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在我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美国近期战略重心加速东移,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动作频频,传递出怎样的信号?美国重返亚太地区将使中美关系中竞争的一面加剧。虽然美国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目的,但这一系列的做法对中国的指向性很明显。
但是美国是在全球战略收缩的态势下转向亚太,这与冷战后美国全球扩张态势下的东西辗转大不一样。中国正在采取“走出去”战略,不仅走到亚太,还在走向全球每一个角落。中国的海外投资正在重塑世界经济版图,中国的务工人员、留学生和旅游者已然是国际上最大的流动群体,中国的海外利益已经与国家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经济上的“走出去”,必然是军事上的“走出去”。而美国的全球收缩,无疑有利于中国全方位的“走出去”。
那么,美国重返亚太对我国是挑战还是机遇?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倪峰:美国近期在亚洲频繁动作,高调重返亚太地区,目的就在于试图维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领导地位。正如希拉里所言,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更应该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要实现这一点,美国必须维持其领导地位,因此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行动。中国一方面需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也应沉着。虽然两国在亚太竞争加剧,但未达到如同美苏冷战时期的强度。美国主要目的是与中国争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中国仍应继续坚持走睦邻的周边政策,但同时也应捍卫自己的利益。
联合演习暗中剑指中国?
2011年,越南、菲律宾等国纷纷以“进取”姿态挑起南海纷争,美国高调渲染“重返亚太”,日韩等国加强与美安全同盟。一时间,中国周边似乎“狼烟四起”。不少媒体和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周边环境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中国推行了10年的“与邻为善、以
1
邻为伴”睦邻政策失败了。美军过去一年在亚太连环举行联合军演,覆盖整个西太平洋地区之余,演习时间近乎贯穿全年。美军又不断增加及调整亚太军事布局。美海军作战部今年宣布,将把海军1/3战舰转移至西太平洋,意味日后西太平洋靠近中国一侧的美军战舰数目将近100艘,相当于海军半数兵力。
奥巴马政府从上台伊始就强调“亚洲外交”,其核心用意就是强调美国不会因为中国的崛起而对中国示弱,坐视中国在亚洲的“势力扩张”。但新时期中美关系极为复杂。对于中国,美国既难以使用武力加以征服,也难以使用经济手段加以遏制和封锁。
美国今年的《国防战略指南》明确提出将战略重点移至亚太。美国国防部公布的《2013财年国防预算》在减少欧洲兵力、抽身两场战争的同时,却强化了亚太地区的兵力部署,强调发展针对中国的“空海一体战”能力,以便保持在东亚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环境中作战的优势。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这次转向亚太开始落实在行动上了。
其实,美国转向亚太不可避免。作为本世纪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亚太有世界排名前三的最大经济体美国、中国和日本;有最具活力的新兴国家中国和印度;有上个世纪崛起、威风仍存的“四小龙”;还有崭露头角、潜力无限的印尼和越南。同时,亚太也是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对比情况最复杂,国家关系最不确定,热点难点最多,格局和结构演化最迅速的地区。对亚太是不是重视和肯不肯投入,将决定每个国家21世纪的命运。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亚太,此次高调转向不过是一次再强调而已。
亚太是最多元、多样、多机制、多力量中心的地区,也是率先迈向多极化格局的地区。美国就是想把中国周边中小国家组织起来遏制中国,未必能做得到。中国是其一半邻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亚太国家普遍希望中国持续发展,从而不断从中获益。一些国家在大国之间搞点平衡策略不足为奇,但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希望中美对抗并愿意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
2
急先锋。中国已经超越了可以被孤立、被包围的阶段。只要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
总之,美国重视亚太是必然,美国收缩全球集中于亚太是机会,美国拉拢别国包围中国是徒劳。只要中国把稳和平发展的大目标,就应该有充分的战略自信,表现出更多的从容淡定。中国应因势利导,以静制动。在亚洲,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有着及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重返亚太,但毕竟不是亚洲国家。因为只要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赢得十年左右的高速发展,亚洲“人和”的天平必定会向中国方面倾斜。
因此,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对美战略的正确选择应是:因势利导,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此外,对那些积极呼应甚至高调呼吁美国重返亚太的周边国家,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对那些在美国的策动下不断找中国麻烦的周边国家,更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与克制。目前的中美关系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今天中国的GDP已是世界第二,是美国的最大债主和第三大出口市场。有一位美国观察家指出:“此前,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之时与那么多想遏制其发展的国家发生如此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拉动力已经超过美国,许多国家与中国经济上相互依赖日益加深,无不指望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在军事上依靠美国,在经济上依靠中国的格局,在未来一个时期不会发生改变。
此外,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国际社会所作的贡献,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制衡、规范和引导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对华的主要举措。由于地理上相隔太远,美国充当亚太地区的平衡者和调节者的主要途径有:建立跨太平洋的伙伴关系和机制;美国还力图在各种合作框架中要求中国按规则行事,如希拉里说:“我们在前进过程中将继续把同中国的关系置于一个更广泛的地区性安全同盟、经济网络和社会纽带框架内。”
3
中日韩经贸合作更加紧密
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国(韩国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6个韩国人当中,就有1个人涉及对华经贸有关的事务。
我国也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对外投资首选地,日本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日本同其他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国家的贸易额占其总贸易额的27%,而同中国一国的贸易额就占了总额的27%。2011年以来,亚洲经济逐步恢复,中日韩合作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好态势。
中俄合作的质量与规模在同步提升
一方面,两国的经贸合作迅速增长,2011年1~10月,中俄贸易额达6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8%。中俄双方一方面商定2015年将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2020年提高到2000亿美元的新目标;另一方面,双边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对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莫斯科格林伍德国际贸易中心建成并投入试运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经济现代化领域合作备忘录。
和平、稳定、繁荣的边界正在形成
我国陆地边界总长约22000公里,陆上接壤邻国14个,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陆地邻国最多的国家。经不懈努力,我国以和平谈判的方式,逐步、妥善地与12个陆地邻国(印度、不丹除外)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勘定了90%的陆地边界,有力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与邻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4
目前,我国与周边邻国通过协议开放的边境口岸已达近百对。作为中国与邻国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口岸的开辟既是兴边富民、沿边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国内政策的需要,也是我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体现。随着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中国在规范口岸管理、不断增强口岸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等方面仍在不懈地努力。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