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4《风筝》导学案(1)
4《风筝》导学案(1)
来源:锐游网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导学案 4、《风筝》(第一课时) 课堂思路及调整 主备人:张凌云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准确理解在矛盾冲突中体现亲情。 3、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学习重难点: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一、学前准备: 1、 调动知识储备或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___ ,浙江______ 人,字_____。____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__________________ 。 作品简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字词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蟹( ) 可鄙( ) 丫杈( ) 点缀( ) 嫌恶( ) ....瑟缩( )什物( ) 荡漾( ) 虐杀( ) 憔悴( ) ......苦心孤诣( ) (2)、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解_____ ( ) 恶_____( ) 模_____( ) _____ ( ) _____( ) _____( ) ______( ) _____( ) (3)、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án______恶 duò______落 惊huáng _______ Zhuàn____ 钱 下zhuì_____ 彷huáng ________ (4)、词语积累:给下列词语释义 伶仃: 憔悴: 点缀: 瑟缩: 苦心孤诣: 虐杀: 宽恕: 恍然大悟: 二、课前预习导学。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请从文中找到依据。 提示:①亲情。②自我解剖。③封建教育。④科学思想。⑤宽恕别人。⑥儿童教育。 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课堂研讨探究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课文围绕风筝写了那两件事情? 3、两件事相隔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上了怎样的变化? 4、“我”为什么不许弟弟放风筝?时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弟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5、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弟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四、当堂巩固训练。 1、点(zhuì)___ 拾(duō)___ (chuò)___学 精(zhàn)___ (kān)探____ 造(yì)___ 和(xié)___ 2、选词填空。 我即刻伸手____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____在地下,____扁了。 (扔踏掷撕毁折断抛) 3、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_______________,“悲哀”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_________________,而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_ 的精神 五、应用与拓展: 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给同学听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