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_梁祝_和_罗密欧与朱丽叶_看中西方悲剧心理

从_梁祝_和_罗密欧与朱丽叶_看中西方悲剧心理

来源:锐游网
 2007年10月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第23卷第10期       JournalofJilinTeachersInstitute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

Oct12007Vol123No110

从《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看中西方悲剧心理

关 华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吉林长春130017)

[摘 要]《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描写贵族男女冲破世俗观念和封建礼教,并争取自由恋爱

的催人泪下的浪漫悲剧,但折射出中西方在思想意识领域悲剧审美情趣的差异。本文就这两部剧作所

展示的中西方悲剧心理作对比阐述。

[关键词]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审美;悲剧心理;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042(2007)10-0054-02

(以下简称《梁》)是中  周恩来总理曾说《梁祝》

(以下简称《罗》)。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描

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爱情上经历种种不幸和周折,双双殉情后化作蝴蝶的故事;《罗》描述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相识、相爱到结婚,因封建世仇使恋爱受阻后为爱情而殉身的故事。虽然这两部著作在传统上都被当作悲剧看待,但由于背靠两大不同的文明体系,其悲剧的内涵和表现却同中存异。

一、两部作品都表现出悲喜混杂的特点(一)《梁》剧感而不伤《梁》剧中描写的是祝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求学,途中邂逅会稽书生梁山伯,从此两人同窗共读,形影不离。同窗三年,梁山伯不知祝英台是个女子,充满喜剧色彩。后祝父把英台许给马文才,梁山伯抑郁而死,祝被迫出嫁途中绕道去梁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祝英台纵身跃入,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作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整个故事由喜到悲,再由悲到喜。

(二)《罗》剧令人久久难以释怀《罗》剧在第一幕中展示悲剧发生的原因,格调低沉。第二幕朱、罗二人情意绵绵,互诉衷情,举行婚礼,充满了甜蜜与热情的色彩。后面的几幕是悲剧情节。罗被迫杀了朱的表哥后,与朱生离死别;贵族帕里斯向朱求婚,朱父逼朱与帕结婚;后来神父巧施计策,给朱丽叶带来生机,又出现了一些喜剧色调,但最后的结果仍是以二人的死而成为大悲剧。《罗》虽然是悲剧,但在“精神上则和莎士比亚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完全一致。他的戏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是更多表现人文主义的理想”。本剧的这对青年一见倾心,但因封建世仇使恋爱受到阻挠,导致二人死亡。最后,双方家长鉴于世仇铸成的悲剧,言归于好。在这里,罗密欧与朱丽叶源自于爱的死亡深深震撼了所有的人,世仇终于为爱所征服。

二、两剧的悲剧主题和悲剧结构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悲剧审美心理,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梁》是以大悲中的喜结尾(二人化做蝴蝶,比翼双飞);《罗》是以大悲中的悲结尾(由于世仇,导致两个年轻人死亡)。这两种结局正是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体现。中国是乐感文化,所以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儒家的执着和道家的豁达,即使在大灾难中也总是乐意看到希望,相信希望,从而得到慰籍;而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生命的基调是耶稣基督的悲观,虽然也留存希望,但骨子里并不十分相信。

(一)西方罪感文化背景下的《罗》剧西方文艺长期以来在“摹仿说”的影响下,要求艺术必须“逼真”,强调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而在反映生活时又通常用冷峻、无情的悲剧手法引起人们的关注,把问题提出来让人们思考。《罗》剧结果虽然也是两家仇人因为一对青年男女的惨死而消除仇恨,好像也很乐观,但该剧观后终不免令人过于感伤。

(二)中国乐感文化背景下的《梁》剧

梁祝故事意味深长的地方是:像这样一个反映

收稿日期:2007-04-11作者简介:关 华(1973-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23卷 第10期关 华:从《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方悲剧心理   

