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通过视觉艺术及情境体验创造多层面的幼儿教育环境

通过视觉艺术及情境体验创造多层面的幼儿教育环境

来源:锐游网
《长江丛刊》2019.04

通过视觉艺术及情境体验创造多层面的幼儿教育环境

■陈 欣/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摘 要:本文是通过对视觉艺术和情境体验的运用方式, 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 它是一种替代的、互动的、有效的工具, 目的是教授和社会现象有关的问题。重点是图像的一般反映和情境体验,一共有两个案例,参与者是 15名4至7岁的儿童。体验式活动和艺术作品的使用有关,该活动中使用的艺术作品源自19世纪和20世纪的希腊艺术作品, 描绘了残疾的图像,为了让儿童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关键词:幼儿教育 情境体验 视觉艺术 多样性 残疾

在过去这些年中, 教育进程的新趋势已转向更具社会性和较少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性质。根据社会发展, 需要建立一个促进自由、尊严和尊重为原则的体制框架。从社会教育学的角度对教育过程采取一种新方法, 应有助于儿童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尊重多样性, 认识到人权的价值。那么关于教育过程中使用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方法显然无法应对教育预期发挥的这一作用,为此, 需强调体验参与、好奇心演变、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的新方法。视觉艺术、游戏体验、文本等都是教师可以使用的一些工具, 以此创造一个多层面的教育环境,同时可以通过教室等正式学习空间和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化场所和环境等非正规学习空间来实现。

一、视觉艺术的引入

艺术长期以来一直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提供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随着图像的良好使用, 特别是在学前教育中的使用范围扩大了。言语和图像构成了教育使用和教育实践的媒介,那么视觉艺术与游戏体检相结合是设计、组织和实施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素材和手段。我们知道儿童只能站在他的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别的事物,而认识不到还有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存在,也认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我们首先通过艺术作品唤醒多个符号系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推

进儿童感官系统。参与其中儿童就能

成为文化、历史和社会信息的成员, 因为艺术作品展示了当时的现实, 划定了每一种文化的空间和时间。儿童不仅是图像的观众, 而且在对图像的理解中发生了转变, 他们对图像形成了关键的立场, 他们找到了图像的评价和选择标准。此外, 他们使用视觉工具, 并演变为图像的创造者,艺术作品描绘图像的方式为进一步表达思想和想象奠定了基础。

二、艺术源自于生活

来源于日常生活的题材能拓展幼儿的视野,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需要教师对题材进行深入的价值分析和判断;其次,应对美术题材教育价值的实现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如哪些题材适合进行欣赏感受,哪些题材适合运用绘画表现,哪些题材适合于动手制作等;再次,要注重事先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对活动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活动内容要能给幼儿留有充分的表达空间,同时有助于教师生成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除去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一般而言,社会性问题的带入易成为教育者忽略的教育“盲区” ,而实际上在这些自然、轻松的日常活动中如能融入美术教育元素,将非常有助于儿童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发展。为了让幼儿接受社会多样性。接受多样性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令人关切的社会问题, 我们的社会由出身、信仰、文化等方面不同的人组成。其中一种形式的多样性是残疾,残疾已经从医疗环境转移到社会背景,随着包容的想法, 就出现了促进接受多样性的必要性和帮助儿童熟悉残疾人的必要性。教师要重视游戏在组织和实施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选择适当的美术教学素材和内容的基础上,开发美术游戏活动,让儿童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自由探索与互动感受和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设计和组织由视觉艺术带入的体验式活动

体验游戏是为了让孩子参与一个

关于社会现象的集体体验, 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与视觉艺术相同的作用。同时如果有其他重要人员参与这些活动的情况下, 使用以儿童参与社会文化框架为目标的互动方法进行教学的效率会更高。这些重要的其他人, 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 主要由父母和教师参与, 其次由朋友参与,父母参与教育游戏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特别重要。

本着活动生成的理念,在组织和实施其他各领域教学活动时,我们应注意发现利于融入艺术教育活动的切入点,并藉此生成相应的美术教学内容,将其有机融入到各领域教学中。这种渗透性的美术教学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更为机动和灵活,虽然对教师的课程实施素养有一定要求,但却能帮助教师逐步提升自身的课程意识与素养。

