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锐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敦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论敦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锐游网
论敦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僧海霞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僧海霞(1976-),女,河南卢氏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和历史地理研究。

僧海霞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此后,经过我们教学团队数年的努力,使其内涵、品位等进一步提升,于2012年又被评为我校研究生精品课程。在这精品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它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要以深厚的积淀为基础、以完善的保障体系为依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广泛受益为努力方向、以广泛赞誉为激励等反复实践与探索,才能使其特色凸显而且永不褪色。

关键词:敦煌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11-0079-03

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宏伟目标,要在未来短短十年内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于是在我国拉开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序幕,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我校依然走在时代的前列,大胆探索,以建构实践性和艺术性的大学课堂为突破口,以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手段等,精心打造精品课程,来迎合时代的需求,在改革中实现了学科的发展。在敦煌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其层次、水平、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其示范性、创新性、独特性也随之成了它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尽管它早在2006年就荣获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但是我校仍然坚持实施精品战略,使其向纵深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又将它建设成研究生精品课程,使其特色更加鲜明。笔者作为敦煌学学科建设团队成员,见证了它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对此感受颇深,结合敦煌学课程建设,谈一谈粗浅的体会。

一建设精品课程要以深厚的积淀为基础

创建精品课程,非朝夕之举,需要一个自我发展、不断探索、创新、积累的过程。我校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开展敦煌学研究、教学的学校之一。早在1930年,北师大史学系著名学者陈垣教授就在我校讲授敦煌学知识。抗日战争爆发后我校迁入兰州,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仍然将敦煌学列为文、史、艺术等系的重要教学内容,由著名敦煌学家常书鸿、阎文儒等执教。建国后我校敦煌学的研究和教学更是取得长足发展,先后有金宝祥、吕斯百、李鼎文、洪毅然、陈守忠、赵逵夫、胡大浚等教授在史、文、艺术等系开设敦煌学课程,讲授敦煌学有关内容。1981年,我校获得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硕士点,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两个硕士学位点,不久就挂靠这两个点招收敦煌学硕士生。20世纪80年代初,我校又集中一批学者成立敦煌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敦煌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00年,我校成立了敦煌艺术学院,专门培养敦煌艺术(美术、音乐、舞蹈)人才。到2003年,我校相继获得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2008年,被批准为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我校获得历史、中文两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点和美术、音乐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点。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建设,随着积淀不断深厚特色逐渐显现。

二建设精品课程要以完善的保障体系为依托

长期以来,欠缺的保障一直制约着各个学校及其学科建设。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在教学的发展、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1.要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对于经费投入不能避而不谈,建设精品课程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2],涉及人、财、物、技术等许多方面,要开展科学考察、科学研讨、学术交流等大量的工作,仅仅靠热情和奉献是干不好也干不成的,必要的、充足的经费投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我校始终坚持精品战略,在确保重点投入的前提下,不让教师为建设经费犯愁,鼓励、支持教师外出考察和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与国内外敦煌学者广泛交流切磋。我们团队曾多次应邀前往敦煌、兰州、武汉、杭州、北京、上海、新疆、香港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地出席敦煌学国际学术会议。

2.要有精良的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建设是一种系统性和持续性的行为,其支撑条件首先在于教师群体的影响与声望[3]。我们教学团队成员大多为博、硕士生导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声望。如李并成教授,是西北师范大学专门史(西北史)、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和人文地理学三个博士学位点的主要创建者和带头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独著、合著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所主持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敦煌学本科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所带领的“敦煌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曾获得省教学名师奖,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甘肃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刘再聪教授,历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曾被评为西北师大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第七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主要从事敦煌学、汉唐史、历史地理等方向的研究和教学。主编专著两部、参编专著三部。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重点)资助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项目、西北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其中大多具有敦煌学或相近专业的博士学位,其专业方向基本上涵盖了敦煌学的所有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较高,且大多为中青年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如潘春辉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西北历史地理与敦煌学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僧海霞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此外,我校以合作谋发展,积极寻求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敦煌研究院、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大学等单位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将享有盛誉的李正宇、马德、段文杰、樊锦诗、初世宾、何双全、张德芳等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大大提高了我校敦煌学教学的整体水平。

