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入学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入学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

来源:锐游网


七年级入学考试(语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 名句默写

(1) 曲径通幽处, 。 (2) 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 , 。

(3) 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正如《论语》中讲的 ,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2.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ng) 迸溅(bèng ) 混(hŭn)为一谈 A. 喧腾(xuān) 匀 称(chè

B. 栖息(xī) 铁 锹(qiāo) 滑 稽(jī) 花团 锦(jǐng)簇

i) 黄 晕 (yùn) 丝丝缕 缕( lŭ) ) 骸骨(háC. 庇护(pì

) 蓄 枯 涸(héu) ) 更胜一 筹(chóD. 气 氛(fēn) 贮 (zhù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随身附和 喑哑 逃蹿 蛛丝马迹 B. 莫明其妙 尴尬 训戒 絮絮叨叨 C. 赫赫有名 点缀 喇叭 玲珑剔透 D. 骇人听闻 雕像 花苞 自做主张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 21世纪需要有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B. 学校研究并通过了新的规章制度。

C. 能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 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下面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明独自一人 形影不离地回家了。

B. 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 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C. 他从不努力,所以考满分的目标 遥遥在望。 D. 学习必须 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下面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项是( ) A. 那点薄雪好像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B.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 这巴掌大的房间竟然容纳了这么多东西。 D. 花朵儿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秋思》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所写的最为有名的一首小令,被誉为“秋B. 《天净沙·

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C.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一批文人共同编撰而成,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

第1页,共15页

3.

4.

5.

6.

7.

D.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8.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皆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B.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

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古稀是七十岁;期颐指八九十岁;耄耋指一百岁。 C. “春雨惊春清谷天”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

D.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通常用毛笔竖着写。贴挂时的顺序是从右向左,即人朝门站立时,上联在右手边,下联在左手边。

9.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是。”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下列”之”字用法与“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中“之”字不同的一项是:() A. 起不食待之 B. 起之不食以俟者 C. 当求之于上游 D. 人皆贺之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0分) 10. 名著阅读题

(1)曹文轩的《草房子》中, 可谓是作者童年的化身,他曾经用 做成渔网去河中捕鱼。

(2)《三字经》中说“三纲者,君臣义”,“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西汉的 。

(3)“香九龄”中的“香”指的是黄香,你认为他是一个 的人。 (4)“如负薪”中的“负薪”是背着柴火的意思。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一位非常著名的官员,他未做官时家中贫寒,却爱好读书,经常一路担着柴,一路边走边读书,这位官员是 。

(5)《西游记》是我国古代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它的作者是 (朝代)的 (名字)。

(6)沙僧也叫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 ,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得成正果,封为 。 (7)写出下列故事涉及的人物的名字。

第2页,共15页

《西游记》中劝孙悟空上天招安的是 ;把孙悟空投入八卦炉中炼成火眼金睛的是 ;“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 。 (8)孙悟空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 ,又唤如意金箍棒。

。 (9)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10)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路遇白骨精。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三次变化,一次变成美

貌的村姑,一次变成 ,最后一次变成白发老公公。

11.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辛夷:即木兰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

子。 诗歌前两句中“ ”“ ”“ ”三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节冷寂的氛围。(3分)

请赏析“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4分) 12.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是。”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故人来,方与之食 (4)恐其自食其言也 13.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

第3页,共15页

而是。”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读了这两段文字,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14. 聚焦“PM2.5”

•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②什么是PM2.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③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

④PM2.5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20,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PM2.5还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可引起充血性心力

第4页,共15页

衰竭和冠状动脉等严重的心脏疾病。此外,PM2.5中的某些成分还会使人体产生病变,从而诱发癌症:

⑤面对越来越超标的PM2.5,在雾霾天气下我们该怎么做呢?在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近地面空气中积聚着大量有害的气溶胶粒子,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需带口罩。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最好不要锻炼,锻炼应选择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同时也应适度减少运动量与降低运动强度。

本文围绕PM2.5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你用简洁语言分条概括。

读链接材料,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说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并提出两种治理雾霾的具体方法。

【链接材料】根据2015年度气象报告,我国33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前所未有的严重雾霾天气,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这已不是大自然再次敲响的警钟,而是一次更加严厉的惩罚。雾锁中国,我们究竟能做什么 ? 15. 木刻猴子

