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育期气象条件概述
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的天数约为 180天;水稻生长季140天左右,适于中、迟熟品种,实行一季早稻、一季中稻栽培。1993-2007年水稻全生育期≥12℃积温3344.8-3726.0℃,平均3522.0℃。(二)降水条件
水稻全生育期降水量130.3-1147.0mm,平均698.8mm,600mm以上保证率66.7%,500mm以上保证率86.7%,13.3%的年份降水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全生育期降水日数43-80天。(三)日照条件
1993-2007年水稻全生育期日照时数602.4-1028.4h,年际变化较大。近年来信阳市日照时数呈不断下降趋势,给水稻的高产稳产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二、生育期气象指标及管理措施
(一)播种1.适宜气象条件
播种期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气候条件适宜,二是品种特性要求,三是有利于前后茬口衔接。一般情况,籼(粳)稻在地温、水温上升到14℃(12℃),或连续三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可播湿润秧,气温稳定通过10℃时可播旱秧或旱育抛秧。2.田间管理
播后要排除田面积水,晾晒3-5个晴天,随后往秧田灌水,以防秧苗受冻。
(二)出苗
1.适宜气象条件
出苗的下限温度籼(粳)稻为12℃(10℃),在12-18℃范围内,出苗速度随温度下降而显著延缓;温度≥20℃时,才能正常健壮出苗,25-30℃为出苗最适温度,38℃为出苗上限温度。根、芽生长对水分要求是不同的,水稻苗期具有湿长芽、干长根的特性。2.不利气象条件
40℃对催芽和种子具有致死性;秧田水深缺氧或暴热、高温烫芽等易引发烂芽。3.田间管理(1)灌水
①立苗期(播种到秧苗1叶1心):保持畦面湿润,只在沟中灌水,通常是“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小雨放干水”。如遇大雨,可放深水护
苗,雨后把水放掉。
②扎根期(1叶1心至三叶期):“天暖日灌夜排,天寒夜灌日排”,浅水与露田结合,既要通气,又要保证水分供应,有利于发根保苗。(2)施肥
在秧苗1叶1心至2叶时,每亩秧田施用尿素2kg;在秧苗4叶时,一般每亩秧田施尿素6-8kg,以促秧苗分蘖。(3)秧田多效唑化控技术
控制秧苗高度,促进多发分蘖。每亩秧田用15%多效唑粉剂100-150g,兑水75kg,于秧苗一叶一心期,对秧苗均匀喷洒。用药前一天排净秧田水,用药后隔一天正常灌水。(4)秧田化学除草技术
除草剂拌细土撒施,施药时保持田面湿润,秧苗露水未干时不要施药,不能有积水,切忌水淹苗心,以防产生药害。(三)三叶1.适宜气象条件
水稻幼苗长至2-3片叶时,胚乳中贮藏的养分逐渐耗尽,秧苗开始离乳独立生活,这是秧苗生长过程中的一个转折期。这个时期对气象条件反应的特点主要表现有三个:第一是耐寒力逐渐下降,易受低温
(≤10℃)危害;第二耐缺氧能力大大提高,此时控制浅水灌溉有利于蒸腾、养分吸收和培育壮秧;第三对日照要求渐趋严格,日照不足时,秧苗发黄,嫩弱变白,抗逆性减弱,是造成烂秧的主要因子。15℃以上正常生长,20-25℃是培育壮苗的适宜温度。2.不利气象条件
12-14℃生长缓慢,籼(粳)稻日平均气温≤12℃(10℃)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温度高于25℃以上,秧苗纤细,移栽后叶子易枯死和受病虫害。3.田间管理
管理的重点是追肥、防病和控温。主要措施包括:做好秧苗补水, 保持3-4cm的浅水层;及时追肥;防治苗瘟、立枯病、白叶枯病;清除苗床杂草。
在三叶-秧田分蘖阶段,低温冻害对水稻容易造成大面积损害,水稻秧苗受到冻害会出现不同程度发黄、枯尖、枯死,大田缺苗。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如遇寒潮可放深水护苗,寒潮过后应在1-2天内慢慢将水放到原来的位置,不能把水很快放掉,否则容易造成青枯死苗;也可在低温来临前2-4天叶面喷施天达2116抗旱壮苗型进行预防,受冻后及时使用天达2116和恶霉灵对受冻秧苗进行修复,并抓紧时间进行补苗。(四)移栽-返青
1.适宜气象条件
水稻移栽后,一般都会由绿转黄,然后再由黄转绿,这段时间称为返青期。返青期一般为7-10天。阴天、雨天、气温低、日照弱利于返青,适宜温度20-25℃。2.不利气象条件
低于15℃难以返青。移栽后遇大风、暴雨易引起浮秧及倒苗现象,高温、强日照易引起秧苗萎缩、返青迟缓。3.田间管理
