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下邓稼先教案

七下邓稼先教案

来源:锐游网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接触并认识“人物散文”这类文章。

2、学习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能力目标:品读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流溢的丰富情感。

情感目标:了解邓稼先,学习其为国自强独立而献身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邓稼先,学习其为国自强独立而献身的爱国精神。

2、学习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传统文化孕育邓,而邓又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这一主题。

2、品读本文朴实的语言饱深厚的情感的特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式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今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很多,不断的向人们讲述那段苦难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终于获得了独立自强,能力和平地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学习,那是无数英雄努力奉献的结果。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位长期鲜为人知,却为祖国做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他吗?

二、邓稼先: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两弹元勋”由于所做事关国家机密,长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三、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四、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你觉得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

简析:邓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有高度奉献精神的一位科学家。

2、初读课文后,你能简单对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做一点介绍吗?应该主要抓文章的哪一部分?

3、初读课文后,你能说一说作者和邓稼先的关系吗?文章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这一点?

简析:文章第三部分第一段交待了作者和邓稼先是有50年友谊的朋友。文中“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六部分”都有所体现,文中称邓稼先为“稼先”,给邓夫人发电报等地方都能体现。

做一点补充:二者都是安徽人,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邓父和杨父都是清华大学教授,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又是比邻而居,两人自小在弹玻璃球,赛爬树的玩耍长大。后一起进入北平崇德中学读书。抗战时又都在西南联大求学。48年一同赴美留学,同住一间宿舍。50年26岁的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证书七天后回国,而杨留在了美国。此后,杨回国访问,二人也总会见面叙旧,友谊不断。

4、1986年,邓稼先由于在核试验中受辐射感染而患癌症病逝。该文写于1993年,是一篇怀恋纪念好友的散文。从文中你能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情感吗?

简析:流露着作者对挚友的怀念思恋及无限崇敬之情。(暂不做太多分析点至为止)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通读全文,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简析:1、追述历史背景,引出邓稼先。

2、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3、写邓稼先崇高的人格(与奥本海墨相比)。

4、作者获悉中国独立完成原子弹的设计制造后为朋友为祖国而骄傲。

5、写邓稼先坚守戈壁荒漠,献身核武器发展事业。

6、总体评价:邓稼先的崇高精神,巨大贡献,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整体把握全文

1、全文六个部分可归纳为几个层次?

简析:三个层次。

2、读完全文,邓稼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简析:巨大的贡献和奉献精神

3、思考一下各部分之间有怎样式联系?

板书(结构)

(一)(1)引出“稼先”

巨大贡献(2):侧面表现(4)

(二) 追忆“稼先” (结果)

崇高人格(3):传统文化的孕育

(内因) (根源)

奉献精神(2)

(原因) 具体表现(5)

(外在)

(三)(6)评价“稼先”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邓稼先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邓的事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详析课文

教学过程:

一、品读第一部分。

(1)读完第一部分你觉得邓是一个什么的人?

简析:1、他是一位科学家。

2、他是一位英雄人物,为国家独立民族自立做出巨大贡献,有重大历史意义。

3、他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2)文章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及巨大转变?

简析:其作用是突出邓稼先所做贡献的巨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读第二部分。

(1)试着列一张邓稼先生平年表,以对邓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

简析:这一环节可以略去。

(2)介绍生平经历中重点突出了什么?

简析:1、突出了他的巨大贡献:两弹元勋,核武器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突出了他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这一部分是一篇典范的人物小传,可模仿为自己的祖辈父辈写一篇小传。

简析:小传中应有“清楚的生平经历,突出的人生业绩,恰当的评价定位”,当然事先需做一番调查搜集资料的准备。

三、品读第三部分。

(1)读完这一部分,你认为邓稼先的崇高人格有哪些?

简析:谦逊谈泊,真诚坦白,忠厚朴实。

(2)结合全文,你还可以有哪些补充?

简析: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如学成归国,献身国防。

(3)作者写奥本海墨的目的是什么?重点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及最后一段的议论。

简析:以奥本海墨的锋芒毕露,张扬个性,来突出赞扬邓稼先的“谦逊谈泊,真诚坦白,忠厚朴实”,而这些又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果。文章接着用具体事例说明这些美德在他实际领导工作中所起的帮助作用。从而结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中华文化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的杰出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能为祖国作出巨大的贡献。作者探讨了邓稼先成功的根源,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4)这一部分与前边内容的联系?

简析:这是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内在原因,根源所在。

四、品读第四部分。

(1)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主要事件。

简析:作者获悉中国独立完成原子弹的设计制造而感动。(与前边有所重复)

(2)写这一部分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简析:作者为祖国挚友而骄傲自豪,从侧面说明邓稼先贡献的巨大,意义的非凡,感人至深。

五、品读第五部分。

(1)这一部分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简析:具体写了

1、邓稼先工作于戈壁荒漠的艰险。

2、突出邓稼先超凡的直觉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3、写邓稼先不避危险,坚守在核武品试验第一线。

这一部分是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集中突出地表现了他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2)说一说《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简析:突出了荒漠戈壁的荒凉,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献身精神。

(3)说一说引用五四时代歌曲的作用?

简析:既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碎首黄尘,燕然勒功”,也是对他的高度赞美,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奇丈夫”。

六、品读第六部分。

这一部分作者着重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两者有怎样的联系?

简析:着重从“巨大的贡献和无私的精神”和“正确的人生目标,坚守的理想信念”这两方面进行评价。邓稼先的贡献和精神获得永恒的价值,永远为人们所缅怀,而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就是国为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目标(方向)”。

七、文章主旨:文章追忆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赞颂了其为民族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深深怀念和崇高敬意。阐明了“中华文化孕育了邓稼先这样的杰出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杰出人物才能为祖国做出伟大的贡献”的道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八、小结

1、文章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2、文章语言朴实却饱含真挚的感情。

九、布置作业。

1、进一步查找资料了解邓稼先的事迹。

2、模仿第二部分写一篇人物小传。

板书详案

(一)(1)引出“稼先”:突出其巨大贡献。

(二) 追忆“稼先”:崇敬怀念

巨大贡献:两弹元勋 独立完成

伟大功绩 感人至深(4)

(结果) 重大意义:摆脱危机 侧面表现

谦逊谈泊

真诚坦白

生平经历 崇高人格 忠厚朴实 传统文化孕育(3)

(2) 与奥对比 忠于祖国

鞠躬尽瘁 (内因) 学成归国(2)

奉献精神 具体表现 不畏艰苦 甘愿献身 (5)

(原因) 死而后已 (外在)坚定信念 坚守戈壁

超凡才能 坚强意志

(三)(6)评价“稼先”:永恒的骄傲 高度评价

无私的精神

永远被人缅怀

巨大的贡献

正确的人生目标

获得永恒的原因

坚定的信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