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设计
戴海荣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的情怀。 3.正确看待奉献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形象化的语言。
【教法介绍】探究式。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将课堂较多的时间放在学生对文中不理解之处的探讨上。
多角度阅读法。在教学中提倡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中的行道树形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音乐视频:好大一棵树 伴奏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依次展示相应图片)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仰视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走近《行道树》,透视它的内涵。教师板书课题。同时问,什么是行道树?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本文作者是张晓风(图片),她是“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台湾散文家。再来选择——
下列加点词的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贪婪(lán) 堕落(duî) 冉冉(rǎn) 点缀(zhuì) ....B.烟囱(cōng) 苦熬(áo) 夜暮(mù) 牙龈(yín) ....C.固执(zhì) 装饰(shì) 给予(jǐ) 繁弦急管(xuán) ....教师评价预习。 二、明确目标,行为导航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的情怀。 3.正确看待奉献的价值。 三、整体感知,概括形象:
(一)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诵课文,提炼关键而有表现力的词语,参照示例,采用第一人称,介绍行道树的形象。
示例: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
(二)学生听读课文,之后,运用关键词语,感知行道树形象。
(学生举手回答)这些关键词语,该如何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仔细聆听行道树的内心独白,体会行道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鉴赏探究
(一)现在,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注意--(幻灯片:提示:一定要充分利用原文,借助上下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句子做标志。 (二)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用下列形式质疑。(幻灯片:“焦点访谈”:读了 ,我不理解 。) 本环节采用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如有难处,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的方式进行。
问题预设:
1.“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
(“其实”表明,知道站在这里就会有所牺牲,但仍然这么做,可见行道树认为这种奉献是值得的。也由此可见其精神的可贵。)
2.“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形成了对比。不求人们的热烈关注,不求人们的理解和褒扬,他们的奉献和追求是无言的,是默默无闻的。) 板书:默默无闻
进行到这里时,教师点拨:行道树的生活现状和生活态度与人类作对比。板书:与城市的人们对比 人类:繁弦急管,灯红酒绿;早已习惯污浊。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苦熬;固执的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迎接太阳,迎来光明。突出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3.“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尽管不被理解,不被关注,还是充满热情地去拥抱太阳,为人们迎来光明,这种奉献是无怨无悔的。)板书;无怨无悔
4.“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贪婪”不知满足,人的不满足,恰是行道树最大的满足,这种奉献是无私的。)板书:无私
5.“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 (“固执”表明这种奉献是执着的。) 板书:执著
6.“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居然”指他们原本不应该在这,他们离开了自己的生命本位。这里的“堕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堕落”不同,它是行道树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较说的,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他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这也是行道树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幽默的自我解嘲说法。)
进行到这里时,教师点拨:行道树的生存环境与同类作对比。板书;与原始森林的同伴对比“无疑”表明他们十分清楚这是一种怎样的牺牲和付出,而这恰恰表明了这种奉献是心甘情愿的。板书:心甘情愿
7.“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中“悲凉”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 (行道树对人们习惯污浊,并不珍惜清新,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的现状感到难过。) 遇到以下问题深入质疑探究
8.“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学生讨论。教师归结、点拨: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的是神圣的事业。板书:神圣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教师归结、点拨: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板书:痛苦
如何理解“深沉”的含义?板书:深沉
教师归结、点拨:它们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板书:奉献)。最终,有所获得,就是奉献的幸福与快乐。(板书:幸福与快乐)
教师:真可谓:在追求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9.“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教师:在同一句话中,忧愁与快乐是否矛盾?为什么?角度不同。A小组讨论:忧愁指什么?B小组讨论快乐指什么?
归结:忧愁: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
快乐:制造清新、勤生绿叶、献出浓阴、迎接太阳
五、归纳总结
(一)行道树为人类作出了许多贡献,虽然身受痛苦,但仍然执著地为人类服务。那么,文章仅仅是为了写树吗?
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板书:奉献者形象 这种写作手法叫 借物喻人。 (二)你认为文中最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找出后,学生齐读。 (三)用一句形象的话总结本文。
指名朗读课文,再次感悟行道树的精神,体会形象的语言。 六、拓展延伸
(一)请用精彩的一句话表达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二)社会生活中也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个人或团体。举例说明。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的生命可以轻于鸿毛,也可以重于泰山。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长久,而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我们要做一个像行道树一样的人,为社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自己的人生大放光彩! 八、写作借鉴: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归纳:拟人修辞、运用对比、首尾呼应、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 九、作业布置:
1.利用网络,搜集“无私奉献”的人物事例,简写在摘记本上。
2.作者用行道树的口吻展现了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让读者深受感染。请同学们也以这样的口吻来写写我们周围有生命的事物。题目自拟,字数400左右。
板书设计: 迎接光明 神圣 献出浓阴 制造清新 无怨无悔 与原始森林的同伴对比 无私执著 行 道 树 痛苦 心甘情愿 与城市的人们对比 默默无闻 奉献者形象 深沉——奉献→幸福与快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