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
A.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 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 A.建立巩固的工农政策 B.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3.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 )
A.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D.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4. 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 C.“功劳”是指该政策巩固了苏俄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 D.列宁已经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 苏俄国内战争期间(1918~1920年),严重缺粮。为解决前线粮荒,苏俄政府( ) A.广泛建立集体农庄 B.要求农民交粮食税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全面开展开荒运动 6.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 )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 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1
7. 1921年,谈到租让制,即把国有工矿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时,列宁说:“租让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获得为数不多、但却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的大企业;经过几十年以后,这些企业就会完全归我们所有。”这表明苏俄( ) A.实现了和西方国家全方位的合作 B.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C.通过迂回方式完成社会主义过渡 D.社会主义建设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8. “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的全盘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全盘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
A.满足战争需要 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推动农业发展 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9.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这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10.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
“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11.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政策。 12. 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填序号)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轻工业生产 ④长期僵硬地执行计划指令
13. 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
2
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允许 贸易。
14.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段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3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1)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4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三段式:军事(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郑异凡《斯大林模式的来龙去脉》
材料二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由于斯大林在五年计划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所以这一时期的问题和缺陷也很少受到强烈的反对,等到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斯大林模式也就在现实层面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了。
——《从大历史角度探寻各国发展模式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在三个不同时期分别实行的农业政策或者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新”有何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现实层面逐渐形成并巩固下来”后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5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6
答案:
1---10 CBDAC BCDBC 11. “战时共产主义” 12. ②③④ 13. 自由
14. (1) 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
(2) 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15. (1) 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2)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16.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时期——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的余粮;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 (2)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在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 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4) 立足国情,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政策应该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领域的协调发展。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