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小学生“择校”调查
实务大观・他山之石 编者的话:中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择校风…‘长盛不衰”。国外情况如何?本刊选载美国、德国、日本的有关调查报道,供读者 参考。 国外中小学生“择校’’调查 ◆高参 美国:择校比例不大 l0%到20 的公立学校未能达到联邦 级家庭早在租赁房屋、置办房产时就考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 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 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 “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美国似 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 就近入学 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公立和私 立学校之分,从理论上讲谁都可以选择 让自己的子女上公立或私立学校,但实 际上由于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并非一般 家庭所能承受,多数美国家庭仍然选择 让自己的子女就近上公立学校。 美国的公立中小学都实行按家庭 所在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居住在某一 地区的居民其子女原则上只能到附近 的某一所或几所学校就学,一般不允许 自行择校。 以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为例。学生 从小学到初中阶段上学都遵照“就近入 学”的原则,纽约市教育当局将全市划 分成几十个学区,然后按照住所到学校 的距离、交通状况、学校设施利用情况、 社区具体需要等因素决定居住在某一 地区的学生上哪一所学校,没有特殊原 因的一般不能跨区上学。 在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积极推 动下,美国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 有较大举动。尽管各地的方法和侧重点 有所不同,但大体上的共同特点是:将 标准化考试引入中小学,并对各校在英 语、数学等基本科目的成绩进行考核排 序,然后根据考核结果采取必要改进措 施。而允许学生择校又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方面。 当局鼓励择校 在过去的几年中,纽约市每年都有 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的 标准,经排名后被定为“需要改进的学 校”。某一学校一旦被列入这样的名单, 校方就必须允许家长将自己的子女转 到该校附近属于本学区的其他公立学 校就读,或者提供免费的课后辅导。采 取这一措施的初衷是要给那些在教学 质量太差的学校就读的学生再一次选 择的机会,促进学校竞争,从而推动教 育质量的提升。但由于可供选择的范围 有限,且仍在同一学区,因此想转学的 家长并不多,而最终如愿的就更是少 数。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过去的一二十 年中,美国许多大城市的中心地区都出 现了不同程度的衰落,导致大批中产阶 级家庭迁移到郊区居住。由于学区经 费来源于区内居民财产税,这一人口构 成上的变化也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上 的改变,进一步拉大了不同学区之间在 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实现教育资源 的合理分配,美国的教育当局也尝试鼓 励择校。但尽管有关当局对择校采取 了支持的态度,总体上择校生占学生总 数的比例仍不大。 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 许多美国家长让子女上名校出人头地 的意识并不强,他们一般尊重子女的意 愿,让他们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而美国丰富的教育资源,灵活多样的教 育形式也为美国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 的机会。 移民注重择校 但也有人指出,美国家庭实际上是 通过选择居住地来间接实现择校的,那 些十分在意子女上什么学校的中产阶 虑到学区的因素r,或者干脆选择让孩 子上私立学校。 此外,美国有些公立学校囚奉行某 种特定教育理论或者在课程计划方面 独具特色,而成为不受就近入学原则制 约、可面向全社会招生的教育机构。在 纽约就有几所这样的学校,它们面向全 市初中公开招考,择优录取,具有择优 特权,因而被称为“特殊高中”。这些学 校有的拥有多年办学的历史和优越的 办学条件,有的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等方面有突出特点,因此吸引 大批学生报考,每年都有几万名考生争 夺这六七所高中的数千个名额 近年 来,随着注重教育的亚裔人口的增加, 报考这些特殊高中的竞争更是日趋激 烈。 亚裔移民在定居美国的同时,也给 美国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绝大多 数亚裔移民在子女的教育上舍得投资, 肯花时间和心思。他们在买房子的时 候,学区的好坏是首要的考虑因素,他 们往往宁愿在其他方面节省一些,也不 惜花高价在好学区置下房产,好让自己 的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而一些来美国 时间不长,经济实力尚不雄厚的新移民 不得不通过在好学区租房,甚至借用住 在好学区朋友家的地址让孩子跨学区 择校上学的变通办法。 德国:“择校”具阶段性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具有鲜明 的特色,在制度设计上与世界上多数国 家存在着较大差别,但德国并不存在家 长想方设法为孩子“择校”的现象。 小学就近无需择校 德国的小学也叫“基础学校”,学制 2006.9人才开发 3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市场广角・他山之石 一般4至6年。由于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 般就近入学。只要孩子达到上学年 馆教育处所作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德 国l6.19岁年龄组的青少年中,60 .教师队伍均衡规范 分,孩子上学不存在选择学校的问题, 一日本公立学校的教师一般都享受 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因此为教师跨 校际进行交流打开了方便之门。