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荀子对儒家孝道观的继承与发展
论荀子对儒家孝道观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锐游网
第31卷第7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Vo1.3l No.7 2010年7月 Ju1.2010 [文章编号]1004--5856(2010)O7一OO14一O4 论荀子对儒家孝道观的继承与发展 周义龙 (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海南海口 570203) [摘要】苟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正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各国变法相继完成。血缘政治向地域政 治过渡,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开始建立,苟子在继承先儒思想体系的同时,又根据形势发展状况有所增益 和革新,对各家各派学说也有所批判和扬弃,使之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状况和统治需要。表现在孝道观 上,苟子与孔孟在孝道观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多有相异,是既继承又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苟子;儒家;孝道现;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B222.6 ‘ [文献标识码】A 在儒家后学中,苟子堪称先秦后期儒家泰 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斗,他突出孔子的“外王”思想,总集儒家之大 一成,又兼采百家之众长,开儒法合流的先河。他 、在理论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礼治”;另一方面 (一)天经地义 又继承和发展了法家的“法治”,既隆礼又重 在先秦儒家看来,尊老敬亲意识源于人的 法,以隆礼尚法而著称于世。苟子生当战国末 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和天然情感。是对自己的 期,中国社会正面临着重大的转型,从社会结构 身由所出命由所系感恩戴德的报答之心,这种 上看,各诸侯国相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 德性天然地充盈在人的心中,外在的行为只是 动和制度改革,以原始宗法分封制逐步为全新 这种天赋德性的自然流发和感情的真挚流露而 的郡县制所替代,传统的世族、世官、世卿、世禄 已。因此,孝亲应该是子女发自肺腑的真情表 制度迅速瓦解,选贤任能成为当时的社会时尚, 露和义不容辞的人伦责任。亲子之间的关系, 宗法贵族制度逐渐衰落,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 是永远无法选择无法切断的天然血缘关系,对 关系,行政组织代替血缘组织。在这种情况下, 父母的尊敬是对他们人格的尊敬,这出自子女 人们的伦理观念必然发生重大变化。苟子在继 道德自觉;对父母的赡养是对他们生活的照顾, 承先儒思想体系的同时,又根据形势发展状况 这出自道义责任。这两者都不是来自父母权力 有所增益和革新,对各家各派学说也有所批判 的威慑或对宗法关系的畏惧,而是源于人的内 和扬弃,使之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状况和统治需 在良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之为人异 要。尽管同属儒家,苟孟观点又确实有很大不 于禽兽的内在德性本质和道德自觉,既循天理, 同,而苟子本人对思孟学派亦多有诟病。表现 又顺人伦。子女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天经地 在孝道观上,这种冲突与背离是显而易见的。 义的,无可分辩,无法逃避。苟子继承了先儒的 总的来说,苟子与孔孟在孝道观上既有相似之 这种观点,苟子认为:“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 处,也多有相异,是既继承又发展的关系,这主 之亲。”(《荀子・非相》)在他看来,人异于禽兽 [收稿日期]2009—09—16 [作者简介】周义龙(1975一),男,江西临川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第7期 周义龙:论苟子对儒家孝道观的继承与发展 l5 在于:禽兽有父子之名而无父子之亲,而人不但 有父子之名,还要有父子之亲,因为孝亲敬老是 人之为人异于禽兽的最起码的道德情感和伦理 意识。《苟子・荣辱》日:“下忘其身,内忘其 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那些不懂孝亲尊老的人在儒家看来品行极端卑 劣,简直猪狗不如。 (二)诸德之本 先秦儒家认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也”(《孝经・ 宗明义》)“孝”是诸德之本,教 化之源。“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礼记・中庸》),是规范亲亲、尊尊的等级秩 序的和谐的内在要求,是制定礼制的依据和来 源。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的和谐是孝礼制 定的根本目的。既然“孝”是其他道德范畴生 发的前提和根本,是德性教化的起始和源头,是 加强道德修养,完善理想人格的“内圣”途中的 起始步骤,那么,只有首先做到了“孝”,才有资 格谈到其他道德品质。苟子认为:“长幼有序, 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故仁者,仁此者也;义 者,分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悖慎此 者也。”(《荀子・君子》) (三)孝有等差 在儒家看来,“孝”应该是有等差的,因为 外在的“孝”源于心中的“爱”,而深情爱意又是 有等差的,对象不同,爱意有别,而爱意有别,则 孝有等差。孝礼的起源和作用是在于明上下尊 卑贵贱亲疏之分,在日常生活中维护人伦秩序, 上下有序,贵贱有别,贫富有分,贤与不肖有异。 