林文义

⑴小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只,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

⑵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看。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个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

⑶祖父把我抱起来,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印在了心里。

⑷隔了一年,祖父死了。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第5页,共15页

⑸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⑹时间流水般逝去。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⑺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

⑻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⑼又是几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了父亲。我竭力要保持一点点纯真的自我,但我发现,虽不甘愿,自己却也逐渐向世俗妥协,时时处在自我的撕裂中。

⑽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有耳无嘴”?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 ⑾点起一把火,我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选自2015年第6期《读者》,有改动) 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人物 “祖父” “父亲” “我” 对待“木刻猴子”的 行为 • 摆上神案 ƒ 情感 ‚ 纠结 ④ 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你从中读出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文章标题“木刻猴子”有何含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耳无嘴”这一说法的认识。

第6页,共15页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6. 写作

生活中,不经意间,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被我们丢失了,或许是一段记忆,或许是一种情感,或许是一种精神,或许是一种思想……

请以“重拾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第7页,共15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禅房房花木深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古诗文名句的背诵默写的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1)小题为直接默写题,默写时,除了要注意“禅”这个易错字外,写完之后还要整体上读一读,进行一下检查。这样,才能保证默写的准确性。(2)-(3)小题是理解默写题,解题时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还要正确地书写每个字。 2.【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辨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选项A中“称”应读“chèn”;选项B中“栖”应读“qī”,“锦”应读“jǐn”;选项C中“庇”应读“bì”,“缕”应读“lǚ”。结合题意,故选D。 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A项“逃蹿”应为“逃窜”;B项“莫明其妙”应为“莫名其妙”、“训戒”应为“训诫”;D项“自做主张”应为“自作主张”。故应选C。解题时应结合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确定每个词语使用汉字的准确。 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或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

第8页,共15页

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选项A中词序颠倒,“有文化的一大批”应该是“一大批有文化的”;选项C中是前项出现了两种情况: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后项只有一种情况“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这种情况与前项中的“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应,而缺少和“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应的另一种情况,因此,这个句子应在“成功”前面加上“是否”,这样前后项就对应了;选项D中缺少主语,把“通过”和“使”删去其中之一即可。 结合题意,故选B。 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先弄懂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判断运用得是否恰当。A项中“形影不离”,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此处只小明一人回家,显然不恰当;B项中“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用在此处与久别重逢的语境不相称;C项中“遥遥在望”,远远地可以看到。用在此处与他从不努力学习,考满分应该是不可能的语意不搭配。故选D。 6.【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常用的修辞手法。解题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选项A、B、D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选项C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题意,故选C。 7.【答案】A 【解析】

第9页,共15页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多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此题A项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而不是道家的经典著作。故选A。 8.【答案】B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题时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识记,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选项B中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结合题意,故选B。 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文意,根据具体语句来辨别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例句中的“之”是代词。B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它选项“之”都作代词。故选B。 10.【答案】(1)桑桑蚊帐 ( 2)董仲舒 ( 3)孝敬父母 ( 4)朱买臣 ( 5)明代吴承恩

( 6)卷帘大将金身罗汉

( 7)太白金星太上老君孙悟空 ( 8)定海神针 ( 9)大闹天空 ( 10)老妇人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从走近名著到走进名著;其次要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故事情节,理解名著的主题,把握人物形象;还要了解名著相关的文学常识,并整理、积累、记忆。本题考查的名著是《草房子》、《三字经》和《西游记》。 11.【答案】【小题1】

第10页,共15页

黄鸟稀 辛夷花尽 杏花飞 【小题2】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窗前幽竹在鸟稀花落的暮春时节“清阴不改”,绿意葱茏地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及对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的肯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重点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诗意和主旨,体味诗歌所渲染的氛围,体会重点词句的妙处。此题第一二句写景,通过黄鸟稀少、木兰花已落尽,杏花正飞扬来表现暮春时节的冷寂氛围。所以填写“黄鸟稀”、“辛夷花尽” 、“杏花飞”三词。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具体句子,结合诗歌内容与主题进行分析即可。从“待我归”可以看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结合全诗分析,写出窗前幽竹在鸟稀花落的暮春时节“清阴不改”,绿意葱茏地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表达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及对其坚忍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品质的肯定。 12.【答案】(1)约定( 2)吗 (3)才 (4)害怕、担心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题时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如本题中“期”解释为“约定”;“不”为通假字,通“否”,解释为“吗”;“方”解释为“才”;“恐”解释为“担心、害怕”。 13.【答案】【小题1】

