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推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学设计

【推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 教学设计

来源:锐游网
1、观 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释题:

1.“观潮”是什么意思呢?

“观”是观看,“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2.预习了课文,你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感受? 中心句:第一自然段(齐读)

天下奇观(引导学生区别两个“观”字的不同含义) 三、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 “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板书生字:蒙 薄 昂 鼎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遇到不懂的问题或感兴趣的段落,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同学们,读了课文,说说钱塘江大潮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比如:天下奇观 壮观 奇特 美丽 五、理清思路,把握层次: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这样壮观的钱塘江大潮,那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时间顺序)

(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的关键句)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 “过了一会儿” “霎时” “过了好久” 学生据此划分段落

六、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作者以时间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变化。潮之前,钱塘江是怎样的景象呢?引导学生读第2段。

潮前:风平浪静

小结潮前的钱塘江美丽又平静,潮时会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3—5段。 七、板书:

1.观 潮

罩、薄、雾、贯 潮前

潮时 按时间顺序 潮头过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潮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师引生答:

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观潮”。

⑵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 读中找: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 读中听: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前江面上很平静。 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了大潮到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1)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2)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3)知其序: ①

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越近”。

(4)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5)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6)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7)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8)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高;“潮时”声势浩大、

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前”、“潮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六、板书设计

1、观 潮

潮前: 钱塘江——平静、宽阔、横卧、笼罩着薄雾

远山——若隐若现

观潮人——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盼

潮时: 远近结合、景与人的描写相结合

潮的声音、形态、颜色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江面风号浪吼、江水涨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