(1)培育壮秧。 农谚说:“秧好一半谷”,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移栽前4-6天追施一次“送嫁肥”促进秧苗萌发新根。
(2)本田基肥最好是农家肥,少施化肥。氮、磷、钾比例为1:0.5:0.3-0.5,可施非硝态氮肥,每公顷施磷酸二铵75kg。插秧后到分蘖前,施返青分蘖肥尿素75kg每公顷。
(3)移栽。插秧规格为30×13.3cm,每穴2-3棵苗,拉线插秧,做到行直、穴匀、棵准、不漂苗,插秧深度2-3cm,插后查田补苗。
(4)秧苗返青时灌深水护秧,水深3-5cm,但不淹心。 移栽返青期受淹返青缓慢、叶片发黄、根系腐烂、植株死亡、甚至重栽。
(5)采用化学除草。水稻移栽返青后3-5天结合施分蘖肥进行化学除草,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5-7天。切勿深水没过心叶施药,谨防药害。每公顷用60%丁草胺1000-1200ml加10%草克星100-150g或农得时200-250g,毒土法施入。(五)分蘖1.适宜气象条件
分蘖发棵是水稻营养生长的主要特征,也是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关键时期。水稻分蘖期是指从第四片完全叶生长到稻穗开始分化为止的时期。此时期主要是长叶、长蘖、长根的时期,与温度的关系最密切,适宜温度为25-30℃。2.不利气象条件
气温低于18℃分孽缓慢,16℃以下分蘖基本停止,﹥30℃易形成无效分蘖。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将延迟、减少分蘖,茎杆细弱易得稻瘟病。3.田间管理
(1)以水调温,水层保持在1-2cm左右。分蘖期受淹分蘖数显著减少,生长状况变劣,最高茎蘖期与其它生育期相应推迟,淹水时间越长,危害越重,构成水稻产量三要素全面下降,尤其是有效分蘖数的减少,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
(2)分蘖末期晒田:有效分蘖期后,进入无效分蘖期,做到及时排水晒田。排水晒田基本原则是:一是苗到不等时,每亩总茎数达到预期穗
数的1.2-1.3倍时开始晒田,高产地块提倡够苗晒田;二是时到不等苗,栽秧后25-30天开始晒田。长势旺、土质烂、泥脚深的早晒、重晒,晒7-10天,长势差的迟晒、轻晒,晒5-7天,盐碱地、新开稻田只晾不晒。(3)防治稻飞虱、纹叶病、一代螟虫。(六)拔节-孕穗1.适宜气象条件
拔节孕穗阶段是水稻一生中生长最快、吸收水分和养分最多、光合作用最强的时期,也是决定水稻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
幼穗分化的最适平均温度为26-30℃,而以昼温35℃,夜温25℃更有利于成大穗;光照对幼穗分化关系密切,光照强有利于幼穗分化;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是水稻一生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对水分最为敏感。2.不利气象条件
幼穗分化临界低温是15-18℃,最敏感的时期是减数分裂期,穗分化期低温阴雨,日照少,或者秧苗封行过早,田间郁闭,都会造成枝梗及颖花的败育。田间缺水受旱,不利于颖花发育。3.田间管理
(1)有效分蘖终止前3-5天排水晒田。晒田达到池面有裂纹,地面见白根,叶挺色浅,晒5-7天,晒后恢复正常水层。
(2)拔节孕穗期是水稻需水最多时期,宜灌深水。
(3)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白叶枯病。(七)抽穗-开花1.适宜气象条件
水稻抽穗开花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晴暖微风的天气最有利于水稻开花授粉。2.不利气象条件
抽穗开花期低于23℃(籼稻、杂交稻)或20℃(粳稻)连续3天以上易形成空壳和瘪谷,35℃高温持续2天,不实率显著增加;连阴雨对开花授粉不利;籼、糯(粳)稻最低气温低于17℃(15℃),不实率显著增加;风速达4m/s以上时,就会影响正常的开花授粉,6m/s以上时影响更大。
3.田间管理
(1)孕穗扬花期灌深水:灌3cm以上的深水,而且不能断水。
(2)抽穗后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纵卷叶虫等病虫害,必须加强预测,及时做好防治工作,以获得丰产丰收。(八)乳熟-成熟1.适宜气象条件
开花后3-16天灌浆最好,积累的干物质最多,昼夜温差大对灌浆结实有利。乳熟期最适23-28℃,黄熟期16-19℃为宜。2.不利气象条件
