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视野下的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探微
SongsBimonthly考古视野下的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探微●陈
[摘
嘉
要]考古资料证明,南方铜鼓族群鼓乐敲击方式及组合形式灵活多变,因需而异。从战国时期起,
或与铜鼓族群鼓乐就形成了以铜鼓为主的多种乐器合奏,
或与铜于、或与羊角钮铜钟、
是鼓乐由打击乐向与吹奏乐合奏的突破,至西汉时期鼓锣,演奏各具风采。与葫芦笙合鸣,乐出现了打击、吹奏、击弦乐等合奏的形式,但以铜鼓之声为鼓乐之声主调的局面从来没有改变。
[关键词]族群;击鼓方式;鼓乐组合;鼓乐合奏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起源于我国聚居于此的濮人云南中部偏西地区,春秋时期,创造了万家坝型铜鼓,南方族群的鼓乐文化由此产生。战国至东汉时期,继万家坝型铜鼓而兴起的石寨山型铜鼓,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偏西滇人、南、广西西南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区,夜郎、骆越、句町等都是使用石寨山型铜鼓的族群,族正如娄自昌先群活动地域相连,文化习性相近,生所云:古代滇人的文化特征“除滇国外,还普遍存在于已知的古代百越族群分布区,特别是邻近滇国的百越族群西部各支如西瓯、骆越和滇东南、夜郎分布地(今广西、越南北部、贵州等
①骆越、句町等具有。滇人、夜郎、地)最为普遍”
一、铜鼓之乐
云:“蛮夷之乐有铜鼓唐代刘恂《岭表录异》
②焉。”铜鼓之乐,简而言之是以铜鼓之声为主体
的音乐,从考古所获石寨山型铜鼓及相关资料看,此时期鼓乐的演奏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覆而击其上
鼓足朝下置于地覆而击其上是将鼓面朝上,
面或平台上,用手或槌敲击鼓面的演奏方式。石的屋宇上寨山M3:64号“人物屋宇镂花铜饰物”层走廊有一面覆置于地面的铜鼓,鼓周环坐三石寨山M12:人,其中一人以手击鼓;2号击鼓乐鼓旁两舞贮贝器上塑有覆置于地面的一面铜鼓,
③(图1)都是古代文献所云个男子半蹲以手击鼓;
相似的文化习性,以石寨山型铜鼓为载体联系起来的鼓乐文化也具有许多相似或共同的因因此,以石寨山型铜鼓及族群联系起来的相素,
遗物如云南羊甫头、李家山及关遗迹、石寨山、广西罗泊湾等战国秦汉墓葬的出土文物,以及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等乃至族群使用的万家坝型铜鼓所表现的鼓乐文化,是此时期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的真实反映。
图1:
(石寨山M12:覆而击其上2号击鼓乐舞贮贝器局部)
陈嘉,作者简介: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41页。①娄自昌:《古代滇国主体民族族属再考》,载2006年第2期,
刘恂:》,载第213页。②〔唐〕《岭表录异(卷上)《百越民族史资料选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93、③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葬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78页。72
