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罗甸“7.14”雷灾事故分析和防护对策
罗甸“7.14”雷灾事故分析和防护对策
来源:锐游网
2008年第6期 第32卷 贵州气象 Journal Of Guizhou Meteorology VoL.32 N0.6 文章编号:1003—6598(2008)06—0039—02 罗甸“7.14”雷灾事故分析和防护对策 谭清波 ,刘朝英 ,刘诗韬 (1.贵州省罗甸县气象局,贵州 罗甸550100;2.贵州省岑巩县气象局,贵州岑巩557800) 摘 要:通过对罗甸县一次重大雷灾事故调查分析,提出防护对策,以期提高广大人民众的雷灾防范意识。 关键词:雷灾调查;原因分析;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TM86文献标识码:C 1 引言 罗甸县位于黔桂交界处,是云贵高原东南边缘 为暖锋型天气过程。 4事故原因分析 4.1高山大树引雷 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梯级斜坡地带,海拨较低,终年 高温,是全省高温区之一。历年平均雷暴初终期日 笔者调查分析认为,造成此次树毁人亡的直接 原因是高山大树引雷。事故发生于山坡顶上,当山 坡顶被雨水浸湿时,相对平地来说,就像建筑物顶 端避雷针一样成为接闪引雷导体。位于山坡顶上 的大树则像建筑物顶的避雷针一样,比山坡顶更容 易先遭受雷击成为云地泄流通道,人在树下也最容 易遭受沿树而下的雷电流的伤害。“高山避雷针” 尖上加“大树避雷针”,这种强大的双重引雷机制, 使得雷云产生的雷电流击中树顶,沿树而下的巨大 数267d,年平均雷暴日数60d,雷暴出现次数较多较 强,雷电灾害发生频繁。2002—07—14 T 16在大亭 乡发生了我县有雷灾记录以来最重大的雷击伤人 事故,事故造成3死3重伤3轻伤的重大人员伤亡。 笔者通过深入现场调查了解,对此次事故产生的原 因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出防护对策,以期广大民众 在雷灾中能自保。 2事故现场基本情况 2002—07—14 T 16,罗甸县大亭乡新合村、布 良村部分群众在赶集回归途中,到大亭乡梨子坳二 雷电流、电压造成了树下避雨村民的伤亡。 4.2过电压伤害 4.2.I 接触电压伤害通过对受害人事故发生时 台坡顶的一颗大树下乘凉时,恰遇打雷下雨,雷电 击中避雨大树,将树干拦腰劈断,当场死亡2人,抢 在树下所处位置的分析,笔者认为沿树而下的雷电 流产生的过电压伤害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因素。 其中接触电压造成的过电压伤害尤为严重,接触电 压是当雷电电流通过高大的物体,如高的建筑物、 树木、金属构筑物等泄放下来时,强大的雷电电流 会在高大导体上产生高达几万到几十万伏的电压。 救无效死亡1人,重伤3人,轻伤3人。 3 天气概况 雷灾事故发生当日最高温度37.6℃,前6d日 最高温度均在34.O℃以上。事发前几天水汽压连 人不小心触摸到这些物体时,受到这种触摸电压的 袭击,发生触电事故。在“7.14”雷灾事件中,有2 人当场死亡,1人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当场被 续上升,至事发时最大为28.5hPa。降水量很小,事 故发生前6d连续无降水,事故发生时过程降水量只 有2.0mm,属久晴转雨类型。气压变化不大,事发 前几天连续下降,事发时下降1.0hPa。由以上气象 要素的变化可知,此种天气过程高温高湿,冷空气 击死的2人面部流血,被烧焦烧黑。据笔者了解,当 时2人均背靠大树站在树下,受到的正是接触电压 的伤害。 4.2.2跨步电压伤害跨步电压是当雷电从云中 较少,到来前几天连续无降水,发生时降水量不大, 收稿日期:2008—04—14 第一作者简介:谭清波(1978一),男,助工,主要从事气象预报、气象科技服务等工作。 ・39・ 2008年第6期 第32卷 贵州气象 JoumM Of Guizhou Meteowlo ̄ VoL 32 NO.6 泄放到大地时,就会产生一个电位场。电位的分布 是越靠近地面雷击点的地方电位越高;远离雷击点 的电位就低。如果在雷击时,人的两脚站的地点电 位不同,这种电位差在人的两脚间就产生电压,也 就有电流通过人的下肢。两腿之间的距离越大,跨 步电压也就越大。“7.14”重伤者中1人大腿部大 面积烧伤,而身体的其它部分没有受到伤害,这是 明显的跨步电压伤害。 4.2.3 旁侧闪击伤害 旁侧闪击是当雷电击中一 个物体时,强大的雷电电流,通过物体泄放到大地。 一般情况下,电流是最容易通过电阻小的通道穿 流。人体的电阻很小,如果人就在这雷击中的物体 附近,雷电电流就会在人头顶高度附近,将空气击 穿,再经过人体泄放下来,使人遭受袭击。“7.14” 中有1人面部有2处烧伤,且仅有2处,其它部分没 有受到伤害,该伤害是由旁侧闪击造成的。 4.3缺乏防雷意识 缺乏防雷意识是造成此事故的主要原因。打 雷下雨时,不要站在树下,这已是一个公共常识。 然而就是这个简单的常识却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 重视。“7.14”事件反映了群众在防雷意识方面存 在疏忽和麻痹大意。试想,要是在雷电开始产生的 时候,大家及早下山离开大树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灾害就不会发生。 4.4雷电强度异常强大 “7.14”雷灾事故发生在7月中旬下午,7月历 年月平均气温、月总降水量均为每年的最大值,下 午气温在一天中又是最高的,同时也是雷电一年中 活动最频繁且强度最大的时段。“7.14”事故发生 当日最高温度高达37.6℃,是我县一年中极少有的 高温天气,加上事故发生前6d日最高温度在 34.0℃以上逐日升高,连续无降水,冷暖气团异常强 大,形成超强对恃,空气聚集了异常巨大的能量。 当暖气团与冷气团剧烈碰撞交汇过境时,超强对流 带来了异常强大的落地闪电流,电流电压强度大, 影响范围广,正是这种异常强大的闪电流造成了重 大的人员伤亡。 5 结束语 通过对“7.14”雷灾事故成因的剖析,笔者认 为,大树引雷及过电压伤害是造成此事故的直接原 因,缺乏防雷意识是主要原因,是造成该事件的罪 魁祸首。继“7.14”之后,依然有类似的灾害发生, 事件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缺乏防雷意识。 那么,雷电交加时,该如何保护自身安全,避免 .40. 不幸的发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从思想意识着手,全面提高防雷安全意识, 加强防雷知识学习,消除雷灾隐患。 ②关注气象部门天气预报,做到根据天气预报 安排出行,特别是在6、7月份久晴转雨的日子,不要 在中、下午到山坡上去。时刻注意气象部门雷电预 警信息的发布,提早根据预警等级信号作好防备。 ③远离树木和桅杆,躲人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 内。切勿站立于山顶、楼顶上或其它接近导电性高 的物体。应该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 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 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 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它类似金属装置。减 少使用电话和移动电话。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 的易燃物品。 ④切勿游泳或从事其它水上运动,不宜进行室 外球类运动,离开水面以及其它空旷场地,寻找地 方躲避。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高 尔夫球棍等扛在肩上。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参考文献 [1] 马宏达.学习防雷的基本功[J].中国防雷,2003,4:7 一l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