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外学者对宋代历史的描述
国外学者对宋代历史的描述
来源:锐游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 国外学者对宋代历史的描述 郭学信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 要]与大陆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众多研究汉学的外国 学者却对宋代历史给予极高评价。在国外学者眼里,宋代政治之成熟,尤其是经济之昌盛,思想文化之繁荣,科技之 发达,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宋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明昌盛的黄金阶段,而且也 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和辉煌的历史时期。 [关键词]国外学者;宋代;宋代历史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10)06—0020—05 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上接汉唐,下绪明清,是 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 期,同时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个辉煌时期和成 熟时期。北宋大臣李清臣在谈到本朝文明时就这样 研究中国史而著称的日本“支那学”开山祖、东洋史 学创始人之一内藤湖南在日本《历史与地理》杂志上 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L3]一文,他基于宋代在 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率先提出所谓“中国 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的观点,并特 别强调这是“读史者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在本文 中他指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 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 夸赞说:“朝廷文明,不愧三代、汉、唐。,,E13《宋史・太 祖本纪》中则谓:“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 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明代著名学者郎 瑛则讲:“宋之富盛,过今(明朝)远矣。”[2 清代康熙 帝还曾用“治隆唐宋”来称颂过明太祖朱元璋,将兴 隆、发达的唐朝和宋朝并提。然而长期以来,有相当 多的国人却对宋代历史表现出一种蔑视的心态。在 许多人的心目中,宋代既不能与其前的汉、唐帝国相 提并论,也不能与其后的明、清时代相比 与此相适 藤湖南所说的“中世”是指封建时代,“近世”则相当 于资本主义时代。为此,他从多个层面具体论述了 中世和近世在文化状态上的差异,以及宋代社会的 进步。在内藤湖南看来,宋朝社会发生的变化以及 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政治上来说,六 朝至唐中叶,是贵族政治最盛的时代,贵族政治经过 应,大陆学界对于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观点是 “积贫积弱”说,认为宋代贫、弱,作为不大。这种观 点在20世纪8O年代前占据了主流地位。 与中国学者对宋代的评价相比,众多研究汉学 的外国学者一提到宋代的历史则是赞誉有加,长期 以来对宋代的历史给予极高评价。在国外流行的史 学论著中,宋代被描述成中外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 唐末五代的过渡期走向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宋代的 君主独裁政治,宋代贵族失势的结果使君主的地位 和人民较为接近。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有了显著 的提高,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 放,他们不再受土地的束缚,从而开始摆脱贵族时代 奴隶佃农的地位,尤其经过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 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明显,人民与君主已变得直 接相对。另一方面,君主和人民中间等级的官吏的 任用方式发生变化。贵族时代,天下官吏的任用完 全受贵族的权力左右;隋唐虽然实行科举,但这时的 的历史时期,不仅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而且在 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国外学者对宋代历史的认识,早期应开始于20 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先生的论述。1910年,以 [收稿日期]2010一10~20 [作者简介]郭学信(1961~),男,山东招远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宋代社会士人。 20 科举仍然是贵族的。而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了 务实主义的目的,并且庶民百姓也可以参加科举,官 中心的经济时代”,也就是“商业时代”。从此以后, 中国的商业发展变得面目一新。由于商业隆盛,改 变了都市的形态,宋代的都市几乎变为完全的商业 都市。对于宋代文化的辉煌成就和在世界范围内的 领先地位,宫崎市定更是赞不绝口。他指出,宋代文 化的进步突出表现在文艺复兴的出现。他认为,文 艺复兴是“作为人类第一次表现出的历史自觉”,“这 种历史的自觉,是在漫长的停滞的中世历史背景之 吏的任用变得机会均等。其二,从经济上来说,唐代 虽然不是实物经济,但不少物品在利用货币表示价 值之余却以绢帛来交换。自宋代开始,除了以铜钱 代替绢布、棉等使用外,发达的时候还盛用称为交 子、会子的纸币,南宋时代纸币发行甚至上升至极高 的金额,因此宋代为实物经济终结、货币经济开始盛 .行之时代。其三,从文化上来说,宋代的学术文艺性 质有了明显变化:经学由以前的重家法和师法、疏不 下,人民的文化达到相当高度之后,必然产生的事 物。文艺复兴意味著社会得到一种标准,去量度社 会进步的阶段”;“文艺复兴不单是思想问题”,也“应 该将它作为建立于社会综合进步上的一种精神的微 候”。在他看来,由于“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 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 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他指出,如果 文艺复兴现象在东洋社会自宋代11世纪左右就已 开始出现,“就标明东洋社会比欧洲社会进步”。这 破注的原则,到宋代转变为全部用本身的见解去作 新的解释,并且成为一时风尚;文章、诗、词、曲由以 前的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绘画不仅打破了以前 大多强调传统的风格,而变为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 自由方法,而且由以前作为宏伟建筑物装饰物之用 的贵族道具,变为平民出身的官吏在流寓之际也可 以携带享乐的一种物品;音乐亦由以前一种服务于 贵族的仪式的东西,到宋代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 里,宫崎市定实则肯定了宋代在世界范围里的先进 性和领导性。同样的观点还体现在宫崎市定在 1957年发表的《宋代的煤与铁》l_5]一文中。他指出: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 趣味为依归。