15℃以下停止灌浆;灌浆期若受35℃以上高温危害,千粒重下降,稻米品质变劣,产量降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温逼熟。3.田间管理
(1)灌浆到腊熟期实行间歇灌溉,干干湿湿,以湿为主,黄熟初期开始排水,适当早排水。收获前7天及时排水。(2)当90%稻株达到成熟即开始收获。
表3-1 信阳水稻历年发育期平均值(1981-2007)发育期 播种 出苗 三叶 移栽 返青 分蘖 拔节 孕穗 抽穗(开花) 乳熟 成熟 全生育期≥10℃积温(℃) 全生育期天数(天)
始 期 5.11 6.15 7.6 7.27 8.5 3424.4 141
普遍期 4.26 5.2 5.13 6.3 6.10 6.18 7.9 7.31 8.9 8.24 9.14 末 期 8.11
三、水稻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一)旱灾
1.干旱对各发育期影响
苗期受旱会影响稻株正常生长、分蘖少、植株小;分蘖期分蘖生长停止,叶片枯萎不分蘖,严重时植株死亡;拔节期前期受旱拔节受阻,甚至停止,导致前期分蘖大量死亡、有效分蘖大大降低;孕穗期穗长缩短,籽粒数显著下降;抽穗期影响出穗,减产严重;灌浆期粒重下降而影响产量。
2. 防止和补救措施
(1)选择抗旱力强的品种。一般根系发达而又深栽的品种比较抗旱;籼稻比粳稻品种抗旱;早熟比迟熟品种耐旱;大穗少蘖型比小穗多蘖型品种抗旱,可因地制宜选用。
(2)培育耐旱性较强的壮秧。稀播粗壮秧比密播细瘦秧的发根力旺盛,抗逆力强,耐旱性能好。在易旱地区,育秧方法上可采取旱地育秧和半旱地育秧。因为旱秧和半旱秧比水田培育的秧苗具有发根力强、根群旺盛和叶片厚硬等耐旱性能。
(3)移栽期的抗旱措施。移栽期缺水,而稻田尚湿润时,可开穴旱栽,然后浇水定根。如果秧龄已足,而旱情严重无法移栽时,可先将秧苗暂时密植在有水的田里,以防秧苗拔节老化,待下雨后再插入本田。
(4)本田期的抗旱措施。如果插秧后缺水,可将田面薄薄的削起一层,并在稻行间均匀地铺盖青草或树叶等,尽力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在水稻生育期间,要加强计划用水,进行节水灌溉,即控制比较耐旱的分蘖期灌水,保证从幼穗分化期到抽穗开花期的灌水,特别要确保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充分灌水。拔节到孕穗、灌浆期间,遇连续干旱,如果少量灌水一次,使田面保持湿润2-3天,结实率就能提高,穗粒数增加,产量相对会有明显提高。☆(二) 涝灾
1.洪涝对各发育期影响
幼苗期被水淹会造成窒息而死;移栽返青期受淹返青缓慢、叶片发黄、根系腐烂、植株死亡、甚至重栽;分蘖期受淹分蘖数显著减少,生长状况变劣,最高茎蘖期与其它生育期相应推迟,淹水时间越长,危害越重,构成水稻产量三要素全面下降,尤其是有效分蘖数的减少;穗分化、孕穗、抽穗开花期对水淹最敏感,受淹稻株颖花分化受到抑制,部分植株含苞不抽,花粉发育畸形,甚至抽而不授粉,不实率可达30%左右;灌浆成熟期,灌浆停止,千粒重下降10%左右,可减产30-40%,随淹水深度和天数的增加减产率增加。2.补救措施
防治涝害的措施,除兴修防洪水利工程外,还应选用根系发达、株型紧凑、茎秆坚韧、再生能力强的耐涝品种,并根据当地洪涝可能出现的时期,合理安排耕作制度、搭配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以避免或降低洪涝灾害。一旦水涝发生,应及时排涝,使苗尖及早露出水面,以免窒息死亡。涝害严重或涝害后遇猛烈太阳时,不可一次将水排干,务使稻株有个逐渐恢复和适应的过程,避免蒸腾大于吸收而造成缺水枯萎。排水后,应根据稻苗生育情况,适当补施速效肥料,促使恢复生长。此外,还应根据当地以往发病的历史,及时做好防病工作。(三)低温冷害
1.生育期的冷害
秧苗生长期遇低温,尤其是三叶期以后,日平均气温低于10-12℃易造成烂秧;返青期移栽入本田遇持续低温,返青活棵缓慢、生长不良;分蘖期遇低温分蘖受到抑制、僵苗不发、延缓稻苗生长发育;幼穗分化遇低温推迟发育,颖花不育;抽穗开花期造成颖花不育,空粒增加。
2.低温冷害的类型(1)延迟型冷害
水稻营养生长期遇低温,生长缓慢、发育推迟,这种类型的冷害主要发生在北方稻区。水稻生长季气温偏低的年份,往往出现延迟型冷
害。
(2)障碍型冷害
水稻幼穗分化-抽穗开花期间出现的低温冷害,其中又主要是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轻、中、重型冷害:
轻型(晴冷型):天气以晴为主,冷空气较弱,危害较轻。
中型(晴冷或湿冷型)可分为两种类型:天气晴,但降温强;天气阴雨,降温中或弱。
重型(阴、湿冷型):阴雨绵绵,降温强或中等。
北部稻区的低温冷害多为晴冷型、强降温,南部三种类型都会出现,以湿冷型+中、弱降温为主,如果出现强降温,气温低又连绵阴雨,会造成严重危害。(3)混合型冷害。
