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养鸭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养鸭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来源:锐游网
临床兽医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年30卷第11期 养鸭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更太加 (青海海南同德牧草良种繁殖场,青海海南1大肠杆菌病 813200) 生产实践中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时,要定期更换药物或几种 鸭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发病 药物交替使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分离细菌的药敏实验结果来 急、死亡快,主要侵害2—6周龄的雏鸭。本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 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理不当,卫生条件较差,舍内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造成的。发 2鸭病毒性肝炎 病季节多在春季,其他季节也可发生。 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 1.1临床症状 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本 卵黄囊感染的雏鸭主要表现为脐炎(大肚脐),雏鸭精神 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春季发病较多。 不振,行动迟缓,腹泻,泄殖腔周围粪便感染等。育雏或育成阶 2.1流行特点 段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表现与传染性浆膜炎基本相似。气囊感染 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 时可见有明显的呼吸困难。成年鸭大肠杆菌感染病程往往相对缓 不能自然发病。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 慢,表现为精神沉郁,喜卧,不愿走动,站立或行走时腹部有明 呼吸道感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 显的下垂。中(蛋)鸭还表现为产蛋量稍下降,产异样蛋以及病 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 鸭腹部下垂等。 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1.2病理变化 2.2临床症状 卵黄囊感染时可见腹部臌胀、卵黄吸收不良及肝脏肿胀等。 目前,我国只发生鸭肝炎I型感染,本病型多见于20日龄内的 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性病发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 雏鸭群,发病急、传播快、病程短,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肝脏 包粘连,心包囊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表面 严重出血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注意:近年来,临床上有较大Et 有一层淡黄色或乳黄色的纤维素膜;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 龄鸭群或已作免疫接种的鸭群发生病变时,病例长,缺乏典型的 干酪性渗出物;肺型大肠杆菌病可见肺脏出血或瘀血。大肠杆菌 病理变化,但见肝脏肿大、瘀血,表面有末梢毛细血管扩张破裂 腹膜炎可见腹部有蛋黄样液体和干酪性渗出物啊肝脏和脾脏、出 而无严重的斑点状出血,易造成误诊漏诊,必须经病原分离与鉴 血、肿大,有时可见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生殖道感染可见卵 定确诊。临床上诊断鸭病毒性肝炎还应注意与鸭疫里氏杆菌病、 泡瘀血,有腹部内积液、破裂畸形等。输卵管粘膜充血、出血、 雏鸭副伤寒、禽霍乱、曲霉菌病等作鉴别。 有大量胶胨样或干酪性渗出物。 3综合防治措施 1.3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防疫消毒制度,使鸭群生活在卫生清洁 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是改善饲养管理,做好鸭舍得环境卫生 的环境中,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工作,保持合理放养密度,鸭棚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商品肉鸭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 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糖水清洁,定期换水、饮水、饲料要 给适量的维生素与矿物质,严禁使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 卫生消毒,特别是当天气骤变时要防止寒风侵袭, 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时清 入孵前熏蒸或浸泡消毒。接种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可以有效地 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 预防本病的发生。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多且比较复杂,在生产 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0_3—0.5 ml/只,可以预防感染 中应考虑使用当地分离株制灭活的自家苗或多价疫苗免疫预防。 或减少病死率。 大肠杆菌耐药谱很广,而且易产生或获得耐药性,因此,在 4鸭棘头虫病 此病由棘头虫纲棘头虫寄生鸭小肠内引发,为常见多发寄生 虫病。 4 4治疗 四氯化碳,取0.5 ml/kg,灌服用小皮头吸管;二氯酚,用量 为500 mg/kg ̄k重,可起到较好的驱虫效果。 4.5预防 4.1临床症状 大多形棘头虫和小多形棘头虫均寄生于鸭小肠前段,鸭细 颈棘头虫多寄生于小肠中段,以吻牢固地附着在肠黏膜上,引起 卡他性肠管炎症。有时吻突埋人黏膜深部,穿过肠壁,甚至造成 肠壁穿孔,并继发腹膜炎,引起化脓陛炎症。病鸭出现腹泻、消 瘦,生长发育受阻,大量感染而饲养条件又差时,可引起幼鸭死 亡。病程一般5—7d。 4.2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在肠道黏膜上看到突出的黄白色的小结节。剪 开小肠,可见肠黏膜发炎或化脓或有出血斑,小肠内有多量棘头 虫,吻突和虫体前部刺人肠壁。有时可见肠穿孔。 4.3诊断 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扫舍内污物,合理开展消毒工作。定 期组织驱虫,有病患史鸭舍,定期检查鸭粪,做好驱虫工作。通 常情况下,在秋季放牧结束后2周,进行首次驱虫;春季产蛋前30 d,再进行驱虫1次。由于成年鸭一般都带虫,因此,幼鸭和成年 鸭必须要分开饲养。养殖周边如果没有安全水域,建议雏鸭于陆 地饲养2~3月龄后再行放养。坚持全进全出,引进鸭只,首先, 检测有无棘头虫病。如果发现有棘头虫,可先驱虫后10 d,再于 安全水域内放养。 参考文献 Ⅲ1 厉丽华,金春国,陈巧芬.雏鸭寄生虫混合感染的诊治 养禽与 禽病防治,2002,(4):27. 调查有无适合的中间宿主,多发生于1~3月龄的幼鸭和夏秋 季节,根据典型症状,可初步诊断。然后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水 洗沉淀法检查鸭粪便,找到虫卵,或者对死亡病鸭剖检,在小肠 壁上找到大量虫体,即可确诊。 ・190・ [2]王守忠,韩文俊,韩先桂,等.盱眙县绿头野鸭寄生虫感染情况 调查[J1_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2,(3):30—31. [3]王卫东,王才金,洪猛,等.铜仁地区鸭寄生虫区系调查[J】.贵州 畜牧兽医,1999,(6):1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