总之,宋代的文学艺术已经由以前的 贵族专有物,到宋代一变而成为庶民之物。 内藤湖南先生的观点提出后,在日本学界引起 了极大反响,此后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宋代 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其中 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渐渐 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并且他认为,“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 发展了”。 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东洋史研究领域 中的著名学者宫崎市定先生,在他发表的《东洋的近 世》[4]一文中,从世界史的角度重新解释了“近世”概 念,认为,东洋的近世是与宋王朝的统一天下二起开 始的,“宋代社会可以看到显著的资本主义倾向,呈 现了与中世社会的明显差异”。而后宫崎市定从政 日本学者的上述观点,得到了向来重视中国古 代史研究的法国汉学家的认同。如匈牙利裔的法国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先生对宋代在中国历史 中的发展变化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 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论述了宋代社会所具 有的近世性格,对宋代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地 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以前的新因 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研究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 下的各种问题,宋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研究 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 题【6]。法国另一位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先生在其所著 《中国社会史》一书中,则从“大历史”的角度论述了 位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宋代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 他指出,“宋王朝是以商业统制作为中央集权基础君 临万民的第一个统一王朝。这个经济的中央集权制 取得了成就,使以后历代王朝的基础固若金汤,中世 时代屡屡重复出现的帝位篡夺,不再发生”。他认 为,由于宋王朝实现的商业统制,使参与官业的商人 利润得到一定保护,因而这一时期,运河网作为官道 大为发达,向普通民众开放,增加了国内商业活跃的 宋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 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他认为:“11—13世纪期间, 在政治、社会或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 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这里不单单是指一种社会现 象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全面突飞猛进、内外 交流的发展……),而更是指一种质的变化。政治风 程度,都市财富的力量得以崛起。与此相联系,以都 市发达为背景的文化日益向上,一种文艺复兴在进 行,科学思想得以发展,人性亦同时有更多觉醒,新 俗、社会、阶级关系、军队、城乡关系和经济形态均与 唐朝贵族的和仍是中世纪中期的帝国完全不同,一 文化普及,国民的自觉亦变得显著。对于宋代社会 经济上的发展,宫崎市定认为,“宋代可以说是运河 个新的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 21 国特征的端倪了。 ̄E7](P243)而对于宋代社会所取得的 辉煌成就,他则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 信 8J ” 。 与日本、法国、英国等国相比,美国对中国宋代 给予热情赞美,如他赞扬宋代商业的发展,认为宋时 已经颠覆了中国始终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观 历史的研究毫不逊色,很早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研究兴趣。据有学者统 计,到1980年,美国专门从事宋史研究的就有175 点,从宋代开始,“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 工业。瓷器、丝绸、铁和其他金属、盐、茶叶、酿酒、纸 人,而且出版了一批相当有水平的著作[6]。美国学 者对宋代历史的研究兴趣,主要源于在他们看来的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宋代在 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美国学者认 张和刊本书等等都成了一种活跃贸易活动的对象。 它涉及到了整个帝国,而国家又是其主要收益者”, 这些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收“已经与农业收入相等 了;在南宋和12~13世纪时,它又远远地超过了农 业税” j( 。再如在“中国‘文艺复兴’的文明”一 为,自宋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之 中。如马克・埃尔文先生在《往昔中国的模式》 (Mark Elvin.The pattevn.of the of the Chinese 章中,他称赞宋代“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变化并 不仅限于社会和政治形态、经济和技术。它们涉及 到了一种层次更深而又不太明显的现实——人:其 世界观、时空观和人生观。……11世纪时,中国精 past,1973)一书中,认为中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复 杂的农业,并提出在宋代中国业已发生了“农业革 命”的新见解;还认为象在农业领域出现革命一样, 英界的人物与其唐代的先驱们之间的区别,就如同 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与中世纪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一 样”l7](咒 ”。在对宋代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 发展给予论述和评价之后,谢和耐这样总结说:“纵 观l1—13世纪的整个中国社会,大家便会得到一种 当时的中国在交通运输、金融与信贷、市场结构及城 市化诸领域,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另一位美国 学者罗伯特・哈特威尔先生在其《北宋中期中国铁 与煤工业的革命(960~1126)》一文中指出,到1078 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万5千吨至15万吨 经济和文化均取得了令人震惊之发展的印象。…… 东亚和基督教西方之间的差距极为引人注目。我们 只要在各个领域(贸易总量、技术水平、政治组织、科 学知识、艺术和文学)中把这个时代(宋代)的中国社 会与基督教社会进行一番比较就会坚信,我们欧洲 落伍得相当远了。毋庸置疑,11—13世纪的两大文 明是中国文明和伊斯兰文明”_7](咒。 。 之数,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生铁产量 的两倍半至五倍。他认为,如此高的年产量仅靠伐 木烧炭作为燃料是难以为继的。