“覆而击其上”的击鼓方式。此外,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发现的384面铜鼓图像(万家坝型和石寨山型铜鼓),除三组共9面悬挂的铜鼓之外,其余铜鼓没有支撑物,
看似侧面置于地面。但笔者认为:铜鼓图像实际上表现的是铜鼓覆置于地面,只是由于绘画水平的局限而不能正确表达铜鼓正面与侧面的区别。铜鼓周边的人群除首领手持刀剑,余者皆徒手,应是以手击鼓的,正是“覆而击其上”的演奏方式。由于鼓足置于地,鼓身稳定,可较准确地控制击鼓的落点及轻重,且以手击鼓,节奏亦可随心意变化,或以手指敲鼓,或以手掌击鼓,或以双手齐击,或以单手上下交替击鼓,也可以敲击鼓面不同的区域,灵活控制鼓乐的音量、音调,获得想要的鼓乐节奏,发挥细腻的演奏技巧。
(二)悬而击之
悬而击之,指将铜鼓悬挂起来敲击的方式,最早见于晋人裴渊著《广州记》中,但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左江花山岩画的时代。岩画中有三组悬鼓而击的图像:(1)小银瓮头山岩画一组,有悬挂在一横杠下方的3面铜鼓。(2)红山岩画一组,有横杠下悬挂2面铜鼓的场面。(3)万人洞山岩画一组,有悬挂在横杠下的一排4面铜鼓。(图2)都是将鼓悬而击之的真实反映。鼓的悬挂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正面悬挂,即鼓面朝上的悬挂方式。二是侧面悬挂,即鼓身腰朝上(下),且与地面平
图2:
悬而击鼓图(崇左市万人洞山岩画)
考古视野下的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探微
行的侧悬方式。从左江花山岩画三组悬鼓在画面的位置观之,应是侧面悬鼓。侧面悬鼓也见于石寨山M12:26号贮贝器盖上的铜鼓、
于合奏场
面。不同之处在于,石寨山M12:26号贮贝器盖上的悬鼓是横杠直接从鼓一侧的鼓耳穿过,以槌击鼓;左江花山岩画的悬鼓是用绳系住铜鼓一侧的鼓耳悬吊在横杠下方,
鼓下方的人徒手,显然是用手击鼓的。由此,可知当时悬鼓演奏方法有2种,一是手击,鼓声稍低沉,二是槌击,声音比较洪亮。悬击鼓,落点容易分散,但也易于发挥击鼓动作和技巧,同时,铜鼓的震动较大,鼓腔气流涌动利于鼓声传送,
且余音回响。(三)抱鼓而击
抱鼓而击,是鼓手一手将铜鼓抱于胸腰间或掖下,另一手以手或槌敲击鼓面。此种演奏方式,未见于古文献记载,但在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物中已有实物图像。石寨山M12:2号击鼓乐舞贮贝器上铸有一男子坐于地,右手抱鼓于胸前,左手击之。又李家山M68X1:51-2号六人猎虎铜扣饰,其中一人左手将一面小铜鼓抱在怀中,右手执槌敲击鼓面。(图3)所抱之鼓为型体较小的铜鼓。考古发现的万家坝型、石寨山型铜鼓中都有面径20厘米左右、
高19-30厘米的小型铜鼓,是可以抱而击之的。这种演奏方式,鼓声小而清响,便于行进中击鼓或携鼓伴舞。如果鼓与人都在动态的状况下,鼓点、节奏的把握需要较好的体力及娴熟的击鼓技巧。但鼓之音量、
音调可随人的动作及情感而变化,比较适用于娱乐及欢庆的场合。
图3:
抱鼓而击图(李家山M68×1:51-2号
六人猎虎铜扣饰)
(四)架鼓而击
石寨山型铜鼓如开化鼓、
黄下鼓、玉缕Ⅰ号鼓、沱江鼓、
古螺Ⅰ号鼓等鼓面主晕纹饰中,都有73
歌海2019年第6期
