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浅析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作者:刘佳
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10期
摘 要:十八世纪轰轰烈烈的浪漫主义过后,趋于冷静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开原本以想象力为关键的写作方式。面对和想象中不同的世界,文学家们主张以客观的角度、写实的手法来描写身边社会发生的人和事。现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衍生,但与自然主义的纯粹客观性不同,现实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现实记录者”,转变为“现实批判者”,由原先冷眼旁观的观众变成针砭时弊的敢言者。这就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批判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但是却在英国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关键词:英国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 狄更斯 《双城记》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救赎 查尔斯·狄更斯是在英国仅次于莎士比亚的知名作家,他是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集畅销作家和传世作家头衔与一身的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十分火热,更是因其背后深沉的文学素养而被后世所铭记。在创作的晚期,狄更斯的作品渐渐摆脱了前期荒诞愉快、无脑乐观的风格,自《雾都孤儿》起,便带上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但在最后一部小说《双城记》中,我们却看到了悲中带喜、死中有生的人道主义救赎,仿佛那个胖胖的匹克维克先生从未远去,正在书本后面冲着我们微笑[1]。
《双城记》叙述了一个复仇与反复仇的故事[2],该小说创作于1859年,小说是以法国革命为背景,英国医生玛奈特被贵族陷害,囚禁十八年。出狱后,和女儿路茜同在英国伦敦居住,路茜邂逅一位法国青年查尔斯·代尔那。她不知道查尔斯·代尔那就是把马奈特医生送进监狱的贵族的侄儿。马奈特医生为了女儿的幸福,愿意放弃旧怨,同意路茜和代尔那结婚。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替代尔那在法国管理事务的盖白勒被革命法庭逮捕,代尔那为了营救盖白勒出狱,冒险来到巴黎。当年被害兄妹的姐姐得伐石太太认出了代尔那是厄弗里蒙侯爵的后裔,决心要把他送上断头台,众人营救无果,临刑前夜,热恋着路茜的英国律师卡尔登由于和代尔那面貌酷似,混入狱中,换出了代尔那。当驿车载着代尔那夫妇和马奈特医生远离巴黎的时候,卡尔登英勇地走上了断头台,为他心爱的女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整个小说都充斥着人道主义思想,并以人性的扭曲的德伐日太太为代表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展示出她的“欲善却成恶”的思想转变,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展现出了狄更斯的小说特点,即抵抗冷暴力,反对以暴制暴的思想。而小说中的,马内特医生就是狄更斯用来传输“仁爱与宽恕”思想的代表人物。此外,律师卡顿是发扬基督式“自我牺牲”思想的主体。《双城记》小说一共有四十五章节,其中描绘革命斗争的有24章,小说时间跨度约有37年,可以说作者在无意间撰写了一部法国的革命史小说。狄更斯在拜读了《法国大革命》之后触动颇深,下定决心要撰写一部法国历史的罗曼史,随后便在《双城记》的序言中提到:“我的一个希望是增添一点大家都乐于接受形象的东西,来加深人们对那个恐怖时代的了解。”所以说,狄更斯在描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法国大革命历史功绩的同时,叙述了贵族阶级的罪恶和人民大众的极度贫困,从而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大力的渲染狂乱的复仇行径。
受罪-复仇,犯罪-被复仇,在腥风血雨中,卡尔登医生的出现打破了这个世代无终止的循环,使得原本阴暗的小说突然变得明亮。正如评论界所言:“卡尔登医生是乌云密布的艾敦格荒原上的一道天光,劈开荒原,给大地明亮。”卡尔登医生是整个《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核心。在遇到女主角路西之前,他酗酒堕落,富有才能却甘愿隐居幕后,宁愿让自己的同事代自己接受荣誉。在遇到路西之后,卡尔登逐渐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他戒了酒,一改往日颓废的形象,逐步走入正轨。这种改变源于爱情却绝不止于爱情,即便在路西和代尔那结婚之后,卡尔登也没有失望,而是诚心的祝福他们,并做了他们女儿的教父。以至于到最后,在代尔那逃脱无望之际,卡尔登毅然入狱,用自己的姓名换取“情敌”的幸福。
有人说卡尔登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情,是因为“小爱”而牺牲了“小我”,但是这种说法有些片面。事实上此时的狄更斯已步入晚年,目睹了英国社会因工业革命而发生的种种变化。他心里明白尽管大英帝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腐朽的根源正在悄悄萌发。如果不加以制止,就会发生法国大革命类似的事件,对法国民众来说并不是件好事,所以说要及时制止腐朽思想的萌发。而如何解决人们日益腐朽的思想?不是靠金钱,不是靠强制,正是靠爱,这一人类最本能的情感,才能拯救逐渐堕落的英国社会[3]。卡尔登拯救的不仅是代尔那,而是整个英国。
正如卡尔登临死前所言:
“我看见巴萨、克莱、德伐日、复仇女神、陪审员、法官,一长串新的压迫者从被这个惩罚工具所摧毁的老压迫者们身上升起,又在这个惩罚工具还没有停止使用前被消灭。我看见一座美丽的城市和一个灿烂的民族从这个深渊中升起。在他们争取真正的自由的奋斗中,在他们的胜利与失败之中,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他在临死前将自己的那种无畏的精神展现给了所有人,让法国民众变得更加疯狂,在此刻,卡尔登的爱已经不单单是对露西的爱,已经升华到了对整个法国被压迫人民的关爱,更是对法国时代变迁的憧憬。 总 结
十九世纪是英国文学英才勃发的一代,除了上述一位作家,勃朗特姐妹,约瑟夫·康拉德等作家都写出了成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是世界文学突破个人中心,转入社会的一个转角,文学开始逐渐承担起对社会的批判作用,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这种作用保持了下去。 参考文献
[1] 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兼评《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J]. 刘茂生.外国文学研究.2008(0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透视跨文化交际中的自我理念差异[J].言红兰,言志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04) [3] 他人的局限还是自己的局限——关于西方文学中的个人主义、人道主义和宗教观念的审视与思考[J].尹振球.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作者简介:刘佳、1980、12、19。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