体宜于长编 3)编年体宜于录存史料
价值:1)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最直接、最简便的实用价值 2)在历史编纂学上仍将有借鉴价值。 缺点:1)对于时间线索不清的史事,无处可系,势必漏掉许多重要史料。 2)分年记事,不便把人物、事件叙述得完整集中。也不便把不同性质、类别的史料区分开来,只能由典志体行其职能了。
二.史籍举要
1.春秋
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订。此书以鲁国纪元,记载十二公(隐公、桓公、
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二百四十二年史实,所记内容为春秋时期的整体历史。《春秋》记事,文字简略,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开创了编年史的体例,也就是按照年、时、日、月的顺序来记叙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时间为经,以事实为纬。《春秋》体例一出,后世编年体史书相继效法。虽然《春秋》简略,不完备,但它真实地记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大事,为后世了解、研究春秋时代的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2.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编纂体例是《春秋》的继承和发展,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相比《春秋》取材广泛,叙事完整,还创立了史论。《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3.春秋公羊传
编年体史籍,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主张大一统,提出“拨乱”、“升平”、“太平”三世之说。,《公羊传》的历史哲学具有政治性、变易性和可比附性三大特点,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多见。
4.春秋谷梁传
编年体史籍,儒家经典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为《春秋》作注解所著。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是研究儒家思想
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5.竹书纪年
西晋时出土的一部先秦编年史书,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事自夏迄魏,夏、商、周之后,接以晋事,晋亡续以魏事,至魏襄王二十年而止。此书宋以后失传,元、明人杂采各书编成《竹书纪年》二卷,称作今本。从辑本来看,《竹书纪年》文辞简略,但保存了比《春秋》还要古老的史官记事义例。
6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撰。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计十六朝,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通鉴》推动了编年体史籍的发展,还对编纂学做出了
新贡献。
《通鉴》推动编年体史籍的发展,表现:1)促进了新史体的诞生 2)促进了通鉴类史书的蓬勃发展。
《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三大贡献:1)大大提高了编年体史的编纂水平 2)在体例上有新的突破 3)首创编年体系列组合式成套著作。
7.汉纪三十卷
东汉荀悦撰。荀悦奉汉献帝旨意,改编班固《汉书》为编年史。是书以西汉十二帝纪年,王莽事附于平帝纪之后,共二百三十年(前309-22)间事。此书最大特点是改纪传为编年,体例有所创新,对编年史的发展有贡献,故为史家所重。丛书有《四部丛刊》,较为流行。
8后汉纪三十卷
东晋袁宏撰。体例仿荀悦《汉纪》,以东汉十一帝纪年(冲帝附于顺帝之后),共叙事一百
九十八年(23-230),取材有别于荀悦仅据一书,而是广采博取,以《东观汉记》、诸家《后汉书》及起居注、传记等史料删削编纂而成,且成书于范晔《后汉书》之前,故史料价值很高,与范书同为研究东汉史的必需之书。现通行本为《四部丛刊》本。
9.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
南宋李焘撰。其体例、编纂方法和书名均仿《资治通鉴》。李焘广集正史、野史、日历、实录、会要、文集等材料,考校异同而编成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历史。《长编》原为九百八十卷,卷帙浩繁,刻印困难,自宋以后流传甚少,今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英、神、哲三朝残缺,徽、钦两朝全无。此书为当代人写当代史,内容丰富,是研究北宋史的基本史料,故历来为学者所重。
10.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
南宋徐梦莘撰。该书编纂了徽、钦、高三朝四十五年间宋金和战史料。按时间顺序排比史事,每事先列一纲,后录史料原文,故兼有编年史和史料汇编性质。此书史料十分丰
富,徽、钦部分共有一百卷之多,更值得珍视了。至清有光绪四年袁祖安活字本和三十四年许涵度校刊本。
1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
南宋李心传撰。此书专记高宗一朝自建炎至绍兴的三十六年史事,上接《续资治通鉴长编》。此书取材广泛,除国史、日历外,兼取野史、杂记、案牍、奏议、文集等,史料价值很高,
故可据以校补《宋史》。本书因卷帙过大,流传不便,元人修《宋史》时已很难见到。今本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12.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
清毕沅撰。本书为宋、辽、金、元史,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止于元顺帝至正三
十年(1370),共四百一十一年史事。此书实际上是毕氏门客著名史学家邵晋涵、洪亮吉、章学诚等人编写,且在四库开馆之时,得以利用从《永乐大典》辑出的重要资料,故编纂水平和资料价值皆比同类著作高出一筹。
13.国榷一百零八卷
明末清初谈迁撰。记明代三百一十八年历史,其特点有二:1)对统治者避讳之事,敢于
直书,可补其他史载之不足。 2)根据邸报、方志和口头材料,补编崇祯朝十七年史事。崇祯朝无实录,这一资料就很珍贵了。《国榷》在清朝被列为。
14.明纪六十卷
清陈鹤撰。前五十二卷为陈鹤自撰,后八卷系其孙克家补撰,专记有明一代史事,主要取材于《明史》、《明史稿》、《明实录》,全书叙事简略,史料不完备,可作初学明史者的入门书。有清同治十年江苏书局刊本。
15.明通鉴一百卷
清夏燮撰,亦为明代编年史。全书分为三部分:1)《前编》四卷,以元代纪年编年,记
明太祖建号以前事。2)《正编》九十卷,记洪武元年至崇祯十七年事。3)《附记》六卷,记南明福、鲁、唐、桂诸王事。材料以《明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为主,兼及野史、文集,内容详于《明纪》,尤以能对明末抗清忠臣义士予以表彰为难能可贵,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纲目体
纲目体:仍是编年纪事,只是前面立纲,后面立目,纲是史事的提纲,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
南宋朱熹根据《通鉴》材料,撰成“纲目体”的史书《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 政治目的:加强官方思想统治,宣扬封建伦理纲常,故纲仿《春秋》,目仿《左传》。 优点:叙事简明,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可以从中学习到历史基本知识。 缺点:政治观点,充满天人感应、王权神授、英雄史观、正统观念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