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7日云南省昭通市中小学、幼儿园招聘教师考试试题真题试卷
题真题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2.在一节课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属于( )。 A.单一课 B.选修课 C.综合课 √ D.活动课
解析:解析:根据主要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类型划分为两大类:(1)综合课,即一堂课中完成两种以上的教学任务;(2)单一课,即一堂课完成一种教学任务。
3.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A.《大教学论》 √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解析:解析:1632年出版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4.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开展的是( )。 A.教育活动 B.教育教学活动 √ C.教学活动 D.课外活动
解析:解析: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开展的。 5.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资本主义制度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 √
解析: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6.小学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体育与健康课 √ B.课外体育活动 C.课外运动训练 D.体育竞赛
解析:解析: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7.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 A.共同的奋斗目标 √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解析:解析: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8.某小学少先队围绕“学雷锋\"主题开展一系列少先队活动,体现了( )是少先队活动的首要原则。 A.教育性 √ B.自主性 C.趣味性 D.实践性
解析:解析:教育性是指少先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是少先队活动的首要原则。 9.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 )。 A.科技活动 B.学科活动 √ C.体育活动 D.社会活动
解析:解析: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按学科分别组织活动。这类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10.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 A.说服教育 B.品德评价 √ C.指导实践 D.陶冶教育
解析:解析: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题干中的做法属于品德评价法。 11.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解析:解析:埃里克森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因此,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12.大约从( )开始,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 A.二年级 B.三年级 √ C.四年级 D.五年级
解析:解析:低年级儿童对教师充满崇拜和敬畏,三年级开始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教师。 13.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的迁移属于( )。 A.横向迁移 B.纵向迁移 C.正迁移 √ D.负迁移
解析:解析: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这在心理学中叫正迁移。
14.班主任崔老师想要了解本班学生所有学科的学习情况,负责安排此项工作的学校职能部门是( )。 A.年级组 √
B.教务处 C.教研室 D.总务处
解析:解析:年级组是由同一年级各教!学班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年级组的职责包括:协调班主任与各科任课教师问的关系,组织本年级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情况,组织本年级学生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等。 1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发散思维 √ B.聚合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解析: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6.皮亚杰认为儿童自律道德的形成是在( )。 A.五六岁以前 B.六七岁以前 C.十岁以后 √ D.十一二岁以前
解析:解析:皮亚杰认为十岁以后,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即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17.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 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
解析:解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是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8.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将教学评价分为( )。 A.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 C.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解析:解析:按照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方法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9.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 A.个案研究 B.观察分析 C.案卷分析 √ D.事务记录
解析:解析:案卷分析主要是对按照一定标准搜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进行考查分析.案卷既可以是成品,如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等各种作品;也可以是各种辅助性信息,如学生作品的草稿或草图、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自评、家长的评价等。 20.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A.生存 B.情景 C.教材 D.学生 √
解析:解析: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填空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2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到制度化教育,再到( )的过程。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前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
解析:解析: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22.按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可分为( )和( )。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解析:解析: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3.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 )。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农村。) 解析:解析: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24.小学课外活动主体是( )。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学生。) 解析:解析:学生是小学课外活动的主体。
25.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 )( )( )。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解析:解析:根据课程制定者或者管理层次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6.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和(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解析:解析:德育过程包括四个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27.教学环境包括( )和( )两个方面。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解析:解析: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等)。
2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 )为中介。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学习行为。) 解析:解析: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29.我国教育心理学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三个阶段分别是( )、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原型定向。) 解析:解析:心智技能由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阶段组成。 30.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 )和不成文的( )。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
解析:解析: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1.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包括( )、( )和区分度。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信度,效度。) 解析:解析:有效自编测验的主要特征为: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32.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老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种期望效应称为( )效应。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师期望(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解析:解析: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三、 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
33.小学教育在义务教务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3)强制性。为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解析:
34.当前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育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4)教学板书能力;(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解析:
35.学生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一般步骤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和信息反馈。) 解析:
36.影响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影响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解析:
37.元认知控制过程常用策略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元认知策略的种类:(1)计划策略: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2)监控策略: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3)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解析:
3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包括:(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2)班级规模。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夫,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群体。(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深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定型的期望,这种期望会影响课堂管理。) 解析:
四、 案例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
39.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赵磊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子,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赵磊!”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我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当个别学生不愿意听课,作为老师该怎么办?这时老师如何做才能协调师生关系?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学生会出现不认真听讲的行为,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很好地对课堂进行组织,教学内容是枯燥的、非连续的,不利于维持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此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学生没有兴趣,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会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学生不愿意听课不能强行他去听。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2)题干中的教师虽然请赵磊同学到办公室,保
证了教学的流畅性和连续性,但是这种行为已经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教师应该在课下及时与赵磊沟通,不是以上压下的沟通,而是平等的沟通,相互分析发生这种行为的原因。事后,老师可以就自己的错误向全体学生道歉,充分利用这次课堂问题增进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 解析:
40.不少学生老是不能准确的理解,记住生字。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例如:王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请分析王老师所用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心理学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到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弄清事情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理解是通过思维进行的,如了解一个词的含义、明确一个科学概念、弄懂公式的由来和推导,把握课文中的中心思想和段意等,都属于理解。只有领会材料本身的意义,把它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纳人人的知识系统,才能保留在记忆中。题干中的老师在教学生区别“买卖”,“干燥”和“急躁”时.正是正确认识到了如何进行意义识记,并机智的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买卖”,“干燥”和“急躁”的意义,从而达到永久记忆的效果。) 解析:
五、1 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
41.试论述素质教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全体性。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2)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3)基础性。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当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审美”等基本技能。(4)主体性。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这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学生最基本的态度;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5)发展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一是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二是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最充分的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6)未来性。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解析:
42.试论述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语与形象的结合方式。(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任务。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