有坐姿2-架鼓而击的图像:在双层棚架的上层,4人,每人下方一层对应有鼓架或鼓台1个,上置铜鼓1面,鼓面朝上。上层之人双手持细长木棒,(图4)向下冲击鼓面。开化鼓架鼓图像为2人2鼓一组;黄下鼓、玉缕鼓Ⅰ号鼓、沱江鼓、古螺Ⅰ号鼓等的架鼓图像为4人4鼓一组。这是鼓乐的一种特殊演奏方式,须先搭建双层棚架及下层的置鼓台,应是用于比较重要和隆重场合的鼓乐;有一定的如此击鼓,距鼓较远,且鼓槌为长木棒,力道很大,击鼓落点不重力,加之由上而下冲击,易准确,但木棒齐下,众鼓齐鸣,鼓声宏大而致远,是追求鼓乐节奏震撼效果的演奏方式。
图4:
“抱鼓而击”或不同的场合分别采取“悬而击之”
者“架鼓敲击”的演奏方式。以手击鼓是最常见的演奏方法,槌击、棒击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也会使用。
二、鼓乐组合
其鼓乐演奏根据石寨山型铜鼓的考古资料,组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出土铜鼓组合
《岭外代答》1.非墓葬出土铜鼓。宋代周去非
云:“交趾尝私买以归,复埋于山,未知其何义
訛也。”譹埋鼓于土是铜鼓族群收藏铜鼓的主要方
式,埋鼓多少通常反映族群所拥有的铜鼓数量,基本可以反映出也是族群鼓乐铜鼓组合的基础,
当时鼓乐的组合情况。考古资料表明:万家坝型铜鼓在中国发现了51面,其中45面为单鼓出土;在越南发现8件,全部为单鼓出土。石寨山型铜鼓在中国发现70面,除墓葬出土44面,非墓(越南葬单鼓出土18面;越南发现的石寨山型鼓称为东山铜鼓A型、B型鼓)单鼓出土98面。
是墓主生2.墓葬出土铜鼓。墓葬出土铜鼓,
前鼓乐组合的反映。现将墓葬出土的万家坝型、石寨山型铜鼓组合情况列表如下:
石寨山型开化鼓鼓面纹饰局部石寨山型黄下鼓鼓面纹饰局部
架鼓而击图像
虽然此时鼓乐演奏有多种方式和方法,但主的方式。同时也会根据要采用的是“覆而击其上”
表1:
石寨山型铜鼓组合统计表墓葬出土万家坝型铜鼓、
墓葬编号万家坝M1万家坝M23大波那M1石寨山M1石寨山M3石寨山M10石寨山M11石寨山M13
出土地点云南楚雄万家坝云南楚雄万家坝云南祥云大波那云南晋宁石寨山云南晋宁石寨山云南晋宁石寨山云南晋宁石寨山云南晋宁石寨山
组合单鼓四鼓单鼓双鼓单鼓单鼓三鼓双鼓
铜鼓名号M1:12鼓
M23:158鼓、M23:159鼓、M23:160
鼓、M23:161鼓
M1:19鼓M1:32A鼓、M1:58鼓
M3:3鼓M10:3鼓
M11:1鼓、M11:2鼓、M11:3鼓
M13:2鼓、M13:3鼓
铜鼓类型万家坝型万家坝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
续表
周去非:·乐器门》,第225页。訛譹〔宋〕《岭外代答载《百越民族史资料选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74
考古视野下的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探微
墓葬编号石寨山M14石寨山M15石寨山M16石寨山M17孛家山M17孛家山M24孛家山M47孛家山M50孛家山M57孛家山M68孛家山M69羊甫头M19天子庙M33天子庙M41贵县高中M8罗泊湾M1普驮屯汉墓锅盖岭战国墓贺县龙中鼓赫章M153老龙头M4
出土地点云南晋宁石寨山云南晋宁石寨山云南晋宁石寨山云南晋宁石寨山云南江川李家山云南江川李家山云南江川李家山云南江川李家山云南江川李家山云南江川李家山云南江川李家山云南昆明羊甫头云南呈贡天子庙云南呈贡天子庙广西贵港高中广西贵港罗泊湾广西西林县普驮屯广西田东县锅盖岭广西贺州沙田龙中贵州赫章可乐四川盐源老龙头
组合双鼓双鼓三鼓单鼓双鼓四鼓单鼓单鼓单鼓单鼓双鼓单鼓单鼓单鼓单鼓双鼓四鼓单鼓单鼓单鼓单鼓
铜鼓名号M14:1鼓、M14:18鼓M15:1鼓、M15:7鼓M16:1鼓、M16:3鼓、M16:33鼓
