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对比式阅读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对比式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 原阳县第一初级中学吴利娟闫聚珍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而语文作为一种基础性学科,阅读就显得越发重要了,更甚乎,阅读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相应的,对比阅读也就成了人们通过语文的平台认知、了解世界的绝佳窗口。
对比式阅读是指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边对比边分析,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的异同点来把握文章的各自特点,其本质特点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集合了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等多种能力。在对比中,师者有目的的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对照,鉴别,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更深刻的层次上探究课文的本质特点,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认知更充分,深刻,精确,看到差异,把握特点,继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综合、联想和想象等能力。
古语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对比式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利用“比较”这一锐器,读得多、读得快、读得好。教师也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材料,发现其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联系,然后围绕材料特点,在多种联系中抓主要联系,选择好突破口,确定好对比点,调整好对比“焦距”,变思维“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懵懂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可教师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对比阅读呢?愚以为可从如下几点操作:
一、经度式对比阅读法。
经度式对比阅读法,也就是古今对比、历时对比、渊源对比,比较对象主要是不同时期的读物。教师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创作的作品,或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了解变化原
因。这类比较,便于加深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透过表象探究实质,提高透视事物的能力。例如现代作家林莉的短篇小说《小巷深处》一课,作者巧妙地把文中“我”对盲母的感情变化作了今昔比较,由儿时的“满足”到上小学时同伴嘲笑带来的“厌恶”,再到到县城上学不回家的“淡忘”,而更让人揪心动容的是老婆婆一番话之后的那份“感动”与“悔悟”,(满足—厌恶—淡忘—悔悟)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加以情节的串联,使文章呈串珠式的多点对比结构,使学生更好、更深刻的理解了文
章,开拓了思路,掌握了知识。 二、纬度式对比法
纬度式对比法也叫共时对比法,即从同类作品中寻求差异。如余秋雨与郦道元之《三峡》,前者忘醉于历史的沉吟,在文史的曲线上寂寞的跳动。相比之下,郦道元则是探奇访幽,于国之雄浑中彰显大爱。纬度式对比包括同一作品内人物或形象的对比,也包括不同作品人物的对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与《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还有同一题材不同作家作品的对比,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中外作品的对比等,它还可以具体分为:
A、同题同文的比。
“题”即话题,主题,即在同一作品内人物或形象的比较。如《曹刿论战》中曹刿的睿智、运筹帷幄与鲁庄公这一肉食者之“鄙”的对比。语不出文,就能解读到文意真髓。譬如还有《我的叔叔于勒》,面对金钱,各个人物也可谓是洋相百出,对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制度的批判,寓庄于谐中已做了深刻的批判。
B、同题不同文的比
教师把相同或相似的文本或学习材料一起陈列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分析,通过对比,解读不同作品中相同的因素,由求出“大同”到比出“小异”,把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比的选择点上可从题材上去比,可从表现手法上去比,还可从语言上去比等等。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通过同向比较,求出其大同在于抓住“农家做客”的特点;比出小异在于前者更侧重表现老
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后者更侧重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农村生活的热爱。
C、异题同人的比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作品的分析,通过比较使学生对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连环习作的出现有更深层面的解读。比如,明白了杜甫历经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在饥饿与困苦中沉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后,就不难解读出平息战乱后“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欣喜与“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归家之急切的快感!有了这样的比对,同学们的理解又怎会单单停留在那场战争,那位老者之上?一份思索,一份慨叹相信便也情由心生了吧!
D.定核心,多视点的比(多角度对比)
即以其一事物或人物为核心,进行多角度比较。比如为揣摩《鲁提辖拳打郑
关西》中鲁达的性格,可以以他为核心,把李忠的吝啬、磨蹭与鲁达的大方、豪爽;把郑关西的欺压百姓与鲁达的嫉恶如仇、打抱不平等一一比较。这样,鲁达的完整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
当然阅读对比也要采用适时的时候,也就是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去比,如果为了烘托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阅读,比较阅读应该安排在课堂起始阶段。如果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在教学进程中向学生提供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如果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可以在课后提供比较阅读材料。如果为了总结规律,复习旧知,最好把比较阅读安排在课后。
如果说阅读是语文的花圃,那对比阅读就是那朵醉眼的花,最亮,最艳,花香又最浓郁!走在教研的路上,一路风尘一路歌,而对比阅读也会以他特有气息成长壮大在语文的改革之路上!
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中学语文对比式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课题编号:教基研【2014】795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