第11页,共15页

(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来,太丘便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离开后,(那个朋友)才来。

(2)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小题2】

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也可以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也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的小儿都瞧不起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翻译文句时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注意关键词“期”、“至”、“舍“、“去”、“至”、“故人”、“食”的理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读选文,弄清甲、乙两文的大致意思。然后根据内容去谈看法。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参考:可从正面说,也可以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也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的小儿都瞧不起他。 14.【答案】【小题1】

①PM2.5的定义(什么是PM2.5);②PM2.5的来源;③PM2.5对人体的危害;④人们针对PM2.5可做的防护措施。

【小题2】

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空气中PM2.5来源于自然和人为,其中人为的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

治理方法示例:少开汽车,公交出行;植树种草;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垃圾分类处理;不随意焚烧物品。(举出两个)

【解析】

第12页,共15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把握主要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本题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余下五段分别从定义、来源、危害和防护等方面对“PM2.5”进行说明。答题时,只要抓住每段的中心句,适当地进行归纳根据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实际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和材料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解决具体问题。此题把握文章和链接材料的内容,明确PM2.5的来源,找到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焚烧、燃烧、扬尘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雾霾的方法——低碳、减排、控尘等。意思对即可。 15.【答案】【小题1】

行为:•常常把玩(抚摩); ‚钟爱(怜爱); ƒ烧成灰烬(付之一炬);④不满 【小题2】

示例: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苦笑”“淡淡”的神态以及带点无奈的语言写出了父亲既想以自己的经历提醒儿子谨言慎行,又不愿强行扭曲儿子的矛盾心理。 【小题3】

含义:指祖父把玩的三只木头雕刻的猴子;代表了一种只听不说,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沉默和妥协的传统习惯。

第二问:示例一:“有耳无嘴”的弊端,在于国人对任何不合理现象保持沉默和妥协的习惯,使得人与人之间不能有开诚布公的交流。大街上围观暴行、会议中不分是非地鼓掌通过都是实例。它理应遭到抛弃。

示例二:在特定的场合下,“有耳无嘴”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日常交往中,家人朋友难免会说出一些不得当的话,无关原则,就可以一笑了之。不必句句在意,事事耿耿于怀。适时沉默,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能力,只要考查从文本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读选文,从文中抓关键语句,获取关键信息。读选文的第

第13页,共15页

(1)段就会找到“祖父”对待“木刻猴子”的行为是把玩,情感是怜爱;结合选文的最后一段可以找到“我”对待“木刻猴子”的行为是烧成灰烬,而“我”的情感是不满。

此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本题中的这句话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苦笑”“淡淡”的神态以及带点无奈的语言写出了父亲既想以自己的经历提醒儿子谨言慎行,又不愿强行扭曲儿子的矛盾心理。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解题时要认真读选文,结合选文内容去理解。“木刻猴子”的含义是指祖父把玩的三只木头雕刻的猴子;代表了一种只听不说,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沉默和妥协的传统习惯。对“有耳无嘴”这一说法的认识,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示例一:“有耳无嘴”的弊端,在于国人对任何不合理现象保持沉默和妥协的习惯,使得人与人之间不能有开诚布公的交流。大街上围观暴行、会议中不分是非地鼓掌通过都是实例。它理应遭到抛弃。示例二:在特定的场合下,“有耳无嘴”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日常交往中,家人朋友难免会说出一些不得当的话,无关原则,就可以一笑了之。不必句句在意,事事耿耿于怀。适时沉默,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16.【答案】略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作文题,由考生将题目缺略的部分自行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 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

第14页,共15页

去补充。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考生立意、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 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 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加以限制,既可使评分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半命题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认真分析提示语,打开思路的重要部分。题目中的“重拾”可能是“一段记忆、一种情感、一种精神、一种思想……”,“重拾”是因为它“给了我启迪,抚慰过我的心灵,增加了前进的勇气”等,是“值得我们铭记、珍惜”的。 这样审题之后,文章的内容就不难完成了。

第15页,共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