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英雄事迹.doc
陈及时
方招
何东旭
面对落入湍急江水的少年,长江大学14名大学生不顾自身安危,跳入水中救人。手挽手组成的人梯,挽救了两个如花的生命,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却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90后英雄群体舍己救人的事迹,在中华大地广为传颂,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这个英雄群体,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甚至宝贵生命,为当代青年铸造了一座“无字丰碑”。
救人?牺牲
24日上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40多名大一新生,来到荆州市宝塔湾河段的江堤上游玩。
下午14时10分许,一阵呼救声传来,两名少年从距沙滩约3米、四面环水的江中小沙丘上失足落水。沙丘所在的荆江河湾,平静的江面下暗流涌动,落水孩童被冲得打转,渐渐漂向江心。大学生们全都行动起来参加救援。跑在最前面的是17岁的李佳隆和20岁的徐彬程。
来不及脱下衣物,他们就迅速跃入江中。随后,张荣波、方招、龚想涛等人也跳进水中。与此同时,听到呼救的城建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大一学生、19岁的陈及时从河湾上游跃入江中,游向落水少年。李佳隆入水后,迅速拉住一名落水少年,徐彬程“接力”将其送到安全地带,孩子得救了!
沙丘附近水情复杂,堤边竖有高高的警示牌:“宝塔湾河段水情异常复杂,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宝贵生命!”不熟悉水情的多名同学被江流冲得打转。徐彬程又返回江中,拉起一名不相识的同学奋力游向岸边。方招和张荣波等人因体力透支而发出呼救,张荣波成功获救,方招则没入江中。而从河湾对面游过来的陈及时,被江面上的漩涡一下子卷到水下。
时间紧迫,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挽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处在人梯前面的本是两名女同学。这时,19岁的男生何东旭快速冲到人梯最前面,拉着女同学的手,尽力站在水中将身体往前探,想抓住那名落水少年,不料一下子滑入深水中,身后的姜梦淋和孔璇也被带落到水里。
正在这时,3名沙市冬泳队员赶到,救起两名女生和那名少年。何东旭却不幸沉入江底。
怀念?痛惜
大学生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传开后,在长江大学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他们的同学、室友,谈及伙伴们生前的点滴,不时哽咽无语。
“陈及时平时就乐于助人。”室友钟学成说,“我跟他是上下铺,有时晚上被子掉了,他都会捡起来帮我再盖好。一次打篮球脚崴了,是他背着我到医务室。生病感冒时,也是陈及时主动帮忙买药。他真的就像兄长一样。”
同学周子宏说:“陈及时每次上课听讲都非常认真,英语老师夸奖他是上课最活跃、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同学。他对学习的热情和严谨令人佩服。”
宽容、豁达、善良,是同寝室的伙伴对方招最简单的描述。同学说,此前,他还被选为学校校园电视剧的男主角。
谈到何东旭,同学袁亚峰说:“当我亲手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真的不敢相信他几分钟前还在我们身边,这么快就离我们而去了。”东旭爱玩篮球,球品很好,是班上篮球队队长。他还喜欢演讲,曾参加过学校的“雏凤新声”演讲比赛,演讲题目是《瞧,科比这个人》,每次演讲他都积极参加,给大家带来激励。
精神?丰碑
上世纪80年代,24岁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为了救69岁的掏粪老农魏志德献出了生命。救人是否值得?社会上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生命价值观的激烈大辩论。长江大学的救人牺牲事迹一出,也有人质疑,救出两名少年,牺牲3位大学生,是否值得?
有网友发帖指出,可能会有人认为,“生命至上”原则下还应“科学施救”,这固然没错。但在落水生命稍纵即逝的突发事件和危急情况里,更加彰显的是个体固有的道德底蕴和人性的光辉,何况“结人梯”的施救方法并非毫无“科学”和理性含量。
和队友一起下水救了6名大学生的冬泳队员、今年61岁的杨天林说,很可惜没有时间再去救人,要不拼了老命也要把能救的人救上来。下水救人的学生,不管活着,还是不幸牺牲,都是英雄,都值得大家学习。
离休干部康祖武激动地表示,几年前,长江大学就出过在水中救人不留名的英雄赵传宇,现在又涌现出一个救人的大学生英雄群体,这是古城荆州的骄傲。
长江大学公共事业专业的大三学生刘正宇说,虽然有人说90后比80后更是“崩溃的一代”,但从去年奥运火炬海外传递到抗震救灾,90后表现出来的坚忍、自强、互助的精神,并不逊色。
默哀?致敬
90后英雄群体舍己救人的事迹,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在古城荆州,连日来更有无数市民自发来到事发现场,用鲜花祭奠逝去的生命。
“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重新诠释着新时代的道德规范,也构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示着当代大学生传承的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学习的楷模。”10月26日,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来自长江大学和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这个大学生群体“见义勇为先进青年集体”称号,追授陈及时、方招、何东旭“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请默哀并记住这些生命定格在19岁的大学生:陈及时,湖北通山县人,城建学院大一学生;何东旭,湖北枝江市人,长江大学大一学生;方招,湖北罗田县人,长江大学大一学生。
当然,人们也没有忘记三个人。他们就是救起了六位落水大学生的三位冬泳队员:韩德云,46岁,个体户;鲁德忠,61岁,退休工人;杨天林,61岁,退休工人。请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名字,就是这些平凡的人,用他们的责任和良心,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芒和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楚天都市报:舍己救人的梯子精神永远值得敬仰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有点浮躁的年代,在功利面前,在物欲面前,“不会游泳该不该救人”总会成为一个话题,被讨论来讨论去。从27年前,大学生张华舍身救老农开始,这样的议论就没有断过,然而,更多的公众,也从来不屑于这样的讨论。因为他们懂得生命的真正可贵在于无私奉献,在于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创造一切皆有可能的奇迹——任何事先考虑救不救得起来、值不值的念头,都不是他们的选项。
在广东韶关,为救一少女,四名男子遇难;在河南巩义,为救两同学,13岁少年不幸牺牲……无数勇士前赴后继,不绝于途,都只说明一点,面对危险,为了救人,从来就没有值不值的问题,只有一个生死时速的问题,或者,一个方法方式的问题。就像母亲从狼口奋勇夺回孩子一样,迸发的总是让人血脉贲张的力量之美,可歌,可泣。就像袁隆平断喝“不要跟我谈身价”那样,高尚总是高尚的墓志铭,可敬,可赞。(文/余人月)
东方网-文汇报:向见义勇为献身的90后致敬
主要由独生子女构成的90后一度被社会贴上了自私、自我、骄蛮的标签,甚至被诟病为“缺失了社会责任感的一代”。而为救落水儿童而献身的3名大学生同是19岁,都属于90后,危急关头,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社会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回应了社会对90后的评价。
三名同学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岁,但参与抢救落水少年儿童的90后大学生们仍然表示,今后遇到有人需要帮助,还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不同时代造就不同性格的群体,但相同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每个时代的新一代似乎都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身上打上了标志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
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90后表现出来的坚忍、自强、互助的精神,并不比以往任何一代逊色,在紧要关头,他们和以往几代人一样没有忘记承担起社会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