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
《洋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3)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四、教学思路
洋流部分是高中教学、考试的重点内容,由于高中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归纳总结能力不强,又由于教材中有关洋流的概念、性质、成因、分布等内容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散见于正文、阅读、活动中,系统性不强,所以洋流知识成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难点.教师如果能紧紧围绕地图步步深入;穿插典型案例;指导学生绘图;将课文的结构条理再做以下归纳:一个概念、两个性质、三个成因、四个规律、五个影响,课堂就能化繁为简、生动活泼、清晰明了。
五、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提问复习气压带风带。
2、通过“漂流瓶”的故事情景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概念(一个概念):
1、给出洋流概念并讲解。
2、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二、性质(两个性质):
1、介绍按性质可以划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类.
从名字上看:寒冷的海水定向大规模的流动称为寒流;温暖的海水定向大规模的流动称为暖流。换句话说: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反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从纬度的角度来看,海水从高纬向低纬定向大规模的流动叫做寒流;海水从低纬向高纬定向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暖流。但我们要注意寒流和暖流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
2、 课件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列举所有暖流、寒流,观察寒暖流流向,加深理解。
三、成因(三个成因)、
1、风海流:主要分布在常年有盛行风吹拂的海区及季风影响的海区,
运用“世界洋流和行星风系模式图及风海流的形成图”,可以让学生理解盛行风作用下风海流的形成及流动方向,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洋流最主要的成因类型是风海流\其中信风带推动形成的洋流是赤道暖流,东北信风形成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形成南赤道暖流,西风带推动形成的洋流是西风漂流,北半球分别有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2、补偿流运用“秘鲁沿岸上升流的形成图”,可以让学生理解上升流的形成,再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补偿流的分类:水平补偿流(如、赤道逆流)、垂直补偿流包括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
3、课件播放介绍二战中德国利用密度流的战例,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运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密度流的形成图”,引导学生思考: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水盐度较高(海水浓缩),海面低于大西洋,从而能够很好地分析大西洋海水与地中海海水之间的流动情况,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密度流的形成过程和成因,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该进行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其它哪些海区还存在类似于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典型的密度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与提升。
四、规律(4个分布规律)
1、 通过课件展示“洋流成因示意图”“洋流分布图”等各类型图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逐步得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2、课堂练习讲完后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描绘出主要洋流,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行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出寒暖流的纬度分布规律:中低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寒流;中高纬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大洋东岸)为暖流。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够运用洋流知识解释有关的地理事象,同时还能够通过“洋流成因示意图”、“洋流分布图”等各类型图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及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五、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五个影响):
结合课堂活动材料,应到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一下规律
1、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的平衡都有巨大的作用.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环境等,都与洋流有关。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发生搅动,引起上下翻腾并把海
底丰富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类鱼类到此觅食,形成渔场。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等都是这样形成的。此外上升流也能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以上渔场,巩固并加深印象。
3、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扩大了污染物范围.但也加快了净化的速度。
4、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哥伦布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第二次去,绕了一个大圈,先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向西横渡大西洋。却只花了20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指图说明两次航线所经洋流的不同。总结出利用洋流规律发展航运,有节约时间,缩短运转周期,节约燃料,减少事故等优点。
5、三大洋中,惟独北印度洋与众不同,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环流,即大致为“冬季为逆时针方向,夏季为顺时针方向”。正因为其特殊性,对该地区航运、污染物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成为学生学习和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应以例题作特别强调。
板书设计
一:一个概念
二:两个性质
三:三个成因
四:四个规律
五:五个影响
课后作业
课件展示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有机结合,通过运用地图、典型案例、指导归纳、学生会图,课堂教学适应学生心理状态的需要,从而达成教学发展和学生心理活动发展的同步,教学结构整体效应的有效发挥.学生愉快、迅速、准确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了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板书设计将课文的结构条理再做以下归纳:一:一个概念,二:两个性质,三:三个成因,四:四个规律,五:五个影响,课堂就能化繁为简、清晰明了,且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大大增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