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论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来源:锐游网
论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口王春红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建设的今 天,在社会面临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文化素质等一定程度缺失的情况下,必须转变自己 的教育观念和定位,改变过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养的做法,也要注重 对学生的个人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开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将中华民族瑰丽 的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从而培养出专业知识、技能过硬,个人文化素养合格的 社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文化素养;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14)04—00O7—03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 多存在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忽视文化素养培养的 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建设的当下,高职院校如 在高校中,要想很好地、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 化,开设相关课程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1996年举行 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前沿发展”会议上,中科 院院士陈述彭、席泽宗等曾联名呼吁“在我国世纪议程 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应增加重视并发挥我们民族 文化优势的内容……在我国的科技教育体系中,大力 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方面,在开设相 关课程方面,情况如何呢?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何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定位,处理好专业教育和文化 素质教育的关系,在教书育人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两种 教育内容相辅相成的效果,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传 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无疑是文化建设中 特别重要的内容之一。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言“一个民 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 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党在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谋生存,为了和普 通高等院校竞争,大多数将自己的教育目标定位为“以 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 才。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 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文化素养课程的开设。 这样的教育定位,无疑是陷入了一个误区:即人为 地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割裂、对立起来,在教学 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面对世界,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 族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 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 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态。”在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 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中,则明确提出了要“重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 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自然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程中走了一条“非此即彼”的片面式发展道路,过分 人为地强调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方面的 作者简介:王春红(1976一),女。河北枣强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 育、温州区域文化。 收稿日期:2014—01—18 当代职业教育/2。14年第4期 7 区别,并将二者间的区别扩大化,而忽视了很重要的一 点,即高职教育也好,普通高等教育也罢,首先,他们都 是国家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 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高等教育的 基本规律和原则。其次,才是因为办学定位、理念、教 育对象、目的等的不同,存在的一些区别。这种区别的 存在是必要的,是各类高校在追求自我发展中形成自 身建校特色的源头所在,是各类高校要继续坚持和发 扬的。但在现实办学、教学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囿于 上述教育定位、理念上的误区,及一般建校时间较短, 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尚末形 成等因素的影响,人为地、过多地强化、突出了这种区 别,从而忽视了对本校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的培养,以 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技 能的教育程度不能成正比。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综 合素养,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前景、就业后专业知识 技能的发挥程度、对社会的综合适应能力、企业和社会 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度和评价,再进而影响到人们对高 职院校教育工作、教学成果的认可度和评价,最后直接 影响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今天,我们国家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 在很多方面面临着问题和挑战。比如社会上比较突出 的食品安全问题、诚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公共道德 缺失、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等,都表明现在的社会风气 整体比较浮躁、急功近利、民众缺乏社会责任感、安全 感、归属感,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出现 了困惑、迷惘、无所适从。归根结底,导致这诸多问题 的根源,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国民教育中对于中 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缺失,人们模糊了甚至丧失了 自己的文化信仰。所以,党和国家正是深深意识到了 这一点,意识到了唤醒民众民族文化觉醒的紧迫性、严 重性,才在十八大上把文化建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大力提倡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在上述自身教育定位的偏差、我国目前 社会发展面临的文化缺失现状、党和国家对于文化建 设的大力提倡背景下,非常有必要转变观念,重新思 考、认识自己的教育定位,重视并加强对学生进行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于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如何开 , 8 ===当代职业教育/201 4年第4期 设相关课程,本文提出如下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专业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教 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高职院校在转变教育观念,重新进行教育定位的 过程中,要真正认识到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但亦是高等教育。 1.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 和普通高等院校确实有着不同的分 和定位。高职院 校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注重以市 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来安排教学内容。但这只是 高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所要开展的一部分工 作内容。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一个将来要步入社会,并 要生活其中的社会人。能够教会学生足以在社会谋 生、立足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想他们能够适应 社会、和谐地融人社会、充满幸福感地在社会上生活, 就必须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饱满的生 活热情、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与 人相处沟通的技巧等等。对于教育、培养他们的大学 来说,教会学生这些知识、素养,亦是义不容辞的责 任。所以,高职院校只是在教育内容的侧重方面,侧重 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这是其有别 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 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 2.高职教育亦是高等教育 在一些世人的观念中,认为高职教育并不是真正 的高等教育,只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就 可以了。这恰恰是没有看透、没有抓住高职教育的本 质。因为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 共性,其次才是高等教育中偏重专业技能培养的职业 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 本规律和要求,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先培养一个 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人”。在做好这项T作的 基础上,才是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 和技能。且只有将高等教育的本质抓住、做好了,才能 更好地进行职业教育,增强、扩大职业教育的实际效 果。相信一个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充满社会 责任感、正义感的人,加上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 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也才足以使学生在社会上真 正立足,并幸福地工作、生活。 (二)做好文化素质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必不可少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要想搞好学生 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注重时代的需求,应该和国家目 前大力提倡的文化建设方针保持一致。党的十八大提 出的大力提倡的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其中就包含着 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所以,通 过开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将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中华文明通过教学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 道德品质,是再恰当不过的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坚持现有专业知识、技能教育 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 程,充分挖掘、大力弘扬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悠久而又 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出不仅掌握社会谋生所需 的专业知识、技能,更拥有爱国主义精神,拥有勇于承 担民族责任、社会大义的胸怀,拥有爱岗敬业的工作热 情,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拥有与人友好相处的社 交能力等新形势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综合素养的人才。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手段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所限,首先在教学时间上就 比普通高等院校短一些,而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技能 培训、工学结合、实习等又占去大部分时间。针对这种 情况,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可以提供给中国 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时间,选择一门或几门适合高职 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需求的课程,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 性、实用性、有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文化素质教育效 果。具体开课建议如下: 1.重视开课,且课程自成体系 高职院校首先要在教育观念上转变过来,认识到 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关系,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适当加大开课比例。在教学 内容上,要根据本校的办学实际,开设和本校专业课程 相关、配套的课程体系。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 达到补充、配合、扩大、巩固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2.面向本地招生的院校,可开设具有乡土气息的 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本省,甚至本地 区,毕业后学生就业也大多不会离开本地。因此,在具 体选择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在结合国家、社会对高等教 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结合 院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开设具有地域乡土文化气息 的课程。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学得 一技之长,同时也让学生系统、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文 化传统,从而形成爱专业、爱家乡的道德情怀。相信这 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他们未来的就业、生活过程中, 无论对自己、对家乡、对社会都是充满了更多的情感和 责任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家乡建设、服务于地方社会。 3.面向全国招生的院校,可以开设比较综合的传 统文化课程体系 一些层次较高、面向全国招生,且外省生源占招生 总数比例较大的高职院校,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开 设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第一,与时俱进地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延续、传承了几千年,要想得 到有效地弘扬,就必须贴合实际地选取其中合适的内 容,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解读和应用。我们今天的高 校也一样,要结合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将适合高 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今天的实际需求结合起 来,贴近社会实际地向学生讲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 们祖先的文化瑰宝在今天新形势下的含义和应用价 值。“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 性,体现时代性。”这样的教学定位才是真正做到了对 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延续了她的生命力。 第二,可以针对本校专业的具体开设情况,讲授和 专业知识相关的背景文化课程。因为任何一个专业的 形成、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自己的形成发展的历 史,每个专业自身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通 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 来龙去脉,明白自己专业的文化、社会价值,使他们更 加了解、爱好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对于专业课程的教 学效果,肯定会起到加深、巩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t浪,凌云.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讨论的热点与盲点『J1.职 教论坛,2oo4(21). [2】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 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o). 【3】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4】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当代职业教育/2。1 4年第4期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