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6选4,5分/题)
1、 韦伯:社会行动、理想类型
(1)、社会行动:韦伯认为只有个体的社会行动才是理解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而社会中的集体只不过是个体社会行动的组织模式和结果。其从方法论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对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理解,并认为个体是这些行动的唯一载体。
Ps:社会行为(包括不为和容忍)是根据行为者所赋加的意向,以他人过去的、当前的或预期未来将出现的行为为取向(例如,对他人过去攻击的报复、对当前攻击的抵御、对未来攻击的防御)的行为。“他人”可以是单个个人和熟人,也可以是数量不定的很多人和陌生人。
(2)、理想类型:韦伯认为,社会科学也应当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理想类型”便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它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建立理想类型是为了避免当时流行的历史学派个别化和特殊化的研究方法的缺陷。)
-
2、 马克思:异化
异化:人类自己的创造物作为外部力量反过来又支配人类。
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然而,这种活动的产品却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进一步的发挥。在马克思看来,这就是劳动的异化。
分为物的异化和自我的异化。
物的异化:异化首先发生在工人与其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之间,它不但表现在工人无法控制、使用自己的产品,还表现在他们很大情况下仅仅是流水线上微不足道的一个流程。
自我的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结果上,还表现在劳动过程中。劳动本来是属于劳动者,它是劳动者的本质特征,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他在劳动过程中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
3、 科塞:非现实性冲突
非现实性冲突:为宣泄不满情绪而发生的冲突,很多情况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它转移了真正的冲突对象,通常表现为找“替罪羊”
4、 默顿:中层理论、情境分析、情境定义(打星的)
(1)中层理论:界于“抽象的综合性理论”与“具体的经验性命题”之间的一种理论。有如下特征:①有一定抽象性②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其他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③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④区分了微观宏观社会学问题。
二、 简答(6选4,10分/题)
1、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特点
① 微观与宏观的联结(主要发生在美国)
(1)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主张用微观层次的资料去研究宏观层次,强调从微观到宏观的转换模型的重要性。
(2) 科林斯:“论宏观社会学的微观基础”“冲突社会学”,试图从微观分析入手,寻求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之间的统一性。强调宏观社会过程的微观机制/基础,并以微观过程来解释宏观过程。
(3) 亚历山大:“宏观与微观的联结”:认为科学过程除了经验逻辑之外,还有一个理论逻辑。据此,他构建了一个以“形而上学的环境“和”经验环境“为两端的科学连续谱,从而把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
② 能动性与结构的整合(主要发生在欧洲)
(1)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强调“结构二重性”,即能动性和结构是无法分开的,结构既是人类行动的结果,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对行动者而言,结构同时有制约作用和使动作用。
(2) 布迪厄的“习性与场域”
场域是习性的条件,但习性却建构着场域。
(习性×资本)+场域=实践
(3)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讨论了能动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生活世界收到了系统的殖民,生活世界的发展逻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异化。
③ 理论的综合(90年代以后欧美社会学发展共同趋势)
特点:1、这种理论综合的努力是普遍性的
2、这种理论综合的目标集中在理论观念上,而非发展出大而全的社会学理论
2、 简述涂尔干实证主义思路
① 首先对研究对象下定义
② 然后批驳先前的解释
③ 最后在文章即将结束的时候,对研究问题进行再解释
ex:①《社会分工论》:批驳用个人心理来解释分工
②《自杀论》:批驳用精神失常对这一现象所作的个人主义和心理学的解释
③《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批驳万物有灵论和自然主义的观点
3、 简述默顿的社会学贡献
(1) 学术成就(经常考):
① 社会学理论。
A. 针对帕森斯高度抽象的大理论,提出了“社会学中层理论“策略,提倡研究经验性的问题,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强调了功能主义的经验性,确立了功能分析的范式;(中层理论、功能分析)
B. 在社会结构分析方面,他强调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总结出了社会学结构分析的基本程序;
C. 他提出了潜功能、显功能、反功能、角色丛、地位丛等一系列在今天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学术语。(功能分析)
② 科学社会学。
默顿是第一个明确地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科学制度的社会学家,因而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其把科学当成一种社会制度和系统,认为科学具有独特的规范结构和运行机制。
③ 对应用社会学研究的推动。
强调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结合。与拉扎斯菲尔德合办“应用社会学研究所”,并在此提出了旨在发展“中层理论”的经验功能主义,而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适合这一思路的定量方法。
4、 ?