M17:4鼓M17:10鼓、M17:30鼓
M24:36鼓、M24:60鼓、M24:42a鼓、M24:42b鼓
M47:21鼓M50:89鼓M57:84鼓M68:285鼓M69:171鼓、M69:192鼓
M19:151鼓M33:28鼓M41:117鼓贵县±1011鼓M1:10鼓、M1:11鼓西林±280鼓、±281鼓、±282鼓、±283鼓
田东±3269鼓
龙中鼓M153:1鼓盐源鼓
铜鼓类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石寨山型
3.青铜器纹饰中的铜鼓组合:
也有一些铜鼓图像。在石寨山型铜鼓及同时期青铜器纹饰中,
表2:
青铜器纹饰中铜鼓组合统计表
青铜器编号李家山M17:2李家山M68X1:51-2
李家山M69石寨山M3:64石寨山M6:22石寨山M13:259
名称贮贝器六人猎虎铜扣饰
贮贝器人物屋宇镂花铜饰人物屋宇镂花铜饰人物屋宇镂花铜饰
组合单鼓单鼓单鼓单鼓单鼓单鼓
续表
75
歌海2019年第6期
青铜器编号羊甫头M554:8石寨山M1:4石寨山M1:57A石寨山M12:2石寨山型开化鼓石寨山M20:1石寨山玉镂Ⅰ号鼓石寨山黄下鼓石寨山沱江鼓石寨山古螺Ⅰ号鼓石寨山M12:26
(二)左江花山岩画中的铜鼓组合
名称五人乐舞铜扣饰杀人祭铜柱贮贝器祭祀人物贮贝器击鼓乐舞贮贝器双人敲击架鼓图杀人祭铜鼓贮贝器四人敲击架鼓图四人敲击架鼓图四人敲击架鼓图四人敲击架鼓图
贮贝器
组合双鼓双鼓双鼓双鼓双鼓三鼓四鼓四鼓四鼓四鼓十八鼓
分布于42个岩画地点,左江花山岩画的地点已发现80余处共384个铜鼓图像,可以说左江花山岩画也是鼓乐文化的真实反映。岩画画面反映的铜鼓组合有1-9面不同,具体统计如下表:
表3: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铜鼓图像组合统计表
组合铜鼓组合地点
宁明县:花山(28组)、高山(5组)、龙峡山(1组)、珠山(4组)
龙州县:弄镜山(1组)、红山(1组)、沉香角(5组)、宝剑山(1组)、大岸山(1组)、楼梯岩(1组)、三洲头(1组)、三洲尾(3组)、上白雪(2组)、朝船山(1组)、大洲头山(1组)、三角岩(1组)
崇左市:驮角山(1组)、黄巢城(1组)、隐士山(1组)、驮柏山(2组)、灵芝山(1组)、关刀山(1组)、单鼓
白鸽岩山(2组)、大岩山(1组)、白龟红山(1组)、蜡烛山(1组)、仙岩(1组)、丈四山(2组)、灯笼山(1组)
扶绥县:闸口山(1组)、长滩山(2组)、仁怀山(1组)、岜来山(1组)、吞平山(1组)、小银瓮头山(2
组)宁明县:花山(18组)、高山(2组)、珠山(2组)龙州县:红山(1组)、三洲头(1组)、三洲尾(1组)、棉江花山(2组)双鼓
崇左市:驮角山(1组)、神隆山(1组)、万人洞山(1组)、仙岩(1组)、驮柏山(1组)、丈四山(1组)扶绥县:七星山(1组)、吞平山(1组)三鼓宁明县:花山(11组)、高山(1组)崇左市:驮目红山(1组)、万人洞山(1组)四鼓宁明县:花山(6组)、高山(2组)崇左市:万人洞山(1组)扶绥县:银瓮山(1组)五鼓宁明县:花山(4组)六鼓
宁明县:花山(1组)龙州县:棉江花山(1组)
八鼓宁明县:花山(1组)九鼓宁明县:花山(2组)
76
考古视野下的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探微
从出土铜鼓、青铜器纹饰及左江花山岩画等所反映的铜鼓组合信息看,从铜鼓产生之时起,至战国秦鼓乐演奏时的铜鼓组合没有一定规制,汉时期1-9面鼓组合的情况都存在,多的可至18鼓。但在大多情况下,鼓乐以单鼓敲击最为普四鼓遍,双鼓次之,三鼓、四鼓共鸣也较为常态,以上的组合比较少,可能与族群的势力或演奏的至于用到8鼓、场合有关,9鼓乃至18鼓演奏,应该是特别重要的场合。铜鼓的不同组合,反映出鼓乐的效果和气势也会有所差别。
