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森林公园开发对比
2.1 美国的森林公园规划建设
美国森林公园规划指导思想
美国国家公园规划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总体规划(MasterPlan)、
综合行动规划(ComprehensiveActionPlan)
行动决策构架(FrameworkofDecisionMaking)
3个阶段
规划工作的重点 由以经济和美学价值为导向的旅游设施建设和视觉景观规划,
转向为 以如何更好地保护资源为导向的资源管理规划。
现阶段评价国家公园的主要内容包括
自然地理的代表性、
生态系统的价值度、
景观价值以及游人喜爱程度等,
表明国家公园功能重心由景观欣赏利用向生态资源保护转移。
美国国家公园的设立标准包括
资源特征方面具有国家意义(NationalSignificance);º
开发建设层面具有适宜性和可行性;»
行政管理上要求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直辖,并拥有详细的管理方案或手段。
美国国家公园规划工作层次、程序及内容要点
美国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决策强调规划工作内容的层次性;
规划过程全面引入公众参与和中期管理机制;
注重多方案的比较和多学科背景规划决策队伍的组织。
美国国家公园现阶段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软性规划和硬性规划2个方面。
软性规划主要指解说、游客服务、教育、资源管理、监督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规划;
硬性规划主要指对物质设施方面的规划,包括道路、建筑物、基础设施等;
规划重点偏向于软性规划的内容,突出资源管理的目标
社区及利益相关者驱动机制的研究与执行
详细分析土地所有者(部分的利益相关者)从资源保护中能够获得的所有可能的利益,并以此作为土地所有者保护资源的驱动因子。研究良好的社区、杰出的资源、非凡的景观之间的关系,建立诸如付费、税收信贷支持、多渠道基金援助、政策保护等多种切实可行的驱动机制,最终达成与社区一起共同保护资源的目标。
2.2 美国国家公园的规划理论与方法
包括游人机会序列理论(ROS)、可接受改变的限度理论(LAC)、游人体验与资源保护方法(VERP)、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场地保护计划(SCP)、游人影响管理(VM)法、土地适用性评价方法(LSA)、土地分区管理(Zoning)、环境社会影响评价(ELA),UET(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等。
2.3 加拿大国家公园的规划理论方法
1972年以后,加拿大国家公园的价值取向由初期的游憩利用转向生态保护
即保护和维持国家公园的生态完整性,将游憩限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以及对环境产生非消耗性的活动。
其规划程序与美国十分相似,包括4个阶段10个步骤,在整个规划过程中,有5个层次的成果,依次是:
系统计划方案;
国家公园管理计划;
分区计划;
设施计划;
活动计划。
规划工作大致包括6方面内容:
背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研究、目标确定、目标实施、管理体制;其他内容。
在功能分区方面,国家公园通常划分为5带:
特殊保护带;原始生境带;自然环境带;户外游憩带;公园服务带。
在特殊保护带,严禁机动车的进入和游憩设施的修建。并从有效保护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国家公园允许开展的42种游憩活动类型。设施布局普遍遵循/园内游,园外住的思想,而园内的服务设施主要是为旅游者提供欣赏和享受自然景色便利,同时为了保护自然,这些设施多集中布置,且建筑风格、体型、色彩、规模要与自然相融合。
我国森林公园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能够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1]
。这一定义得到了学术界和管理界的认可,它明确了森林公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具有一定面积和界线的区域范围;第二,有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是这一区域的特点;第三,该区域必须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要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区域内可为人们提供游憩、健身、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活动;第四,必须经由法定程
序申报和批准。凡达不到上述要求的,都不能称为森林公园。
2.4.1 我国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基本理论方法
我国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框架,基本参照原国家林
在森林资源评价方面,主要应用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类。其中,定性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有定性描述法、/三三六0定性评价方法、SWOT分析法等;定量分析和评价的方法有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法(GB/T18005-1999)、层次分析法(ATP)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有景观敏感度评价法。另外,对于森林公园建设条件的几个主要指标的评价方法也有研究和运用,比如森林风景林美学评价法、气候疗养避暑功能评价法、环境承载力评价法等。
在森林公园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方面主要应用方法有计算环境容量的面积法、卡口法、游路法等(LY/T5132-95),而在各项具体方法使用时采用的计算指标方面则缺乏研究和论证;在游客规模预测
方面主要采用市场调查法[1]
。在森林公园功能分区与总体布局方面主要运用以下分区模式:森林旅游区(游览区、游乐区、狩猎区、野营区,休、疗养区,接待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生产经营区、管理生活区等,而游览区又根据景观特色分为若干个景区。而在功能分区与总体布局方面,则缺乏具体方法论的研究。
在森林公园景区、景点和游览线路规划设计方面主要应用方法有:景观组织方面的垂直