三、 论述(1题,20分)
论述西方社会学发展脉络(涵盖整个课程,点面结合)
可以把社会学自诞生至今的理论发展脉络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1830-1920)、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1930-1970)、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1980- )。这三个阶段,社会学理论发展走过了一条“分化—综合—再分化—再综合”的道路。 1、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研究传统的确立
(1)实证主义传统的确立
孔德最先正式倡导建立社会学,主张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社会。其基本精神是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和研究结果的可证实性或重复性。孔德的初衷是要建立一门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关于社会的实证的经验科学。然而,无论是孔德还是斯宾塞,都是以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相似性作为社会学这门科学赖以成立的理论根据,仍然是以自然科学中的原理与方法搬用于社会过程的方式来建构社会学的概念与命题,没能形成社会学自身的方法。
1895年,迪尔凯姆首次从社会现象本身的特性出发,对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与纯粹个体不同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准则是,要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解释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就是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他确定了一套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为社会学奠定了一个真正可靠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使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科学。他提出了一套假设——检验的研究步骤来确定两个具体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2)人文、理解的社会学传统的确立
韦伯认为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说是由人们和他们的有意义的社会行动构成的,社会学的对象不是脱离个人的社会结构,而是人本身有意义的社会行动。社会行动的本质取决于行动者赋予其上的主观意义,因此要理解人类行为,必须从人本身出发,根据个体对行动赋予的意义,来认识这些行动。研究者要切身处地,感同身受般去理解别人的行动。因此,对于社会行动,只能用诠释学中“投入理解”的方法去把握,而不能用自然科学的那种只从外部去观察和分析对象的方法来加以考察。韦伯提出了理解、价值中立、理想类型等观点与方法,从而使理解社会学成为一种不同于实证社会学的新选择。
(3)社会批判主义传统的确立
批判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激进的社会理论思潮。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以其毕生的精力解剖这个整体,以求揭示这个整体彻底变革的必然性。批判主义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批判主义理论家既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也批判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认为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它们都是把社会现象当作孤立的事实来加以考察和分析。 2、现代社会学理论:帕森斯的综合及再度分化 (1)帕森斯的理论综合
帕森斯尝试对社会学的多种研究取向进行整合。他认为,实证社会学和理解社会学两种传统都对人类行动的某一方面做出了解释,但都未能对社会行动的结构做出完整的说明,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合理说明人类行动的一般理论。帕森斯逐步发展出一个庞大的“结构功能主义”宏观理论体系,结构功能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乃至西方社会学界取得了近乎霸主的地位。但是帕森斯的理论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批判,被认
为具有如下主要特征或缺陷:
A、过于抽象,缺乏经验基础;
B、过于主张社会的客观层面,忽视主观层面; C、注重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分析基础;
D、过于强调社会一致与稳定,忽视强制与冲突; E、对现实过于乐观,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等等。 (2)社会学理论的再度分化
A.社会冲突理论是明确针对结构功能主义过于强调均衡、稳定、一致,忽视社会中的强制与冲突现象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强调社会的强制性、冲突性、社会变迁性。 B.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等理论的出现则可以视为对帕森斯理论过于重视社会客观层面、忽视主观层面的反应。符号互动论主张人们之间的符号沟通过程是社会过程的基础与实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都是人们之间符号互动的产物。常人方法学反对社会结构有其客观现实性的观点,认为社会结构完全是互动参与者赋予周围环境的。
C.社会交换理论则是针对帕森斯理论注重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基础、注重结构忽视个人的缺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如霍曼斯认为制度、组织和社会都可以归结为个人的行动,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交换行为。
D.批判理论的流行则与对帕森斯理论“保守主义倾向”的批评相呼应。与结构功能主义对秩序的关怀形成鲜明对照,批判理论注重于批判现实,寻求人类解放的新道路。
3、当代社会学理论:新的理论综合
A.“新功能主义” 在坚持“功能主义传统”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冲突论、互
动论、现象学、交换论、批判论等对立学派的研究主体及思想观点,将它们整合进功能主义的框架中去。
B.“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明确地反对美国社会学中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之间的脱节表示不满,提出要探讨将它们联结的方式。 C.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从人们行为的“主观意义”方面来把握西方文明的历史演变过程。然而他反对孤立地考察人们行为的主观意义,主张要从社会结构的变迁出发,来理解个体层次的心理结构、行为方式的变化。
D.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 。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实践理论” 认为,实践是场域(即结构)与惯习之间辨证关系的产物。
E.哈贝马斯站在批判理论的立场将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想融合起来,提出了一种综合了各种思想的沟通行动理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