这一活动包括两个体验游戏, 灵感来自19世纪和20世纪希腊艺术家的两幅绘画。每一幅画都产生了不同的游戏, 孩子和家长首先描述他们在画中能看到的东西,理解图像有助于构建更复杂的概念和相应的语言,同时有助于创建一个模拟人为事实、情境或游戏的环境, 看起来像是一个真实的事实。

图1 Theodoros Rallis’s 

man, leads blind man”(2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Oil in canvas

第一幅画是西奥多罗斯·拉利斯的。随后是游戏《盲人和他的帮手》,孩子们组成两人一对, 每一对都应

35

“Blind 《盲人》该有一个闭着眼睛的孩子和一个帮助 “盲人” 走一条充满障碍的道路的孩子。在这条道路的最后, 角色在变化, 帮助者正在成为“盲人” 。

第二幅作品是 Yiannis Lasithiotakis 的《乞丐》 , 然后是一个关于绘画的拼图益智游戏, 孩子们应该成对完成它。一个孩子在拼图前, 双手放在背后, 所以她不能动,另一个孩子就在后面, 眼睛被蒙住, 他的手取代前面孩子的手,前面能看到拼图部分的孩子, 应该给后面可以用手完成图像的孩子指引。

图2 Yiannis Lasithiotakis’s “The beggar”(1977)Acrylic in canvas

四、由体验式活动得出的结论

我们选择从搜索艺术作品的图像和视觉元素开始,通过对作品的描述让孩子们熟悉部分艺术品,如阴影、颜色和人物以及这些作品伴随着并构成了社会多样性和残疾的描述。在第一个体验活动中,发展了 \"盲人与他的引导者\" 的合作与同理心,因为孩子们有机会通过游戏和体验式活动,意识到残疾人面临的困难,与此同时,互助的价值也在增加。第二个体验活动,建立了沟通与合作的技能,需要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指引和任务的执行,才能完成艺术品。此外,儿童有机会准确识别与多样性和残疾形象相伴的物体,这些物体被拼图分开。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残疾与社会方面的联系。

参与该活动的家长提供的反思与对活动效率的观察和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同样重要。由此我们可以注意到体验式活动的重要性, 这些活动在使儿童和父母熟悉有关社会现象的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 对活动结构的反思得出的结论是, 多个次级活动是需要连续进行的, 而不是同时进行, 将更加有用,这样, 就会逐步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所以我认为将替代教育手段纳入课堂是必要的。儿童与环境的互动

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美术环境中的美学元素不仅仅提供给儿童美的感受,更能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通道参与其中。

五、结语

幼儿美术教育的评价目标应定位于让幼儿开拓眼界、获得积极的经验和感受,并激发儿童持续创作的热情。利用视觉艺术和体验式活动等替代方法处理多样性和残疾问题,这些也是社会和文化要素的联系。重要的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教学应与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这些替代手段创造了一个多层面的教育环境,促进儿童接受多样性和包容实践中的差异。

作者简介:陈欣(1983-),女,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基础美术。

(上接34页)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为底蕴厚实、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具象思维有助于促进抽象思维的完善

思维,是人类对待事件或者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考方式。所谓具象思维是指具体而形象的思维方式,是面对事物时所能感知到的具体的物质特征;而抽象思维,也可以称之为逻辑思维,是与具象思维相对立的概念,它往往把事物的特性从其本身剥离出来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过程。

文献学博士、美学家尤·鲍列夫指出:“美,是事物的一种崇高精神,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

产生的反映形式,一般存在于认知的初

级阶段;然后通过感性和理性的不断积累、总结和升华,最终形成符合逻辑的客观认识,认知过程中二者互相联系、互相

贯通,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

感性思维与抽象思维,在艺术的本体上都属意象思维的范畴,但两者的视觉感受又截然不同。长期从事逻辑性抽象思维的学生,总是过于关注概念、数据、判断、推理、结果等,于是思维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框架结构,影响了创造思维的开发。艺术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是一种非语义的综合性信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特征有利于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给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演绎提供了想象、联想、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综上所述,目前在高校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在实施和推进我国高校的素质拓展教育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既可以作为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也有助于各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从而进入艺术思维和逻辑思维并重的良性发展轨道,激活他们巨大的创造性思维。

注释:

①李范.美育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

③刘建明,王泰玄,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太原: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3.作者简介:李一(1963-),女,汉族,河南林州人,大学本科,安阳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与包装装潢设计。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