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农村地区开展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新模式——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

我国农村地区开展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新模式——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

来源:锐游网
第20卷第3期 运 筹 与 管 理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 Vo1.20,No.3 2011年6月 Jun.2011 我国农村地区开展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新模式 ——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 文龙光 , 潘立军 (1.湖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4;2.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 要: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开展区域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成本高、时间长、配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基于 区域客运班车系统的配送解决方案,设计了整体框架,作业流程,并对解决配送路线选择这一关键问题提出相应 的求解算法。 关键词:物流管理;物流配送新模式;客运班车;解决方案;线路优化算法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21(2011)03-0195・05 China’S Rural Region BtoC New Mode1 of E-commerc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Solutions Based on Passenger Train System WENG Long.guang ,PAN Li.jun , (1.School of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nan Institute of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China;2.School ofTraic fand Transportation Engieerning,Central South Unive ̄ity,Changsha 410075,Chia)n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ogistics for BtoC E—commerce has weak points such as high costs,long time,inadequate distribution system,in China’S rural areas.The paper proposes regional distribution solutions based on passenger train system,and designs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processes.The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distribution route selection is also proposed lastly. Key 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new mode of logistics distribution;passenger train system;solutions;route optimize algorithms 0 引言 电子商务泛指一切通过电子方式开展的贸易活动,B2C代指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电子商务。近年来,借 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快速普及,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迅速增长。农村居民已成为我国B2C 电子商务的重要潜在消费者。当前,物流配送是制约农村地区BtoC电子商务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城区物流配送,农村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客户分散,专业物流公司少,这均加大BtoC电子商务物 流配送的难度,因此,研究探索农村地区开展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BtoC电子商务配送的主要的产品是农用生产资料与日用消费品,配送的模式多 采用邮政物流的运作模式,借助中国邮政在农村地区网点,将农村居民在网上采购的产品配送至各乡镇网 点,农户再上网点去取,或是由邮政网点送货到门。相比在城区开展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村地区 收稿日期:2010-02・1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0C0558);湖南省企业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文龙光(1962-)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潘立军(1977一)男,湖南衡阳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物流 系统优化。 l96 运 筹 与 管 理 2011年第20卷 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单位成本高、配送时间长,且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开展快递业务。 1 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整体解决方案 1.1 开展农村地区客运班车系统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基础条件 当前,随着我国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农村物流业发展必需的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农 村客运班车系统已逐步完善,大部分县区的已建立了线网覆盖全、站点设置丰富、运输能力强的客运班车 系统,有的乡镇甚至建立了多条直达省会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客运班车线路。在农村 地区开展BtoC物流配送工作,将电子商务的配送网络全面覆盖至广大农村地区已具备了较好的条件。且 开展此项工作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方面可进一步加快农村商品与城市商品的双向流通, 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村支线客运线路由于运力需求波动大而形成的亏损状况…。 1.2整体框架 如图l所示,整个配送体系涉及第三方物流企业、BtoC电子商务企业群以及农户。BtoC电子商务企 业群为商品的卖方,负责商品的网上销售,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利用区域内城际、县际客运班车系统将货 物送达到广大的农村地区。第三方物流企业实时收集来自BtoC电子商务企业的农村地区商品配送需求, 同时周期性的收集区域内城际、县际客运班车的开行状况信息,按照配送时间最少、配送距离最短、周转次 数最少的原则,利用区域班车系统将商品送达到农户所在乡镇或村的客运站,再由客运站将货物直接送达 到农户手中,或通知农户到客运站提取。区域配送中心可设在区域内客运班车线路覆盖较全中心城市客 运站场,如省会城市的中心长途汽车站;县域/乡镇配送点可设在各县级区域或乡镇的中心客运站,而中转 站则为市级、县级以上的地区的客运站。 Btog电子商务食业群 图1 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示意图 1.3作业流程 如图1所示,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的作业流程可描述为:农户通过网 第3期 文龙光,等:我国农村地区开展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新模式 197 络访问BtoC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站选购商品,并下达订单。BtoC电子商务企业将农户的订单发送给第三 方物流企业的配送信息处理系统,配送信息处理系统综合订单信息与客户班车信息,按照距离最短、时间 最短、周转次数最少的原则制订出最优的配送方案。