场景。
羊角钮铜钟流行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分布于贵州、湖南及越南北部地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区,实物迄今已发现55件。其中,在广西发现18件。羊角钮铜钟是南方族群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之一,出现在鼓乐中并不奇怪。
考古发现羊角钮铜钟与铜鼓伴出的实例中,万家坝M1出土的羊角钮铜钟6件散置于1面万家坝型铜鼓一侧,应是墓主生前使用的一套礼乐器,为1鼓6钟的组合;西林普驮铜鼓墓葬有4面石寨山型铜鼓与2件羊角钮钟同出,是4鼓2钟之组合。而宁明花山岩画的三组鼓钟合鸣图像分别为1鼓1钟、1鼓2钟、9鼓4钟组合;宁明铜高山岩画的一组为3鼓4钟组合。由此可知,鼓与羊角钮铜钟合奏之组合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制。
敲击器身羊角钮铜钟的型体、器腔都较小,发声。对罗泊湾M1出土羊角钮铜钟音高测定:“敲击钟鼓部正中节线位置与鼓部右侧节线位置
①音色圆可发两个不同频率的基音。”其声清脆,
三、鼓乐合奏
古文献的记载都铜鼓与其他乐器配合演奏,
比较晚,因此,对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合奏的探索还必须从考古发现中去证实。
(一)打击乐组合1.铜鼓、羊角钮铜钟
羊角钮铜钟合在宁明花山岩画发现了铜鼓、
奏图像三组:一组有羊角钮铜钟1件,钟下方置铜鼓1面;一组并列羊角钮铜钟2件,均置于地面,右方有铜鼓1面;一组为4件羊角钮铜钟悬上、下横杠两端各2件,挂于“士”字形钟架上,人群中有9面铜鼓。在高山岩画中亦发现铜钟合奏图像一组4件,悬挂于“士”字形钟架上。在钟架显然,下方及一侧的人群中共有铜鼓4面。(图5)岩画反映的是铜鼓与羊角钮铜钟同场共奏的
图5:
润清彻,与铜鼓浑厚的鼓声形成了高低音阶混和的节奏,战国尸佼《尸子》云:“钟鼓之声,怒而击其意变,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
②其声亦变。”钟鼓合鸣,可宣泄不同的感情,适用
于许多场合,从而也增添了鼓乐的层次和色彩。
2.铜鼓、铜锣
石寨山M12出土铜锣1铜锣也是打击响器,
件(M12:1),锣沿有半环吊耳,锣面有似铜鼓面的
③另在石寨山M13:3铜鼓残片的船纹上,也纹饰。
发现了击铜锣的图像:1人端坐船首,左手执锣,(图6)一手持槌敲锣。目前在石寨山铜鼓族群的但从广遗物中尚未发现铜鼓与铜锣合奏的图像,西贵港罗泊湾M1中铜鼓与铜锣同出的情况看,锣合奏的历史。铜锣至少在此时鼓乐应有过鼓、
之声清脆,与铜鼓低沉之音相互呼应,又形成了
(宁明花山岩画)铜鼓与羊角钮铜钟合奏
鼓乐的另一番风味。
第126页。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②转引自蒋廷瑜:《铜鼓-南国奇葩》,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第77页。③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
77
歌海2019年第6期
图6:
而又彰力,才能使不同的音阶与音色融为一体,显铜鼓之声。
(二)打击乐与吹奏乐合鸣1.铜鼓、葫芦笙