中国人的智慧终于 完成了用煤炼铁这一工艺史上的巨大进步,从而在 l1世纪实现了英国迟至1540—1640年早期工业化 时期才实现的“煤与铁的革命”。他在《11世纪中国 铁与钢产业发展中的市场、技术与产业结构》以及 在英国流行的史学论著中,也把宋代历史描述 成一个灿烂辉煌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思想文化和 科技发展方面。如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英 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称:“谈到11世纪,我们犹如 来到最伟大的时期。”[8](H ’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 一《中华帝国经济变革的周期》等著作中,则论述了宋 代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商品化”、“城市化”及“工业 化”这三个新的倾向,而这三个倾向一般被认为是 “近代”社会所应有的特征。宋代的这些新动向,一 些西方学者认为只有六个世纪以后处于近代早期的 西欧的变化才能与之相比l_1 。 除上述论点外,美国学界还有大量学者对宋代 书中认为,宋代虽然屡为少数民族邦国所困扰, “但帝国的文化和科学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并指出“在技术上,宋代把唐代所设想的许多东西都 变成为现实 9] ” 。对于宋代的科学技术,李约瑟 这样称赞道:“每当人们研究中国文献中科学史或技 术史的任何特定问题时,总会发现宋代是主要关键 历史进行了如下描述和赞美,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如: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先生在其 名著《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最初虽未能收复边陲 各省,但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宋代“达到顶峰也是 所在。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 如此 9J ””,并认为宋代的科学技术“保持一个西 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lgj(n 。他还把宋代 朱熹理学称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哲学,指出“在 那个缺乏实验科学基础的时代,却产生出这样一种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哲学,这实在令人难以置 22 事实”。如“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 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 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显著提 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能。…… 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 现了主要以商业活动而不是以行政活动为中心的大 城市”;“比国内贸易大发展更引人注目的是对外贸 易的突飞猛进。……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中国的 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他指出,由于 对外贸易的发展,宋代海上商道“首次成为中国同外 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当时中国的经济居世界主导地 位。这表现在以下事实中: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 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则多半是原材 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等”。他认为,宋朝时期的中 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 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 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E11] 。”。 以倡导“大历史观”而著称的美国著名的历史学 家黄仁宇先生则对宋代物质文化进行了热情赞扬, 他认为,“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 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 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 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 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在Ii、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 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 色’’[ 。]‘ 。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与历史学家费 正清先生在其《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则认为:“从 七世纪到十二世纪,唐宋两朝蓬勃而起的中国文明, 似乎超过欧洲是毫无疑问的。证据不仅是宋代的山 水画及朱熹等人的理学,还有那一长系列的‘中国第 一’的科技发明”。他指出,塑造欧洲近代史的三大 技术业绩是印刷术,指南针和炸药口3]“ 。另外,他 与赖肖尔合著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对宋朝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经济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经济的迅速发 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 出直至l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 模式” 。 美国学者捷克・杰鲁内则对宋代移风易俗和教 育的普及表示出赞赏,他认为,相隔6个世纪的16 至I7世纪欧洲与宋代的中国有着极为明显的相似 性。中国也是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士大夫阶层的壮 大,人们才开始改变习俗(移风易俗),即同缺乏羞耻 心以及缺乏节度的习俗决裂,抑制佛教、道教传统的 影响,消除无区别的错误祭祀。对于宋代人来说,最 重要的是回归古典”。他指出,由于书籍的翻印以及 随之而来的社会变化,使中国从i1世纪开始“变得 以书籍为基调的文明了”[1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现代史 教授乔纳森・斯彭斯在2000年1月1日美国《薪闻 周刊》发表的《“新时代”从东方出现》一文中对宋朝 的评价,他说:“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乔纳森・斯 彭斯认为,宋朝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 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 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 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从以上国外学者对宋代历史的一些典型描述中 不难看出,在国外学者眼中,宋代政治之成熟,尤其 是经济之昌盛,思想文化之繁荣,科技之发达,无论 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宋 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明昌盛的黄金阶段,而 且宋代文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世界 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和辉煌的历史时期。 