表现在家庭中是父子有序,夫妻有分,兄弟有 异;表现在国家中是君臣有序,贵贱有分,贫富 有别,使得“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 有称者也”(《苟子・礼论》)。苟子认为,在亲 属的丧期内,不同亲等的亲属所需要尽的义务 可谓天差地别。苟子说:“三年之丧,何也? 日: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 (《荀子・礼论》)在丧礼的过程中,通过五服之 制,棺椁重数,服丧长短,来区别宗族内部的身 份等级和与死者的亲疏关系。 (四)养敬兼具 先秦儒家不但强调子女奉养父母的外部行 为表现,而且尤其强调子女爱敬父母的虔敬态 度和真情实感,认为孝敬父母是基于爱心敬意 的一种具有高度理性精神的自觉行为。“食而 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孟子・尽心上》)曾子日:“孝有三:大孝尊 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大戴礼记・曾子 大孝》)曾子以为所谓孝道可分为三个层次,最 高是敬亲尊亲,其次则是不使父母有所耻辱,而 最低限度是能养父母。苟子也强调对父母的孝 不只有“养”,还要有“敬”。他认为,子女应该 有忠厚之心,敬顺之情,孝养之行,对父母做到 “致爱而致恭”(《苟子・君道》)。与此同时, 苟子又倡导父权至上,认为只有树立父家长的 权威家庭才能和谐稳定,认为“父者。家之隆 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 重而能长久者”(《荀子・致士》),“君臣、父 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 (《荀子・王制》)。要求父子之问秩序井然,尊 卑有序,这样方能家庭和睦,秩序稳定。同时, 苟子认为:“忠臣,孝子之极也”(《苟子・礼 论》),忠君就是孝父的延伸,这是苟子联系当 时的社会实际而提出的新的观点,为他的君权 至上理论提供了逻辑前提和理论依据。 (五)孝慈对举 先秦儒家通常“慈”“孝”并称,强调双方对 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先秦儒家在大力倡导“子 孝”的同时,要求为父恪守“父慈”的原则,尽到 为人父的责任与义务。“君仁”对应“臣忠”, “父慈”对应“子孝”,互为因果,双向互动。“为 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礼记・大 学》),不是单方面强调某方的权利或者责任, 而忽视另一方面的权利或者责任,而是要求君 臣亲子双方能够权责对应,对双方都提出具体 要求。同孔子、孟子观点一致,苟子也慈孝并 举,提倡父子应该相互对等相待,强调亲子相互 之问的权利和义务:“请问为人父?日:宽惠而 有礼。请问为人子?日:敬爱而致文。”(《苟 子・君道》)重视亲子之间相互扶助的对应责 任关系,这既对先儒孝道思想观点继承,又有所 发展,在父子亲情之中加入了利害因素,强调亲 情外的互相借用的利益关系。荀子明确地提 出,父子君臣关系“片立而乱,俱立而治”(《荀 子・子道》),只有把父慈与子孝结合起来才有 可能实现家国太平。尽管为了适应特殊的社会 背景和时代需要,苟子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 16 哈尔滨学院学报 顺从,但他并没有因此剥夺子女应有的权利。 先秦儒家虽然极为重视和推崇孝道伦理, 二、在实践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一)忠恕行孝 强调孝道的教化功能和社会功用,但并不赞成 某些过分的、违背常理常情的举动,主张因事制 礼,提倡既无过又无不及,强调合理有度。儒家 强调当父母有错不改正将身陷不义的时候,子 女就应该出于对父母的敬爱与关切而应该加于 谏诤,“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 先秦儒家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求坚 持忠恕原则。要既“忠”且“恕”,尽己成人之谓 “忠”,推己及人之谓“恕”;既做到“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论语・雍也》), 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 (《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但同时也应该注 意分寸,把握火候,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在 (《论语・卫灵公》)。就亲子关系来说,先秦儒 家认为:“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礼记・ 中庸》)人希望自己的儿子孝敬自己,首先要孝 敬自己的父亲,只有自己身体力行,方能为子女 效法。否则,“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 恕也”(《荀子・法行》)。“不能生养人者,人 不亲也”,而“善生养人者,人亲之”(《荀子・君 道》),父母生养子女是子女侍奉父母的前提, 如果为人父母不能或不善生养子女,也就难于 得到子女的亲爱敬重,因此要求做父母的站在 子女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 这也是行孝的忠恕之道。 (二)通权达变 先秦儒家高扬中庸之道的为人处世原则, 但并不是委曲求全和折中调和,而是要求适度 而中,强调“执中”,就时而发,适可而止,不偏 不倚,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君子之中庸也,君 子而时中”(《礼记・中庸》)。儒家认为行事要 合乎时宜,顺势而变,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 机结合。萄子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恭敬,但 同时要求子女不能盲目屈从,而应该做到“审 其所以从之之谓孝”(《苟子・子道》),明晓权 变、灵活机敏。苟子认为:“孝子所以不从命有 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 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 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 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不可以从而 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 信端憨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荀子・子 道》)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的是礼法应该顺 应天道,合符人心,可以而且应该变通,正如苟 子所说的:“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 于人心者.