并将配送方案发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呼叫中心,呼叫 中心依据配送方案,向相关区域配送中心下达到BtoC电子商务企业去取货的指令、以及向执行货物配送 的各客运车站的汽车班次下达执行指令,同时呼叫中心还向农户发送货物送达的具体时间,通知其去取 货,或呆在家里收货。货物送达后,第三方物流企业与BtoC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双方的结算系统与信息处 理系统进行资金结算。 2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整体实现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2.1配送车辆的载物仓设计 大部分的客运车辆均有较大行李箱设置在车辆的底部两侧,只要稍加改造就可成为装运配送商品的 有效容器,可在车辆的行李箱位置隔出一定的空间作为专用的配装容器,并加装适当的货物保护装置,同 时定制统一的配送箱,将货物在配送中心按配送车次统一装箱。这样即能有效的利用货物配送的容器,又 方便的货物的装卸与搬运。 2.2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实现 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实现是影响整个配送体系运作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客运班车线路不可能完全直 达到每村每户,要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具有较大的难度。实践中可通过合理设置基层配送点、电话约定 取货的方式来有效解决。每个乡镇或较大村的中心客运站可设置成配送点,若乡镇或村没有客运站,则可 依据实际情况,在客运线路途经便利店当中选取一些规模较大、周边人13较密集的便利店作为配送点。另 外,对于一些未设置配送点的区域,可由客运司机在客运班车发车起运时与农户约点交货的具体时间与地 点,等车辆到达时双方交接货物。 2.3配送路线安排 在基于区域客运班车系统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中,配送线路选择及客车班次安排是决定配送 效率与配送成本的关键问题。由配送模式的特点可知,将一单商品从配送中心送给客户实际上就是在区 域内寻找一条从配送中心到距客户最近的配送站点运输时间、路程最短、周转次数越少的客运线路。 (1)问题描述 其问题可描述为:设区域内一配送网络有n个配送点,配送中心为 ,配送点为 … 一,,有m单商 品需要从配送中心配送到各配送点,配送网络内各点的客运班车开行的线路与时间固定,每单商品的最迟 允许到达时间为 ,每单商品在任一配送点中转所需时间为 ,成本费用为K元,每单商品配送成本为G 元/kin,每辆车的最大装载能力为 单,求满足以上条件各单商品成本最少的配送线路。问题假定配送任 务均要在一天内完成。 (2)问题求解的基本思想 根据每一配送任务利用Dijkstra算法 求配送中心到配送任务点的最短路,并根据配送要求的最迟 允许到达时间、各结点的客运班车开行情况判断最短路是否有客运班车通行。最后根据各配送任务的配 送货物单数安排货物配送。 (3)算例求解 设有5个配送点T,0, , , , , 为配送中心,其他点为 配送点,其路网结构如图2所示,图中的数字表示两点间的距离, 单位为公里。配送任务如表1所示,区域内客运班车的开行情况 t 如表2所示,各条线路的班车为对开,运行时间与出发时间相同。 120 设每量客车的最大装货量为2单,最迟允许到达时间为当天下午 3点,周转费用为30元/单/次,周转时间为0.5小时,运输费用为 1元/单/公里。 图2交通路网结构图 198 运 筹 与 管 理 2011年第20卷 至 t  ̄双8:oo到":oo每 小时一趟’L 小时到达’ 向对开・至 蒿 oo到 :o0每 小时一趟’ 小时到达,双 至 每天8:o0刘17:00每1小时一趟,2小时到达,双 向对开 至 蒿 oo到":0o每。小时一趟, 小时到达,双 每天8:00到17:00每l小时一趟,l小时到达。双 l至 向对开 至 蒿 0o到" 0。每。小时一趟’ 小时到达’双 至 每天上午1l点一趟,4.5小时后到达。双向对开 其求解过程如下: 第一步:利用Dijkstra算法求配送中心到各配送任务点的最短路,在标注弧标号进要加上中转点所需 的中转费用。如图3所示。 图3第一步 图4第二步 第二步:根据最迟允许到达时间的要求,由终点倒推起点的最迟发车班次。若不可行,则将此最短路 从不可行配送点断开,转第一步。若可行,则输出最短路的配送客运车辆班次。根据第一步的结果,检查 发现因从 到达I,3的客运班车时间晚于15点,所以不可行,将 至 的弧断开,返回第一步,重新标最 短路,如图4所示,经检查,各线路客运班车班次均可行,线路客运班车的检测方法可借助表4加以检查。 其检测方法为:先根据最短路的班车开行状况,将各点各班次发车与到达时间列于表中。再从终点向 起点方向检查,若某点的发车时间加上中转时间0.5小时早于该点最早车次的到达时间,打‘×’,中止检 查,若某点的发车时间加上中转时间0.5小时晚于该点最早车次的到达时间,则进一步向前检查,直到起 点,并打‘、/’,利用该检测方法,还可计算出 至 配送量为一趟,共2单, 至 的配送量为二趟,共 第3期 文龙光,等:我国农村地区开展Bto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新模式 199 4单;v0至 的配送量为三趟,共6单。同理可检测I,0至I,2的最短路可行,配送量为6趟,共12单。 最后根据各配送任务的配送货物单数安排货物配送,全天班次的班次安排,可按配送可行性检查表进 行,配送时间越远的地区越先按排发车。 表4客运线路配送可行性检查表 终点、,3 途中点、,4 途中点vl 起点v0 到达时问 发车时间 到达时问 发车时间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9:00 8:00 × 9:00 8:00× I 9:30 8:00\/ 12:00 1l:00/ 1 1:00 10:00/ 10:30 9:00 ,‘ l 15:00 14:00/ l3:00 l2:00, ,-1 1:30 10:00、, 18:00 17:00 15:00 14:00 ,一 12:30 11:00、, l7:00 16:00 13:30 12:00、, 14:30 13:00 \, 15:30 14:00 16:30 15:00 17:30 16:00 l8:30 l7:00 注:—+,、/为V0至V3班次标记 、, 为V0至V1班次标记 一一◆,、, 为VO至V4班次标记; 3 结论 本文借助现有成熟的区域客运班车系统设计了BtoC电子商物配送在农村地区开展的新模式,并对新 模式实现的一些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的分析。相比于其它的配送模式,该模式能比较合理的利用 现有的运输资源,配送的速度与成本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建设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是一项 复杂的系统工作,还涉及区域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建设、配送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 一体系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喻东.浅析客运班车货物配送对农村物流配送的推动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0,(16):7—8. [2]郎师周.基于城市公交系统的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解决方案[J].物流科技,2003,(23):32-33 [3]韩伯棠.管理运筹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0—180. (上接第194页) [4]满杰,汪克夷.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英国大型实验室组织管理模式的比较[J].科技与管理,2000,(4):19—21. [5]杨少飞,许为民.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5):64.68 【6]参见http://www.croplab.org. [7]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6年科技论文统计分析[DB/OL].http://www.most.gov.cn,2007—12—17. [8]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7年科技论文统计分析[DB/OL].hnp://www.sts.org.cn,2008.12.10. [9][美]罗伯特・金・莫顿著.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7—88. {10 I参见http://sklbe.ecust.edu.cn [11]吴根,朱星华.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77—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