指在同一年的水稻生长季内延迟型冷害和障碍型冷害均有发生,大多出现在北部稻区。(四)高温热害
1.水稻生育期的高温热害
水稻孕穗期和开花期受高温危害,引起不孕,结实率降低;灌浆期受高温危害,千粒重下降,稻米品质变劣,产量降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温逼熟。粳稻对高温危害最敏感,其次是籼稻和籼型杂交稻。2.高温热害指标
早稻抽穗开花、灌浆期受35℃以上高温会受到伤害。常规稻连续5天最高气温维持在35℃以上、杂交稻(籼型) 35℃的高温持续2天,不实率显著增加。
(五)低温连阴雨
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出现阴雨寡照,会给水稻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分蘖和灌浆结实期。阴雨天气带来光照不足,颖花高度不孕,光合作用受阻,碳水化合物积累与转移减少,减产幅度大。表3-2 信阳4-5月低温和连阴雨指标指 标 名 称 具 体 指 标4月份低温 连续3天T≤12℃
4月份连阴雨 ①连续≥3天雨日(日降水量≥0.1㎜);②连续≥5天阴雨(允许其中1天阴天无雨)的天气过程
4月份低温连阴雨 ①连续≥3天雨日(日降水量≥0.1㎜)且日平均气温≤12℃、过程雨量≥15㎜
②连续出现5天下雨(允许其中1天阴天无雨)且至少有3天日平均气温≤12℃、过程降雨量≥15㎜
5月份连阴雨 ①连续≥3天日降水量≥0.1㎜的降水
②连续≥5天阴雨(允许其中1天阴天无雨)的天气过程
四、水稻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一)稻曲病1.特征描述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破口抽穗前感染受病。水稻抽穗前后出现适温(26-28℃)、多雨、日照少的天气,水稻生育期拉长,易诱发该病的发生。2.防治措施
在水稻破口抽穗前5-7天喷雾。有效药剂有井冈霉素、50%稻后安、络氨铜、可杀得、多菌铜、毒菌锡等。(二)稻瘟病1.特征描述
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每年均有发生,轻者减产,重者颗粒无收。由于该病传染的部位不同,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在水稻孕穗到抽穗阶段,稻田缺水干旱会引起穗颈瘟的严重发生;破口至齐穗期,当温度在20-30℃,特别是24-28℃,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且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病菌最适宜繁殖,生长嫩弱的稻株发病严重。2.防治措施
一是合理密植,实行东西向宽窄行条栽,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二是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三是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四是药剂防治:如三环唑和氰菌胺、稻瘟灵、异稻瘟净、春雷霉素、菌灵、克瘟散及嘧菌胺等。(三)纹枯病1.特征描述
纹枯病是一种高产高肥病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肥量增加、水稻产量上升,病害发生程度逐步加重。过度密植、过多过迟追施氮肥,造成水稻旺长,加上长期水层灌溉,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利于发病,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发病最盛,气温25-32℃,又遇连续阴雨,病势发展快,矮杆多穗型品种,分蘖多,叶片密集,容易生病。掌握分蘖、孕穗两个易感生育期。2.防治措施
井岗霉素、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井岗霉素的混合剂等,生物农药如芽孢杆菌株B908、B916及NJ-18等。(四)白叶枯病1.特征描述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细菌主要在稻种和稻草上越冬,在已发病
地区,主要通过有病稻草传播危害。无病地区主要通过带病种子传入。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抗性都有密切关系。水稻从苗期到成熟收获前均可发病,但以分蘖末期至抽穗灌浆期发病居多,该病一旦发病,很难救治。因此,必须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
