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教学改革·
中药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董
玉,高建萍,杜晓鹂
呼和浩特010110)
(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内蒙古
摘要:课程改革,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课堂教学
质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从中药化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两方面对中药化学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中药化学;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探索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12X(2016)S1-0001-03
DOI:10.16343/j.cnki.issn.2095-512x.2016.s1.001
中药化学是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中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预防和治疗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结构鉴定、生物合成途径、化学结构的修饰或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是在学习了基础化学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和中药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1]
产生僵硬呆板的学习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产生不利影响。1.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中药化学这门课程本身知识信息量庞大,内容较抽象,难记难学。教学改革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化学兴趣的第一步。尽管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变为但很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以前的模式。大部分学生在刚接触中药化学时常觉得这门课程内容广泛,结构复杂,无规律可循,不能静心、有序地去学习,钻研。其实中药化学是按成分的结构类型来划分章节的,每一章节又按结构、性质、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的顺序来排序。整本教材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提取分离这一思路,教师在各章节中讲解其它内容之前,首先对各类型结构特征作全面的剖析,不仅可以弥补学生化学基础薄弱的缺点,以便于后续内容的进行,同时也使学生对中药化学的知识结构有、“规律难一个整体的认识,摆脱“不知其所以然”寻”的状况,从而逐步对中药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本文结合当前中药
学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对中药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两方面的教学改革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11.1
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进理论课教学的问题及现状
目前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作为主动的施教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也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台独白式讲授方式,这种模式虽然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却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学生一味的听取老师的讲授,没有更好地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建议穿插在里面,容易
。而对于大部分学生反映最难学的结构测
基金项目: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NGJGH2014069);内蒙古医科大学教改项目(NYJGC201408)
作者简介:董玉(1975-),女,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医学博士。
·2·
JournalOfInnerMongoliaMedicalUniversityJune.2016Vol.38No.S1
定部分,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另外,近年来我院已在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波谱解析这门课程,使得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对轻松,但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讲授学习。因此我们可选择在黄酮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生物碱等具有代表性的章节中对结构测定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其它章节简单介绍,使学生对该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今后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1.3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积极性学习是学生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单单是知识的接受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利用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方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这种模式还有一定的弊端,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太差,导致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我认为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做PPT、登台讲授、教师指导、点评相结合则是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主线,教师协助学生备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进行资料查寻、幻灯制作和登台授课等过程,真正掌握交际协作、团队精神、信息检索和口头表达等能力。但是,这种绝对的学生主动学习型教学模式目前难以规模性开展,原因主要是应用这种模式的条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如学生的学习素质差异;团队协作意识不强;教学硬件不配套;现有教学体系不允许等
[3]
。从目
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药化学的教学模式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结合的方法,在教师主动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内容适当加入讨论法、演讲法等,各种教学模式相辅相成,充分发挥老师讲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的主体作用,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1.4
引入相关科研成果,增加学科兴趣
近年来,中药提取分离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学科发展日新月异
[4]
,中药前处理技
术、中药活性成分或活性部位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以教材内容为
主体,结合出现的提取分离新技术、新方法,新药报批及生产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学院的科研新成果,及时充实中药化学教学内容。在教学素材的积累和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备课水平和讲课能力。中药化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教授好本门课程仅靠书本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参与科学实验,通过自己科学研究实践积累的经验更好地补充、丰富中药化学的教学内容。将自己科研工作中的一些实例补充到本科的教学中去,比如:实验室做的最优的提取工艺的筛选,用到的不同的方法包括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法、水蒸气蒸馏法等;最优的提取工艺的筛选包括液液萃取、临界流体萃取、制备色谱、大孔吸附树脂、离子交换等,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的提取工艺和纯化工艺。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是一个整体,所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同时用在一种药物上,这样可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这充分说明了教学科研相结合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2实验课教学的问题及现状2.1
实验课教学的问题及现状
目前,我校药学院有多个专业均开设中药化学或天然药物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时数比为1∶0.8~1∶1,由实验教学所占权重比可以看出实验教学水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医药高校的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多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选择一些以某类代表性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材进行实验。如“大黄中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氧化苦参碱的提取分离与纯制”
、“芦丁的提取与鉴定”、“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每个学生都配有一本内容系统详尽的实验讲义,实验开始前再由实验指导教师讲解本次的实验目的、原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流程,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预定全部实验内容,实验结束后学生需撰写一份实验报告以作考核之用。实验中所需的原料、溶剂(包括各种溶液、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6月第38卷第S1期显色剂等混合溶剂)、
试剂、仪器等均由专职教师提前准备。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遵循实验讲义“照方抓药”,完全被动、机械地来完成整个实验,对实验不知所以,从不分析实验操作流程,只对实验的成功与否及产品的收率高低有一定的兴趣,而对造成影响的原因和结果不能进行系统性分析,对实验过程不够重视。2.2
改变学生在实验中的状态
现有实验讲义的完整性是造成实验中学生被动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现有实验讲义应进行修改是有一定必要的,例如,目前讲义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实验方法相对落后,因此可对一些验证性实验进行删减;再如,可以改变目前实验原理全部叙述的情形,将以提问的形式代替,让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开始实验;对于操作流程,步骤以填空的形式给出,或一次罗列几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分析选择,比较方法优劣,选择最佳方案后进行实验等。在实验准备时,准备几套干扰仪器,让学生在开始实验前进行实验仪器的选取,这样学生必须通过充分预习,认真思考,才能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完整的掌握,顺利完成实验。也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来改变学生在实验中的原有状态。2.3
开设综合性设计实验
在做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设计实验是一种继续和补充,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5]
。
综合性设计实验是教师事先在上课时给出多种药材,布置多个实验主题,提出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关注方向自选主题,5~8人为一组,共同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方案,然后向老师提交小组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步骤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逐一批阅后,选择其中几种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对其进一
·3·
步完善。教师再根据不同实验主题进一步分组,而后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无论是实验药材的处理,还是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安装,甚至是实验溶剂的选择和配制等一系列操作均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综合性设计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在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制药企业工艺流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采用翻转课堂、微课程、微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大实验考核比重,为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操作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中药化学教学的改革将不断受到重视。笔者将在中药化学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将自己的经验和实践教学联系在一起,使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做准备[6]
。
参考文献
1]匡海学.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林珠灿.基于研究性学习的中药化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9):837-838
3]王华,张忠为,黄晓曼,等.医学课堂教学改革必要性的
调查研究和新教学方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3):110-111
4]孟永海.中药化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专业能
力的培养[
J].药学教育,2013;29(1):39-425]王晓华.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32(9):219-2226]黄建霞,
陈柳蓉,朱卞林.研究型大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J].实验室科学,2010;13(4):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