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通过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要做到这些,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地阅读尝试。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情感交叠、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而止,告知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介数目。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
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者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而且要指导学生去读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静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一目十行”“立马万言”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做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将书报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以备查阅。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者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优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余时间阅读,随借随还,十分方便。也可以采用“流动图书箱”的方法,由班级干部负责图书的保管和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了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在晨读或自习时翻阅课外的书报。每周利用专门的课时,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支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不亦乐乎。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地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者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汇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