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职生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中职生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来源:锐游网
浅谈中职生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中职生入学成绩差,是中考的失败者,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感、厌学、害怕考试、害怕与人交往。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障碍,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或某种挫折后,不能冷静地从自身找原因,而是通过破坏公物、打架、逃课,甚至跟老师顶嘴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

中职生多数处于青春期,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独立自主意识增强,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大、矛盾多,是一个“多事”的阶段。但他们明辨是非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易冲动、理智差,易悲观、泄气、绝望,不愿受别人的管束。

而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能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二、在体育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方法

如何通过体育课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下从四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看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和信任之情。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关心每一个学生,认真

对待和设法满足每一个学生正当的需求。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考虑,仔细回答。还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情,如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教师还要尽可能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懂得自己的体验,能够知道自己的孤独,能够懂得自己的失望,能够理解自己的生气等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负责、尊重之情,不仅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爱,也为亲密真诚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结合体育课堂特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体育课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例如体操和队列、队形的练习,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再如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它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和合作。同时,游戏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灵敏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3.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体育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进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学生在身体活动进程中的行为、

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新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心理新问题,正确引导,及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在上小学的时候跳高摔伤过,所以一见到杆就害怕。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他消除胆怯心理。首先,可以和他谈心,告诉他小时候受过伤,现在害怕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必须要勇敢地面对,不能躲避困难,不然很可能会发展成‘恐(跳)高症’,也会给生活带来不便。然后在课堂上,让班里体质较差的学生做示范,又故意布置一名同学,让他跳过去后摔在垫子上,证实只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也不是随便就能受伤的。进一步消除他的胆怯心理,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下,她终于战胜了自己,跳了过去,我想这可能成为她一生的财富。 4.因材施教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对那些孤独怪僻的学生,我们首先应该调整他们不合群、不善交往的目前状况,为他们选择排球、篮球及拔河等集体项目。这些群体性的运动项目有利于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逐步适应和同伴交往;对于那些性情急躁容易激怒的学生,可让他们多下棋、慢跑等;对那些自负好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爱争强好胜的优点和一些不足之处,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武术、体操等项目,也可以找一些实力超过本

人的对手打乒乓球、羽毛球,不断提醒他人外有人这个不变的道理。 总之,中职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当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跨世纪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环县职业中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