・55・

青年男女的先进思想和落后社会制度之间矛盾的时代悲剧,不仅不使人感到心灰意冷,反而能激发人们克服困难和追求幸福的勇气和信心,这是和民间文学永远与悲观主义绝缘的因素是分不开的。如果说中国民间悲剧有此特点,这也是来自民间悲剧性的故事。而中西悲剧相异之处,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由梁祝故事改编的各种戏曲,由于以“化蝶”作结尾,不仅使人在悲悼之余心情舒畅,而且还充满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东方文艺则侧重于“表现”。这种美学主张起源于“诗言志”,它影响着东方的文艺创作与欣赏。在它影响下的作品以抒情为主,以情节安排为辅,而且通常是以一种美好的、理想式的抒情方式为结局,给读者以慰籍;把问题提出来再解决问题,使人读完之后产生一种释然的感觉。所以《梁》如清风晓月,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高远、恬淡和诗情画意。而《罗》则如万马奔腾,波澜壮阔,悲痛惨烈,体现了西方人的纯洁热烈。

三、不同文化孕育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情趣(一)《梁》体现了内陆大国的温情与含蓄

中国向来以地大物博夸于天下,数千年来形成了排拒竞争、充满温情的血缘宗法社会和农业文化土壤。始悲终欢、始离终合的结构模式不是“国民性”的体现,而是异中求同的东方思维方式的外化。所以《梁》等古典戏曲中的悲剧人物以被动受难、善良而柔弱的女性为主,剧作家借此突出“令人泣下”的悲悯感。

《罗》与《梁》都表现了主人公对封建婚姻的反抗精神。但东方人含蓄,西方人热烈。梁山伯与祝英台破除门第观念,追求自己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打破世仇,追求自由恋爱。但这两部作品对封建制度反抗的程度和彻底性是不同的。东方人追求在科举仕途上的功成名就,基于此种顾虑,梁对祝的追

求迟迟疑疑,最后抑郁而死。东方人讲究合家而乐,子孙绕膝,光宗耀祖,爱情与家庭意识紧密相连。为了一种家庭关系,男人往往要在经济和仕途方面作极大的努力,要得官得赏,建堂立坊。

(二)《罗》展示了冰川岛国的激情与执着《罗》剧紧张惨烈的情节、华丽的词句、澎湃的激情、震撼的悲剧美体现了西方人的强烈、执着、浪漫的性格。透过《罗》,我们可以体会源自岛国地理环境的西方人在长期和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危机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美丽被撕碎的时刻,正是美丽被永恒记忆的时刻,现实的毁灭往往就是精神的永生,所以可以痛并快乐着。

《罗》剧中,罗、朱二人始终不与封建家长制妥协。当罗被流放,朱父要把她嫁给帕里斯时,朱便与之抗争到底,终因不屈服而惨死,作出了他们能作到的最后的反抗。西方人则显然不同:他们对爱情的追求狂热、浪漫而大胆,因而要求浪漫的情调,要求纯洁如水而不混杂其他社会因素。这使得西方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悲壮而极美的爱情故事。东方人所具有的含蓄性格、浓厚的家庭观念以及十分讲究社会地位观念,往往冲淡了作品中所描写的爱情情调。相比之下,西方的爱情剧更显得惊心动魄,令人回味绵长,使读者为爱情的伟大力量所折服和震撼。参考文献:

[1]黄源深.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5.

[2]龚翰熊.西方文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扬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欧喜军]

EasternandWesternPsychologyofTragedyin\"Liangzhu\"and\"RomeoandJuliet\"

GUANHua

(HuaqiaoForeignLanguagesInstitute,ChangchunJilin130017,China)

Abstract:Thestoryof\"liangzhu\"iswidespreadinChina.\"RomeoandJuliet\"isaclassicaltragedyoflovewrittenby

Shakespeare.Bothofthemdepictednobleyoungpeople’sfirmpursuitofloveundersocialpressureandprejudice.Withthesimilarplotandspirit,thetwoplaysreflectdifferentaestheticalpsychologyoftragedyineasterncultureandwesternculture.Thearticlemakescomparisononthepsychologyoftragedyineasternandwesternculture.

Keywords:Liangzhu;RomeoandJuliet;aestheticsoftragedy;psychologyoftragedy;Chinesecultureandwesternculture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