这里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外学者对宋代历史的 认识和评价反差如此巨大? 对于这个问题,著名宋史专家邓小南教授有精 辟的论述。邓教授认为国内外学术界之所以对宋代 历史的认识和评价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主要有需 要注意的两个层次问题:其一,国内学术界对于宋代 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包含着当代人反 观历史的体悟。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 侮,积郁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充溢着建设强国的期 冀。在这种状况与心境之下,对于“自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的憧憬,往往与对于汉唐盛世的怀恋联系在一 起。而西方学者则没有这种内心感受,他们从一种 外在的角度观察中国的历史。其二,政治史是国内 学术界的传统优势所在,政权间的角力是我们所关 注的核心问题。西方学者则出自于和我们不同的学 术背景,而更加注重社会史、文化史方面的因素 。 应当说,这样的认识和论述是相当有见地的。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国人的心目中,宋代之 所以长期以来给人们一种贫弱的印象,主要是受“守 内虚外”政策和外患的影响。汉唐时期,具有一种强 盛的向外开拓气派,而宋代立国后长期推行“守内虚 外”政策,封闭,内倾,仅谋自守,缺乏汉唐王朝那种 强盛的向外开拓气派;同时由于重文抑武,也使宋代 出现“静”、“弱”、内敛的时代特点,“静弱而不雄强, 向内收敛而不向外扩展 ̄E17]。再加上宋代边事多, 外患频繁,其边境始终处于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期包围和军事人侵的冲击之 中,而且在对付外患方面,由于军事改革导致军队战 斗力的削弱,因而总是以屈辱妥协的方式来换得边 23 境的暂时安宁。所以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 记・和议》中有云:“是宋之为国,始终以和议而存, [7]谢和耐 中国社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不和议而亡。”像“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 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等。通过和议,虽然维 护了边境的暂时安宁,但也使宋代从来没有像汉唐 王朝那样表现出一种轰轰烈烈地强劲之势。这样一 种局势,就不能不给人们在心理上留下宋代贫弱的 一[8]李约瑟 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6. [9]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90. [1O]张铠.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J].中国 史研究动态,1995,(2). 种阴影。 参考文献: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 [1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0. [13]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吕祖谦.皇朝文鉴(卷135)[M].四部丛刊初编本. [2]郎 瑛.七修类稿(卷18)[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14]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6. [3]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A].刘俊文.黄约瑟 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M].北京:中华 书局,1993. [15]捷克・杰鲁内.儒教给中国社会形态带来的变化 [N].社会科学报,1991—02—07. [4]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A].刘俊文.黄约瑟译.日本 [16]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J].河北学刊,2006,(5). [17]霍 然.宋代美学思潮・序[M].长春:长春出版 社。1997. 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93. [5]宫崎市定.宋代的煤与铁[A-i.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 所翻译组.宫崎市定论文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6]景戎华.造极赵宋,堪称辉煌[J].读书,1987,(5). A Review of Abroad Research on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GUU Xue—xln (College of history Culture,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252059) Abstract:In contrast to an accumulation of poverty and weakness during the period of Song Dynasty according to Chinese mainland academic circle,numerous foreign sinology scholars including J apan, France,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nk highly of history of Song Dynasty.In foreign scholars’opin— ion,Song Dynasty is mature in politics,・prosperous in economics,prosperity,flourishing in ideology and ether in China history or world history. culture,advance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t unprecedented wh.The song dynasty is not only the gold stage i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but also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glorious historical period of 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 Key words:Foreign scholars;Song Dynasty;History of Song Dynasty [责任编辑 山 阳]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