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和外化
解,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内化才会有成效。内化要想收到更好的成效,教育者本人的“内化”及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来说也是一种影响因素,教育者不仅要做到“言传”,同时也必须做到“身教”,“言传身教”其实是教育者本身对教育目标与内容的一种内化和外化的表现,内化不仅仅是对受教育者,教育者本身也要是一个经过内化并将其外显的“新人”(人格魅力)。教育方法对促进受教育者的内化有很重要的作用,足够的逻辑力量、事实力量、艺术力量,以及必要的重复,教育时间的连续性、持续性等等,都是影响受教育者内化的重要的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内在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外化的内在矛盾是知与行的矛盾,即推动受教育者将内化所掌握的思想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形成行为习惯。外化的过程中受教育者自身是主体,这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外化的内在矛盾其实也是内化与外化的矛盾(因为都要经历知、情、信、意、行这样的一个不平衡到平衡,不相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在能动发挥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要求, 通过知、情、意、行的矛盾运动转化的再次的内化和外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相比较于内化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因为外化本身就内含了内化这样一个过程,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外化是知到行的转化过程,知到行的转化,不是自
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习惯这样一个矛盾运动过程的,即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认知是自己的一个知识性的认识基础,这一基础是由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与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接纳者形成的,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基础。但是仅有认知是不够的,当我们对这种认知有相应的情感体验时,(比如说,打人的头部是疼的,不要乱打人,但你不这样认为,忽然有一天你的头被人用瓶子敲了一下,你就会深刻认识到打头部是疼的,不能打头部)我们的认知便会加强,同时生成一种信念(情感是信念的基础)。形成信念并不代表你已经完成了整个转化过程,已经能将认知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和行为习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那么就会变成“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披着羊皮的狼,因此这里需要一个意志的支撑,意志是连接信念与行为习惯的纽带,在意志的努力下,信念成为一种行为,长期的坚持实践,便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只有形成行为习惯,才是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外化也就会得以实现。外化(受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实践外显出来,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束,受教育者处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受教育者新的内化和外化,再认识等等,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同时受教育者外化以后所反馈的信息,对教育者来说也
是一个再认知的过程。 三、内化与外化的关系
内化与外化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其一, 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二, 两者的作用不同。内化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 外化则是将个体的思想动机转变为外在的行为。简言之, 内化是输入, 外化是输出。其三, 内化与外化的成果不同。内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思想, 外化的成果是使人产生新的行为。其四, 内化与外化所用的方法不同。内化主要是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完成, 在内化过程中, 教育主体( 教育者) 处于主导地位; 而外化则主要是通过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的, 在外化过程中, 教育客体( 受教育者) 处于主动地位。两者的统一性表现为: 其一, 内化与外化的基础相同。两者的基础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既谈不上内化也就无所谓外化。其二, 内化与外化的目的相同。内化与外化的归宿点都是为了通过良好行为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其三, 内化与外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内化, 就没有外化; 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 没有外化, 内化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内化与外化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而且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 认识离不开实践, 教育客体是在行为实践中形成思想政治品德
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 外化中也有内化, 行为实践 受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指导, 教育客体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 也就是思想政治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综合作用和巩固、强化的过程。
张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