3.要有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教材。为了解决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教学的集体形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与因材施教的矛盾,我们始终把敦煌学教材的编写作为一项重要的科研和教改任务来认真实施。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适时变换编写方式,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前沿问题,体现时代精神[3]。我们团队很早就组织编写出了《敦煌文学作品选编》,继而又编写了《敦煌学讲义》,充分吸收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后来,李并成、刘再聪、李顺庆和潘春辉又对其充实改进,并结合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著成能充分体现“三基”和“五性”的《敦煌学教程》一书。这是目前国内最新、内容最充实的一部敦煌学教材。此外,我们还适时选用了姜亮夫的《敦煌一一伟大的文化宝藏》、荣新江的《敦煌学十八讲》、刘进宝的《敦煌学述论》、颜廷亮的《敦煌文学概论》、宁可和郝春文的《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等作为教学参考用书。2012年,该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课程计划,我校精心录制了15讲《敦煌学》精品视频课程。目前,我校基本形成了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和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4.要有给力的学术支撑。学术支撑是动力,是源泉,学科建设根本离不开学术支撑,有力的学术支撑才能丰富学科的内涵促进学科建设长足发展。我校早在80年代初就成立了敦煌学研究所,此后敦煌学的研究成果、教学改革成果就不断涌现,并被及时注入教学中,一直支撑着敦煌学学科建设。近年来我们又新获一批敦煌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重要课题,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就有“敦煌文学研究编年史”、“敦煌写本相书研究”、“唐朝村制及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研究”等。另外,还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敦煌学史研究”之“敦煌文学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国家文史馆主持项目“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甘肃卷”,甘肃省“333人才”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项目等。同时出版、发表了一批新的有影响的敦煌学专著、论文。这些都为敦煌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要有先进的教学手段。我校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描述性敦煌学进行现代化改造,对于敦煌学课程大部分教学内容,特别是敦煌艺术方面,都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结合敦煌图片、影像资料等的演示,使敦煌学知识更为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教学辅导网站和网络课堂,不仅将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

料等放在网上,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录制15讲《敦煌学》精品视频,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三建设精品课程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想落实好这一核心任务就要不折不扣地从知识教育、智能启发、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入手,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整体推进。敦煌学课程把传统学术优势与教学科研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为重点的全方位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并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一流的师资阵容、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进宝(教授)、首都师大的金滢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苏金花(副研究员)、武汉大学的乜小红(教授)等。

1.注重人格塑造。人格塑造是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历史教学来说,培养创造性人格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方法上的改良,还涉及到目标定位、内容扩展等一系列问题[4]。象敦煌学这样目标明确的历史课程,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文献,如何积累文献知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延展阅读,如何使用文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史学思考和创新思维,同样需要对教材进行不断修订,及时融入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的内容。我们团队在讲授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对于敦煌学所涉及的领域,如国内外敦煌学研究动态、敦煌学与中国古代史的关联等,还有敦煌学教学与西北史研究、简帛学研究、丝绸之路研究、西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等内容和成果,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同时辅以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时了解有关的学术前沿动态,而且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在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促使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2.注重智能开启。智能开启是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关键环节,不仅需要要借助具有足够广度、深度和梯度,能突显多样化、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的课程体系,而且需要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也需要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创造型教师来组织实施。我校敦煌学课程就是以创造性教学来把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老师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以提问和讨论为重要环节,以教师答疑、讲解和启发式提问为诱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刻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对知识的好奇心。为了使启智有所凭借、有所依托而避免流于空泛,在课内提问、释疑解惑、布置作业、推荐课外读物;在课外组织开展教学实践、论文比赛等活动,倡导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与课内有机结合,以此巩固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组织学生到省内外博物馆和重要历史遗迹地点参观、学习,有些同学还到莫高窟、榆林窟等处学习考察,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然后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有关论文、心得体会等,以此巩固学生掌握敦煌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和开拓能力。