皆礼也。”(《荀子・大略》) (三)合理适度 儒家看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微谏不倦,听从 而不怠,欢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谓孝矣”(《大 戴札记・曾子立孝》)。父母有过错,做儿女的 应该委婉奉劝,晓之于理,动之于情,切不可轻 率顶撞,无论如何也不要触忤和冒犯。荀子也 认为,若父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儿女则应该 谏而不逆,等到父母高兴时再谏不迟。在丧事 方面,提倡讲究节制,适可而止。儒家认为,作 为古代通丧的三年之丧的丧期的设定是因为子 女免于父母之怀得需三年,因此,子女应该为父 母守丧三年为期,不可减少,对宰我希望减丧为 一年,孔子骂其“不仁”;也不必增加,丧期年限 到了就应该除丧,否则属于违礼。苟子认为,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苟子・大略》), 父母五十死时,也不算早亡了,不必捶胸顿足, 若父母七十死就算寿终正寝,只要披麻带孝就 可以了。 (四)事死如生 对于孟子“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 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的重死轻生的 观点,苟子认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 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荀子・礼论》),丧礼 应该是妆饰死者和送往死者时,像他依然活着 那样,做到“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终始一也” (《荀子・礼论》)。如果“厚其生而薄其死”, 则“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 倍叛之心也”(《荀子・礼论》),为不孝之举,叛 逆之行,把那些“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 之者,不哀不敬”的人视为“嫌于禽兽矣,君子 耻之”(《苟子・礼论》),理应遭到谴责和唾弃。 另外,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伦理 制度的需要,以阳儒阴法为特色的苟况把区分 是非注人孝的观念,他说:“入孝出弟,人之小 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 第7期 用义龙:论萄子对儒家孝道观的继承与发展 l7 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昔日在 孔子看来为“仁之本”的“人孝出弟”,在苟子看 来,却不过是“人之小行”,“上顺下笃”也不过 是“人之中行”,只有“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 包含了先秦其他思想流派尤其是法家思想的内 容,这也代表着未来儒家思想的理论进程和发 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王长坤.论苟子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吴艳华.王岱舆的孝道思想——兼论其与儒家孝道 思想之异同[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5). [3]闫建华.孟子苟子对孔子孝道观的继承和发展[J]. 父”才是“人之大行”,认为父亲与君王的命令 只有在符合“道”与“义”,也就是符合家、国的 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子、臣方才应该遵从 执行。这样,在孔孟认为的血缘亲情至上的思 想到了苟子这里就成了“大义灭亲”式的仁义 沧桑,2006,(5). 公道至上了。已然超越了“孝”与“忠”的对立, [4]黄开国.先秦儒家孝论的发展与《孝经》的形成 保持了“孝”与“忠”之间的适度张力。因此,苟 [J].东岳论丛,2005,(3). 子的这种“从道不从父”式的“大义灭亲”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溢出了儒家思想框架,明显 责任编辑:苑 昕 Xunzi’S Development on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Filia Piety ZHOU Yi.1ong (Haikou Economic College,Haikou 570203,China) Abstract:In Xunzi’S time,Chinese society was facing a vital transformation.Kingdoms ifnished their own reform.The family politics was changing into regional politics.The autocrat- ic monarchy was established.Xunzi,learning from former Confucian philosophy,took and gave up philosophies from other schools.He modiifed or changed philosophies to correspond the SO— cial reality and the need of ruling class.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Xunzi’S and Confucian philosophy on filia piety,which is a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idea. Key words:Xunzi;Confucius;filia piety;inherit;developm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