2.防治措施
(1)合理施肥、浅水勤灌,分蘖期要排水晒田,增强水稻抵抗力,在秧田期要防止淹水,处理带病稻草,不用作浸种催芽覆盖物和扎秧把。(2)目前常用的杀菌剂有叶青双、龙克菌、叶枯净及农用链霉素等。秧田期可用中生菌素浸种(用量100 mg/kg),大田期可用该药喷雾(用量15mg/kg)。(五)纹叶病1.特征描述
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是由灰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水稻品种不同,发病程度有差异。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性不同,一般苗期和分蘖期发病,拔节后感病轻些。2.防治措施
(1)防治好灰飞虱,减少虫源基数。
(2)秧田可用蚍虫林防治好一代灰飞虱,减少病毒传播,移栽前二天还要用药剂防治,做到带药下田。
(3)大田及时用药防治好二代灰飞虱,常用有速灭威、噻唪酮、甲胺磷等可控制病害蔓延,在防治条纹叶枯病时,可配带活力素进行混喷。(六)稻蓟马1.特征描述
稻蓟马主要危害秧田期和本田分蘖期,受害后,田间常成块或成片黄焦,状如火烧,植株矮小,分蘖减少,生育延迟,危害严重的常因大面积叶片卷缩枯死而成为毁灭性灾害,使粮食生产遭受损害。2.防治措施
(1)催芽露白后或播种前,每5kg左右种谷拌10%蚜虱净(施可净)可湿性粉剂25g,可在30天内基本控制稻蓟马,并可有效预防苗期稻飞虱和叶蝉危害。
(2)用35%好年冬(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拌种。用药量为干种子重量的0.6-1.1%,在常规方法浸种后拌匀药剂。
(3)秧田和本田防治。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60g兑水喷雾,或5%锐劲特悬浮剂,1000-2000倍喷雾。 (七)螟虫1.三化螟
三化螟一般每年发生3-4代。三化螟以老熟幼虫在稻桩内越冬。第二年春,发育化蛹,再羽化为成虫。水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易受害,圆秆期和齐穗后蚁螟不易侵入。正常年份分别发生在早、晚稻田秧田期,造成枯心苗,而发生在早、晚稻抽穗期则造成白穗。2.二化螟
二化螟每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二化螟的幼虫在稻茎、稻草及杂草上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3.防治措施
水稻螟虫主要为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等。亩用0.2%高渗甲维盐40-60ml或5%锐劲特30ml或20%三唑磷80-100ml喷雾防治。(八)稻纵卷叶螟1.特征描述
稻纵卷叶螟以幼虫在禾本科杂草中越冬。每年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以后每隔1个月左右发生1代,晚稻以第三四代数量最多,危害猖獗。稻纵卷叶螟主要以幼虫在秧苗期和孕穗期危害。它一年发生3-6代,成虫白天栖息在稻叶背面,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分蘖期危害水稻。一般稻株生长嫩绿的田块,特别是施肥过迟,氮肥偏多,或长期灌深水,导致叶拉长披垂,易引诱虫产卵,并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结苞危害,这类田块卷叶率常常高达78-85%。2.防治措施
(1)5%锐劲特悬浮剂,每公顷用450-750ml喷雾,保叶效果在97%以上。
(2)10%吡虫啉可湿粉剂每公顷用药150-300g,兑水900 kg,常规喷雾。
(3)20%米满胶悬剂每公顷用药450-600ml,喷雾。(九)稻飞虱1.特征描述
稻飞虱是威胁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害虫。稻飞虱在河南不具备越冬条件,迁入成虫量的多少是当年发生重轻的基础。全年发生量的大小还取决于气候条件、食料、天敌等因素。一般稻飞虱危害糯稻较重,其次是粳稻、籼稻,在籼稻中尤以杂交稻为较重。2.防治措施
(1)10%吡虫啉可湿粉剂每公顷用药150g,兑水900 kg常规喷雾。(2)25%噻唪酮可湿性粉剂,浓度为125mg/kg和250mg/kg喷雾防治,1个月内,均能有效地控制住白背飞虱为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