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幸福》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究并领悟“幸福”的内涵,唤醒生命意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命的未来应当怎样享受幸福?渗透人文教育。
2、着重训练语言的表达以及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
3、初步训练思维的辩证性。
教学重点:讨论怎样享受幸福,训练语言表达以及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
教学难点:唤醒生命意识,探究并领悟“幸福”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访。天晴了,老婆婆要着急,因为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又要着急,因为担心开染坊的女儿布晒不干。整天在忧虑中过着一种不快乐不幸福的生活。后来有人来对老婆婆说: “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精神上开始愉悦了,天天沉浸在一种幸福中了。
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角度去想就不同了,你们说说老婆婆变得快乐幸福的原因是什么?来自于别人
1 / 14
的提醒(板书)【板书成为:提醒幸福】
看来幸福有时确实需要别人的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幸福,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溜走。凑巧的是,在我们学习的这本书中有个叫毕淑敏(板书)的女作家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提醒幸福”,早读时我已经要求同学们反复读过这篇课文,在文中,她大声疾呼:“请从此注意幸福” (板书)
二、研习课文:
(一)请同学们看第138面倒数第四段。
(二)以前有人提醒过你要注意幸福吗?(没有)生活中先哲们是怎么提醒我们的?(第138面倒数第二段)就是没有提醒幸福。看来毕淑敏就成了提醒幸福的第一人了,她可以向国家申请发明专利权了(笑)。说笑归说笑,我们还是回到正题。
1、①既然她提醒我们要注意幸福,那她是怎么看待、认识幸福的呢?(板书)
请同学们用“幸福是……”(板书)的肯定判断句式,改造课文中的相关语句。看看课文中有多少个句子可以被改造。
(1)幸福是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相依相伴。
(2)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3)是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
(4)是朦胧的、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的甘霖。
2 / 14
(5)是披着本色外衣的亲切温暖。
(6)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
(7)是守候在年迈父母膝下的时光。
(8)是生命中的黄金。
(9)是现在的每一分钟。
(10)是曾经生活过。
……
(学生发言并不要求以教师预拟的为准)
②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的幸福感觉呢?
明确:幸福是成功的喜悦,是失败后的安慰;幸福是妈妈唤我回去加衣裳,是朋友一双温暖的手;幸福是战胜困难的兴奋,是老师的谆谆教诲
2、幸福的确是美好的妙不可言的,作者在课文中使用了许多大量的比喻。请同学们用“幸福像……”(板书)的比喻句式,找出课文中使用过的喻体,并说说作者选用这些喻体的表达作用。
(1)幸福像皎洁如银的月光。
(2)幸福像令心灵震颤的音乐。
3 / 14
(3)幸福有时像散发清香的露水。
(4)幸福像水龙头慢慢流出的水。
(5)幸福像披着本色的外衣。
(6)幸福有时像小小的矿石。
(7)幸福像黄金。
(8)幸福像可大可小的梯形的切面。
(9)幸福像春天泛起的茸茸的绿意。
(10)幸福像纯净的酒精燃烧的淡蓝色火焰。
(11)幸福像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到的太阳。
明确:这些喻体既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又是人们生活各个侧面的反映。很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幸福这一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珍惜幸福的真诚告诫。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感性,有创意。
(三)从同学们的回答来看,幸福是如此美好,可她又是那么隐蔽,让我们不能轻易发觉,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和特点,大家一起说说她的征兆和特点是:
(四)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感知幸福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40面最后一段至141面1—3段,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三个幸福的时候。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4 / 14
(五)拓展对幸福内涵的进一步认识。
(六)再思考一下,从这几个段落中,你们能否概括一下感知和享受幸福需要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明确:“丰收的季节,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灾年,我们还有漫长的冬季来得及考虑这件事。”-------放得下、丢得开的自信与豁达(板书)
具备了这些心理素质,我们就能创造幸福,尽情的享受幸福。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也可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感受幸福的心灵” 幸福不用刻意追求,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要板书),幸福就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悄然降临在你身上。
三、讨论:
古人说“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些无不都在提醒我们时时考虑将来,而毕淑敏却要我们及时把握现在,把握幸福,享受幸福,那么是否只看重眼前的欢乐,而不去管将来的愁苦呢?
明确:这需要从作者的写作原因出发去研究,作家是看到很多人在忧虑将来的愁苦时忽略了眼前的幸福,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而并非讲的只是要眼前的欢乐。其实,我们旱就知道天凉了就应该多加一件衣服;下雨了就应该注意路滑------我们明白应对一些灾难的方法,也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只是我们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过于提醒苦难而忽视了幸福,所以作者才呼吁提醒幸福、感受幸福(板书)。提醒幸福,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幸福来自于别人的指点;二是幸福来自于自己的感受。
四、小结:
毕淑敏既是作家也是医生,还是一位心理专家,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前往绵阳灾区的北川中学,那儿的学生知道她是《提醒幸福》一文的作者,就让她讲讲她的这篇文章,她就从写作此文的初衷谈起,她说大
5 / 14
约20年前,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国外的一家报纸,面向民众征集“谁是最幸福的人”的答案。回信纷至沓来,报社组织了一个各方人士汇成的班子,来评选谁是最幸福的人……讲到这里,她稍稍提高了声音,问道:大家说说,那谁是最幸福的人呢?她的本意是说当年的报纸会征得怎样的答案?但孩子们以为是在问他们:现在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结果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孩子们一个个地站起来发言说道,我们还活着,这就是幸福。我们还能上课,比起我们死去的同学们,这就是幸福。全国人民这样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这就是幸福。我们的翅膀上驮着天堂亲人们的希望,我们要高高飞翔,这就是幸福……”凭着一名心理医生的判断力,她认为那些孩子绝对是非常真诚地这样认为的,没有任何人事先授意他们。经历了一场旷世悲剧的孩子们竟能说出如此动人的话,这绝对是对生活用心感受过的,其实只要有心任何时候幸福就会充盈我们的心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人,就算我们一无所有。就让我们再次齐读倒数第二段来结束这节课吧!
五、板书设计:(略)
《提醒幸福》教案设计
授课人:张延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作者独特的幸福观。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3.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学会运用恰当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6 / 14
让学生领悟幸福“无处不在”,树立健康乐观上进的幸福观。
【教学难点】
“幸福”为什么要“提醒” ,正确地领悟幸福。
教学内容和步骤
D一、预习课文。
1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怅然()惴惴不安()谆谆告诫(
甘霖()祈盼()袅袋婷婷 )熠熠夺目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枕戈待旦南辕北辙瞻前顾后
温馨相濡以沫荣辱不惊踌躇
二、学习新课。
7 / 14
1.检查作业。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
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
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
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8 / 14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
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
该放在一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
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
“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
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踉着不好的东西。
B.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
理,那又会怎样?
9 / 14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一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
暴”则恰恰相反。
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
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习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习。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B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10 / 14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儒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
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
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I-.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
学知识解说一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一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
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平凡的人事中。
因而可以看出,张浩以为的幸福是和平、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
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
11 / 14
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一些句子。配合作业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无生就会的,比如天
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
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
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
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是
“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入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无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
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
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12 / 14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
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校”,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
铁般的内核”即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
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
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七、总结。
1.作家说的要时刻“提醒幸福”,你觉得有道理没有?
不做统一答案,但要能理解幸福确实无处不在,要能感受平凡生活中的幸福,也确
实要时时提醒自己。
13 / 14
布置作业题:
对课后作业中的第一大题的第2小题写出书面答案,字数各在50字以内。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