战国至秦汉时期,演奏葫芦笙的图像在石寨山型铜鼓族群的青铜器上有不少发现。如昆明羊甫头M698:6铜扣饰铸有双人抱持吹葫芦笙图。石寨山M13:3号鼓鼓胸船纹上,补刻女子5人,其余4人作摆手舞蹈船首者,手持葫芦笙吹奏,状;石寨山M17:23铜舞俑一组有4个女性舞者,其中有1人吹葫芦笙。③此外,在越南东山、越溪也各出土了1件吹葫芦笙者的塑像。④李家山M24出土铜葫芦笙2件、石寨山M16出土3件,且相距很近,喻示着铜均与石寨山型铜鼓伴出,
石寨山鼓与葫芦笙的组合关系。仔细观察可见,玉镂Ⅰ号鼓、玉螺Ⅰ号鼓鼓面型开化鼓、黄下鼓、双手捧葫芦笙主晕的舞蹈图中,都有头戴羽冠,共鸣的场景。(图8)吹奏与铜鼓(架鼓)石寨山正面一房中也有M13:259人物屋宇镂花铜饰中,
⑤可知,铜鼓跪坐吹葫芦笙及敲铜鼓合奏的情况,
(石寨山M13:敲击铜锣图像3铜鼓残片船纹)
3.铜鼓、于铜鼓与
于合鸣的实景见于石寨山M12:26
于,右槌击铜
铜鼓、于各1件并排悬挂于木号贮贝器盖上:
架上,一人两手各执一槌,左槌击的一种演奏形态。
图7:
①鼓。(图7)应是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共同具有
与葫芦笙合奏是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的一种演奏形式。
铜鼓与(石寨山M12:于合奏图26号贮贝器盖)
图8:
石寨山M12:26号贮贝器盖上的1
于吊耳正
采用的是悬而击之法,悬,铜鼓为吊耳侧悬,1鼓
由鼓手1人演奏,于配制,以槌击之。虽均为
音量、于敲器身,和鼓。”郑注:“,铜鼓与葫芦笙合奏图(石寨山型开化鼓鼓面纹饰局部)
而打击乐器,但铜鼓击鼓面,《周礼·地官·鼓人》云:“以金音调、音色皆不同,在鼓乐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乐作鸣之,与铜鼓于也;圆如碓头,大上小下,
②相和。”由此可见,在鼓乐的演奏中,于之声用
表葫芦笙是吹奏乐器,铜鼓与葫芦笙合奏,明鼓乐已经突破了以打击乐器组合的鼓乐观念,融吹奏乐与打击乐的结合,在浑厚的鼓乐声中,展入了悠扬的葫芦笙声,加强了鼓乐的层次感,示了鼓乐的面貌。
铜鼓才是统揽于和铜鼓之声,处于辅音的位置,全局的乐器。于之声清远,铜鼓之声低沉圆润,二者合鸣,需要鼓手较高的击鼓技巧及协调能
①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葬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
第18页。②徐中舒、唐嘉弘:《于与铜鼓》,载《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
第80页。③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
第137-140页。④〔越〕黎文兰等:《越南青铜时代的第一批遗迹》,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1982年翻印本,
第92页。⑤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78
考古视野下的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探微
2.铜鼓、于、葫芦笙
昆明羊甫头M554:8五人乐舞铜扣饰反映的五人均跪姿,是铜鼓、于、葫芦笙合奏的场面:其中1人左手抱一于,右手掌击之;1人前置2
上鼓横置,鼓面朝前,右铜鼓相叠,底鼓覆于地,
①两人共吹1葫芦笙。手扶鼓,右手掌击鼓面;为2