3.注重品质教育。品质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尤其是现在的研究生,他们的人格缺陷几乎都表现在这方面。从当年清华大学的投毒案,到北京大学的投毒案,再到今年刚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在案件犯罪嫌疑人中不乏林某这样的研究生,由于人格缺陷使其误入歧途。这足以说明,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要重视心智的健全和人格的丰满。敦煌学是一门特色课程,浸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一部敦煌学的百年发展史,实际是一部中华学人顽强崛起、不断开拓拼搏的奋斗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我们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起,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研究生们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研究,爱国主义情怀会油然而生。该课程还珍藏着许多散逸了千余年而又失而复得的史料,充分挖掘和运用敦煌学这笔宝贵财富,对研究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建设精品课程要以广泛受益为努力方向

要使特色课程广泛受益,就必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我们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建立了完善的敦煌学课程体系。除了面向中文系、新闻系、秘书学系等专业学生开设敦煌文学,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敦煌学概论,面向旅游、文博等专业学生开设敦煌学与丝路文化,面向美术系、音乐系、舞蹈系学生开设敦煌艺术,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设敦煌学导论外,还先后开设了12门敦煌学研究生课。李并成针对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开设了敦煌学;针对历史文献学及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开设了敦煌文书精读;针对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开设了历史自然地理;还针对专门史方向的博士,开设了敦煌历史文献研究。刘再聪针对历史文献学(敦煌学方向)专业硕士,开设了敦煌学;针对历史文献学及隋唐史专业硕士,开设了唐代典制文献;针对历史文献学(敦煌学)专业硕士,开设了吐鲁番文书精读;针对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各方向)专业硕士,开设了中国社会经济史。潘春辉针对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开设了历史人文地理学;针对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开设了敦煌地理文书导读。僧海霞针对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开设了敦煌学概论;针对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开设了历史地理学概论。我校也因此成为全国敦煌学系列课程开设最多的高校。在继续增加课时量的同时,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上述课程进行录制,制成课件与网络平台对接建立网上课堂,实现了现代化教学,使更多更大范围的学生和读者由此受到敦煌学知识的熏陶。

五建设精品课程要以广泛赞誉为激励

我校敦煌学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赢得了校内外研究生们的口碑,而且得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国灿教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程喜霖教授、中国唐史学会原会长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朱雷教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德芳研究员等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们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也相继受到学校、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我们教学团队成员也因此荣获了许多荣誉,如李并成研究员,2007年11月荣获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2008年荣获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还先后荣获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6项、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8项。伏俊琏教授,2006年7月“敦煌文学文献丛稿”荣获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刘再聪教授,2008年荣获西北师范大学第49届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荣获第7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潘春辉副教授,2009年荣获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优秀班主任等。僧海霞副教授,2010年荣获西北师范大学第51届教育实习优秀指导教师。在这些荣誉里面,既包含着我们学科团队长期以来所付出的艰辛,也包含着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但更多的是期望。我们学科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使命在肩,戒傲

戒躁,继续发扬开拓精神,决心一方面不断地更新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从精品课程中不断得到最好的收获;另一方面以打造精品课程开道,推动整体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此外,还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不断寻求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推进课程建设中,我校积极搭建促进教学团队成长的各种平台(如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努力完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等,大力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在用人导向、奖金发放、经费使用等方面不断引入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外出考察、访学和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与国内外敦煌学者广泛交流切磋等,促使敦煌学团队发展壮大,促进团队成员茁壮成长,一个个都成为具有创造型、开拓型的名师。我校敦煌学团队基于支持曾多次应邀前往敦煌、北京、上海、新疆、香港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地出席敦煌学国际学术会议;我们还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营造学术氛围和扩大敦煌学课程的影响。如2007年5月18日,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敦煌学研究所与甘肃敦煌学学会等,联合召开“敦煌文化研讨会”,会议主题之一就是研讨敦煌学精品课程的培育和建设,对课程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反复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也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深厚的积淀为基础、以完善的保障体系为依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广泛受益为努力方向、以广泛赞誉为激励等,不断精心打造。它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做法,也是目前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严隽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J].求是杂志,2010(16):23-24.

[2] 师黎,常永英.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构建和谐教学体系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1-153.

[3] 侯治富.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2.

[4] 李并成.特色课程需要不断精心打造[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93-96.

[5] 田玉玺.历史教学中创造性人格培养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与教学,2007(4):14-15.

(责任编校莫秀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ryy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