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成华分校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是在什么时节听闻朋友的消息?
(2)诗歌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它的妙处。 4.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①。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1)请结合诗歌首联内容,具体说说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
(2)“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两句集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们在抒情方式上又有什么不同?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9.古诗阅读
秋夜寄邱员外① (唐)韦应物 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③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②属:正值,恰逢。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
(1) 本诗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我们还可从诗句的、等地方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2.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3.诗歌鉴赏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经冬复历春”中“历”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歌前两句里的“绝”和“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
(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诗中的“怯”和“不敢” 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14.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5.读下列诗行,完成以下题目: 如梦令·春思【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 )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怎样的景色特点? (2)“鸟歌花舞太守醉”中的“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7.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_____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从“差、千、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8.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19.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结合画线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对朋友遥寄深情的? (2)古诗词中还有很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请再写出一句:“, 。”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2)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2. (1)青苔;绿树
(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诗句“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中的“偷”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南风”赋予人的情态,写南风这个旧相识吹开了房门,吹动书卷的情景,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境。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青苔 ; 绿树 。
⑵ “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答题时应注意,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 (1)暮春时节
(2)示例:拟人修辞的角度,想象的角度,情景交融的角度……
【解析】【分析】(1)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可知此时为暮春时节。
(2)从想象的角度,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诗人心中怀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风同样也是同情和怀念,
故答案为:⑴ 暮春时节
⑵ 示例:从想象的角度,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诗人心中怀念和同情朋友,明月和清风同样也是同情和怀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关键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思想,选取好赏析的角度,结合诗句、内容、主题进行分析。
4.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解析】【分析】(1) “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排”字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身处贬官遭遇中的诗人,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因此诗人说“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⑴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⑵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点评】⑴本题属于古诗中“炼字”问题。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
⑵抓住“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理解诗人与古人对比,表达自己对秋的不同的感受,即可体会到诗人乐观的精神。
5. (1)靠近
(2)重阳节,“九日”“登高”
(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来理解。“应傍战场开”意思是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傍:靠近、接近。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岑参这首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既是重阳节“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联想到家乡的“故园菊”。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故答案为:⑴靠近; ⑵重阳节,“九日”“登高”;
⑶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 (1)不违背季节常理。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这里的“夏寒”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原因是松树生长得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意思是: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这里主要描写了牛羊自在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⑴ 不违背季节常理。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⑵ 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7. (1)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突出寒冷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2)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能归去的无奈和悲苦;“乡泪客中尽”实现直抒胸臆。“归帆天际看”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解析】【分析】(1)首联是写景句,要体会“早寒”这样的季节、氛围特点,要抓住具体景物分析把握。“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2)①“乡泪客中尽”中的“乡泪”直接点明了乡思,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归帆天际看”写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②“乡泪客中尽”中的“乡泪”直接点明了乡思,“客”点明身份,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是直抒胸臆。“归帆天际看”写“归帆”和“天际”等景物组成的画面,借家人想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是借景抒情。
故答案为:⑴ 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突出寒冷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⑵ 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能归去的无奈和悲苦;“乡泪客中尽”实现直抒胸臆。“归帆天际看”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特点。回答本题时需扣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
⑵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抒情方式。回答本题时需从整首诗营造的意境入手。 【附参考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8. (1)思乡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分析】(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
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思乡
⑵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9. (1)凉天;松子落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解析】【分析】(1)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从诗中“凉天”“松子落”可以确定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
(2)《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寂。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故答案为:⑴ 凉天;松子落
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时心中的孤寂(凄凉)。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从诗句中感悟诗人的情感。 【参考译文】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10. (1)曲牌名;思绪
(2)全诗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此情此景生动地表
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忧伤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对这首曲子的积累答题即可。
(2)结合这首曲子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全曲中,暗喻题中“秋”字的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互呼应的是“人家”,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意物是“人家”。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将哀物与喜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想愁绪。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曲牌名;思绪
⑵ 全诗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此情此景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忧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有关“曲”的常识的积累能力。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
⑵ 本题考查赏析情景交融写法的能力。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1.B
解析: (1)愁(2)B
12. (1)僵、孤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2)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13. (1)经历 经过(2)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3)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14. (1)不违背季节常理。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5. (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16. (1)绿树、山鸟、晴风、落花飞舞,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明媚或生机勃勃的特点。(2)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17. (1)逊(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8. (1)夏季。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19. (1)答案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愁心”寄托给了“明月”,让“明月”随风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也带到那里,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0.B
解析: (1)愁 (2)B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就是表达惋惜与同情之意的一个“愁”字。
(2)B.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故选B。 故答案为:⑴ 愁;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