四、结语
夜郎、骆越、句町等族石寨山型铜鼓是滇人、
在战国秦群鼓乐的主要乐器,从考古的发现看,“悬而击之”汉时期,至少已形成了“覆而击其上”“抱鼓而击”或者“架鼓敲击”等演奏方式,并可根据需要使用手击、槌击或者棒击等演奏方法。且其中单鼓演奏应是最早也鼓乐的组合灵活多变,
会产生不同是最常见的形式。铜鼓组合的差异,
的鼓乐音响效果。由于每面铜鼓能敲出两个音,要更为单鼓只能形成鼓乐简单节奏。双鼓合奏,搭配之俗,应源于此。复杂一些,后世鼓乐“雌雄”“东粤二鼓,高广倍之,雌明代邝露《赤雅》卷下:
③雄互应。”由双鼓不同的音程构成合声,具有更
鼓1于1葫芦笙的演奏组合,且于是抱而以
产生的音手击之,与悬而槌击之法又完全不同,且铜鼓、于两类响器与葫芦响效果也应不同,
笙合奏,较之铜鼓与葫芦笙合奏的技巧更为复杂。
(三)众器合奏
广西贵港罗泊湾M1号墓出土了乐器,如铜铜锣、竹笛、木鼓、木鼓、羊角钮铜钟、直筒铜钟、鼓槌、越筑、十二弦乐器等。②虽然对十二弦乐器但已能肯定的演奏方式或击弦或弹拨尚不明了,
吹奏乐器,还有这一套乐器中,不仅有打击乐器、击弦乐器(越筑),使我们对石寨山型铜鼓鼓乐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罗泊湾M1号墓墓主为西汉早期朝廷委派的应是其生前郡守一级官吏,其墓中出土的乐器,举行礼仪或乐舞活动所使用的乐器。从出土的乐器组合看:有铜鼓2、铜锣1、羊角钮铜钟1、直筒形铜钟2、竹笛1、木鼓2、木筑(越筑)1、十二弦乐这一套乐器器1-2等。由于竹、木器易朽不存,很可能已不全。但仍可基本上反映秦汉时期高层鼓乐的配制。虽不能说每次鼓乐之时,上述诸乐全都用上,但全部用上的几率是存在的。由此可己知,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发展到秦汉之际,打经出现了铜鼓与诸多类乐器共同合奏的形式,铜鼓轰鸣,木鼓击乐、吹奏乐、击弦乐同场演奏,直筒铜钟齐奏,笛和声,铜锣响起,羊角钮铜钟、高亢与低沉,各种声婉转,木筑悠扬,此起彼伏,已可演奏出独音调、音色各彰其色又浑然一体,特的节奏与旋律,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鼓乐之音。
强的节奏感和层次。三鼓、四鼓或以上组合的存不同铜鼓的音在,加之不同的演奏方式及击法、量、音色,节奏交错,音响丰富,或低沉、或圆润、余音回响。或洪亮,或清长,或势若雷鸣,
从战国时期起,石寨山型铜鼓族群鼓乐已形羊角成了以铜鼓为主的多种乐器配制演奏形式,铜锣、于等打击乐器分别加入鼓乐之钮铜钟、
中,丰富了鼓乐音调与音色的层次感。铜鼓与葫芦笙齐奏的出现,表明鼓乐已突破了单纯打击乐形成组合,开辟了以铜鼓与吹奏乐合奏的先声,出了鼓乐的另一种新的韵味,至少在西汉早期,现了打击乐、吹奏乐与击弦乐同场演奏的场面,鼓乐上升到更高层次,从而也增强了鼓乐丰富的表现力,表明石寨山型铜鼓族群之鼓乐已经发展在多种乐器的共鸣中,铜到一定水平。尽管如此,
鼓之声始终是鼓乐的主体音乐,控制着鼓乐的节对铜鼓之声奏,其他乐器声响乃是鼓乐的辅音,起辅助作用,使鼓乐音量、音调及音色呈现多样化,但以铜鼓之声为鼓乐主调的局面从来没有改变。
①唐应龙:《羊甫头出土乐器研究》,载《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年第3期,第77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邝露:》,第213页。③〔明〕《赤雅(卷下)载《百越民族史资料选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