公立校 长不得连任,连任者需在校际之间轮 70 的人接受相当于中国高中层次的 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 龄,无论是本地人、外地人、移民或者外 国常驻德国工作人员的子女,不经过任 何考试就可申请进入居住地最近的小 学学习。 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基础教育和高 等教育以及就业之间的桥梁。 职业教育形式和学制五花八门,其 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最主要、最有特 色和普及面最广的形式。“双元制”即学 换。而教师在6年内一般都会流动一次。 let本教师定期流动对提高教师素质和 德国的小学阶段,课业非常少。老 师会经常组织学生们到野外散步,或者 工作热情、积累丰富经验以及合理配置 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等。学生们通 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 的知识。宽松的教学方式不等于放任自 流。每个孩子的平时表现和成绩都会被 老师一一记录在案。期终,家长会收到 孩子的成绩单。除各科成绩外,还有老 师的评语。 中学分流成绩决定 在德国,学生们根据小学阶段的平 时表现和成绩,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中 学。主科平时成绩是选择中学的关键。 另外,El常提问、回答问题、与同学合 作、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等同样是决定 所升中学的重要因素。 德国中学主要分完全中学、文理中 学和实科中学三类,还有少部分人进入 综合中学。多数普通成绩的小学毕业生 进入学制5年的完全中学,毕业后多接 受职业教育,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技 师、绘图员等蓝领阶层,也有较少人通 过努力进入大学深造。小学成绩中等的 人进入实科中学,65F毕业后就读专科 学校。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职业教育、 护士、试验员或银行职员,也有的经过 文化补习通过资格考试后进入应用技 术大学,毕业后成为较高级的技术人 员。只有小学成绩特别优秀、各种能力 和表现良好的小学生才能进入学制9年 的文理中学,这类学生比例只在30 左 右。9年后他们通过毕业会考,获取直接 进入大学的资格。也有些文理中学的毕 业生并不急于上大学,而是根据自己的 志向接受职业培训,积累一定实践经验 后再上大学。 职业教育选择多元 在德国,大多数完全和实科中学毕 业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据中国驻德使 36 人才开发2006.c 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的职业教育,为期3 年或3年半。根据要求,学生除在校学习 理论课之外,还要到企业接受实训教师 (师傅)的实践技能指导,他们的身份既 是学生又是学徒。学徒期结束后,通过 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可以获得各 州均承认的毕业证书。毕业生既可选择 就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日本:择校无空间 日本在义务制教育阶段大力实施 平等教育,均衡各公立学校之间的教育 资源,并通过一定的私立学校作为补 充,基本上没有“择校”现象。 教育资源分配公平 日本也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义务 教育阶段的公立中小学全部免费并实 施平等教育。所谓平等教育,就是义务 制教育范围内的适龄学生享有平等的 接受教育的权利,由国家提供公平入学 的机会,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各 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日本的基础教育基本上由市、町、 村政府负责,但是国家补贴负担义务教 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以避免 各地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造成的不 公平,保证全国的受教育者都享有平等 的教育。 学校基本教学设施也大体相同。只 要有一所学校,无论这所学校的规模是 大是小,在校学生是多是少,都必须具 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甚至有些残 疾儿童的就读学校,如东京都立品川聋 哑学校,仅有几十个学生,也同样建有 游泳池和音乐、美术、劳动技术课等实 践活动室,并且各类器材齐全,更让人 难以想象的是还建有一座可容纳上千 人的室内体育馆。 人力资源、保持学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均 衡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偏僻 地区薄弱学校状况的改善,作用更为显 著。 日本义务制教育阶段,执行统一、 规范的教学要求。let本国家在调剂各地 教育经费的同时,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 方针,决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 供教科书,各学校学习的内容都根据文 部科学省制定的《学习指导纲要》制定。 每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此为基准, 由教学科目、道德教育及特别活动三方 面构成(特别活动相当于我国的第二课 堂活动),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 基本上能保持一个比较齐整的水平,实 现了全国各校之间的教育教学均等。 区域择校空间不大 日本公立义务制学校入学一般不 需要考试,学生划区域就近就学。东京 都区域内,虽然有文京区、品川I区等开 始引入了区域内择校的体制,但是由于 各公立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大体均衡,因 此择校的空间并不大。 日本平等教育整齐划一,但是也有 问题。比如跟不上的学生勉为其难也要 跟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校吃不饱也 不能“加餐”。同时由于在公立学校均衡 教育资源以后,学校之间的竞争不足, 加之普遍引入了“宽松教育”,公立学校 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下降,引.起了家长们 的不满。为此很多家长除了让孩子上课 以外,还得花钱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 班,而另外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则会干 脆选择收费较高的私立学校。 (责编:启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