序列组织法、水平序列组织法、生态序列组织法、境界与意境序列组织法;景观设计方面的选景保护和选择法、饰景修饰和强化法、造景恢复和新建法,并针对森林公园主景设计、人工景观设计等方面内容提出具体方法和指导原则,在组织森林景观方面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在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对植物景观的表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措施等方面都有初步的研究和具体的实践。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务院印发了原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5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6
2.4.2 国内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1)认识不足,法律地位不明。建立森林公园的主要目标是开展森林游憩活动(即森林旅游),包括野营、野餐、游览、观光、狩猎、探险、科学考察和文化教育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森林的游憩功能就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林业界的重视,将它作为森林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我国,至今未能充分认识和重视森林的游憩功能。不论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通常将森林的功能界定为: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提供林产品、保护野生动物、美化生活,缺乏对森林游憩功能的认识与研究。在最新修正的5森林法6和2000年1月发布的5森林法实施条例6中,也还是只将森林资源划分为: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在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中,只字未提森林的游憩作用。
(2)投入严重不足,建设和管理资金短缺。森林公园建设至今尚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应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保护管理事业经费大多没有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自1994年以来,每年国家对全国森林公园的基本建设投资在200万~300万元,投资总额还不及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投资。这对于439处国家森林公园来说国家投入相当于无,既不能很好地起到引导示范作用,更无助于改善森林公园基础性、公益性设施建设。
(3)(3)法制建设滞后,管理力度弱。我国林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高山、峡谷、丘陵、海岛、湖泊、瀑布、溶洞、冰川、沙漠、森林、草原、湿地、火山等,这些自然资源及其所形成的自然景观是国家珍贵的自然遗产,目前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管理。有的地方同一区域,既是森林公园,又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地质公园等,管理部门众多,各部门间既相互牵制,又各自为营,造成机构重叠、多头管理、决策分散、扯皮不断,反而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统一开发利用。林业部门作为森林公园的行业主管部门,自1994年原林业部成立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编制仅为4人,且为事业单位。
(4)(4)人才严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我国从事森林公园建设、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人员,以前大多是从事林业生产管理的人员,对新行业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5)规划层次性不够,片面强调开发建设。按照5规范6的框架制订的规划成果,比较注重林场转制的开发建设策略和具体措施。使设计工作成果介于规划与设计的层次之间,严格而不具备法律效力。这使得森林公园在建设和管理阶段因缺乏有效的依据而造成保护不
力、开发过度等结果[2]
(6)缺乏合理勘界的原则与方法。源于国有林场转制形成的传统森林公园规划,其边界直接采用林场的行政边界,5规范6中没有涉及相关的森林公园勘界或调整问题,常造成建立在生产目的之上的林场边界,与资源保护和森林旅游的目标相悖。
(7)(7)缺乏游人体验与资源保护关系的研究。
(8)(8)缺乏公众参与机制与利益相关者研究。
3 国内外规划建设的差异
国内外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国外与国内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层次处在不同的阶段。国内的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多半还处在以经济和美学价值为导向的旅游设施建设和视觉景观规划阶段;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大部分已跨过这一阶段转向以资源保护为导向的阶段。
其次,国内外森林公园的规划存在可操作性的差异。国外森林公园的规划,比如美国的国家公园规划与决策分为6个顺序,依次为规划与管理基础、总体管理规划、工作纲领规划、战略规划、实施规划和年度执行计划与年度执行报告,规划的可操作性很强,每项规划的目的详细化。
而我国的森林公园规划,大概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2个阶段,总规是对森林公园的性质、目标等作纲要性说明,详规只是对总规的专业细化,多半是以定性为主的简要性说明,操作性较差。
再次,国内外森林公园建设在资源保护驱动机制的研究和决策的公众参与上存在差异性。
发达国家的森林公园建设在资源保护的驱动机制会在社区与利益相关者上作相关的研究,推动资源保护的理念在国民中能够被广泛接受。而我国在此所做的多半以机械的理论宣
传为主,所收到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的。
4 小结
通过了解国内外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的差异性,明确了自身规划和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我国森林公园的规划和建设应该更多转向以资源保护为导向的道路,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发展,应以保护为根本。在规划的阶段划分上,应更加地细化,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使森林公园的建设在规划的有效指引下实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